過年的時候,去祖母家拜訪。正好碰到表妹一家人。表妹領著小外甥女和大家打招呼。
可是小傢伙又靦腆又呆萌,看著一屋子沒怎麼見過的舅舅嬸嬸姨娘姨父,完全搞不清楚狀況。
表妹一臉尷尬,使勁兒攛掇女兒。可她越是心急,孩子越是不知所措。最後還是我媽打了圓場,讓孩子嘟噥了一遍「新年好」,就算過去了。
一直到吃飯的時候,表妹還在那兒抱怨: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這麼內向?
年才過了三四天,這種情況我倒是目睹了好幾次。帶著孩子的大人只要一進門,第一句話一定是「怎麼不叫人啊」!
當然,還有攛掇孩子唱歌跳舞,背誦唐詩的;
千方百計想要抱孩子、親孩子的、摸孩子的;
明明和孩子說不到一塊兒還要拉著孩子說話的。
而只要孩子不樂意,往往就會被大人們冠上「膽子小」、「內向」甚至「不禮貌」的帽子。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作為一個從小就被貼上「內向」標籤的孩子,孩子們過節時的這些尷尬我都能體會。
「明明不認識你們這些大人,幹嘛一定要讓我表現出相親相愛的樣子?」
大人會不自覺地掩飾自己內心的尷尬,而小孩子心如明鏡,不理解大人為什麼會強迫自己親近完全不熟悉的人。
2
大人們往往有一個誤解,孩子不願意叫人就是「內向」「不合群」。
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只是覺得尷尬而已。
一年不見的親戚,大人有時候都會搞錯輩分,對孩子來說更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對於陌生人,誰沒有個警覺之心、冷漠之心呢?只不過大人們能夠潛意識地壓抑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而小孩子卻掩飾不了而已。
對於那些比較敏感的孩子而言,尤為如此。
就像我小時候,讓我叫個人可能還在我的忍耐範圍之內,可如果讓我做出更加親昵的舉動,我就會相當反感。
有一次一個我現在都搞不清楚輩分的遠房表親想讓我親她一下,我一聽就別過臉去了。
還記得那時我媽瞪了我一眼,「沒禮貌」!而那個不知是表嬸還是表姑的親戚尷尬地笑笑:「這孩子真內向。」
你才內向!我就是覺得尷尬,不想隨隨便便和陌生人發生身體接觸而已。
作為大人,被不認識的人擁抱親吻一定會覺得很難受,孩子又有什麼不同呢?
還有就是當著親戚的面表演節目,也是我小時候最為頭痛的事情。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羞於在大眾面前展現自我的人,當然這是我上中學參加了辯論隊以後才發現的事情。而小時候,我一直是大人嘴裡那個在別人面前不敢表演的「害羞的小男孩」。
因為每次親戚希望你表演的節目只有三個「唱歌」、「跳舞」、「器樂」。
很可惜,我天生沒有音樂表演那個命。
記得最尷尬的那幾年春節,年夜飯以後幾乎成了孩子們的文藝匯演時間。堂哥唱了首歌,表妹跳了個舞,堂弟會吹笛子,連只有4歲的小表弟都背了首「離離原上草」。
輪到我的時候,我先背了首唐詩。所有人都不太滿意,覺得太簡單。我只好硬著頭皮唱了一首歌。調子跑了十萬八千里,最後還把歌詞忘了。唱完大人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只能尷尬地笑笑。
從此以後,當眾唱歌成了我一生的夢魘。直到現在我去KTV,都是只聽不唱的。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內向不合群,只是我們逼著他們做的事情真的是太不合情理,以至於引起他們本能的反抗而已。而我們為此在孩子身上貼上標籤,就很不公平了。
而且,我從來不認為內向本身是一種「問題」。
真正傷到孩子從來不是孩子本身的內向性格,而是父母的不認同、不接納,甚至於強行改變。
3
寫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那麼基本的禮儀就不用教給孩子了嗎?
當然要。
但是孩子禮儀的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模仿過程,父母都要放平心態慢慢地教導和影響孩子。而不是發現孩子不太熱情,就急著給他貼上「內向」、「不合群」、「沒禮貌」各色標籤,甚至用當眾羞辱的方式強迫孩子。
家長的心態越焦慮,孩子就越害怕,越無法表現出從容和自在。有時候,用力過猛的教育真不如不教育。
而且,我一直認為,像「親吻」「擁抱」「當眾表演」這樣所謂的「禮節」和「習俗」本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樂意叫人,不願意當眾表演,先別焦慮。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有些尷尬的情緒,與內向不內向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而就算孩子真的內向,也不必擔憂。內向的性格有其自身的優勢,做父母的只要因勢利導,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和鼓勵,在社交場合給予他們支持,孩子一樣能夠成才。畢竟,畢卡索、卓別林、奧黛麗赫本、聖雄甘地、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都是生性靦腆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