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色字體
來到 #華大溫暖小屋#
『 自我覺醒 』
精選
來源: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
最近有部美劇刷屏了朋友圈,被各大影視自媒體推薦。劇情主要講述在不同年代裡,發生在同一棟房子中的三位女性的故事。三個人中一個是家庭主婦,一個是社交名媛,一個是律師。雖然生活在不同年代,她們卻面臨著相似的情感問題:愛人不忠。並做了相同的選擇:殺人。
很多人說,從這部劇里看出了「女性意識覺醒」。現在國內外每年都有大量女性題材的影視作品,隨著這些劇的熱播,關於「女性意識覺醒」的話題討論也開始源源不斷。魯小胖最近也在追《致命女人》,但她對於大眾給出的高評價卻有一些不同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上周出差的早班機上,我本來都困得想睡了,突然看到機艙娛樂系統里有伊莎貝爾·於佩爾的新片Greta《遺孀秘聞》,困意立刻消了一半。我無比期待又帶著審視的心情強睜雙眼打開來觀看,我之所以充滿疑慮,因為這是一部美國電影——只此一點,就是它的原罪。
因為好萊塢對非英語體系的演員從來都是摧毀性的使用。想想當年的伊莎貝爾·阿佳妮和Sharon Stone拍攝的影片《孽迷宮》,整部電影只是為了凸顯當時Sharon Stone有多麼的性感美艷,對伊莎貝爾·阿佳妮極其不公平,我都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去演那部戲。
《孽迷宮》劇照
再想想Antonio Banderas,自從他和梅蘭尼·格里菲斯結婚以後,一個男演員最寶貴的20年黃金期就消耗在諸如《佐羅》一類的可有可無的好萊塢商業電影上。Evita (《貝隆夫人》)里他也是乏善可陳,因為那本來就是麥當娜的作品。可憐的Banderas,我一直忽略他的演技,直到他後來離婚又再婚,演藝事業的重心重回西班牙,才有了近期被人稱道的《痛苦與榮耀》。
《痛苦與榮耀》劇照
可是一個又一個業已功成名就的歐洲演員,被好萊塢摘桃以後,留下的就是一串乏味俗套的失敗之作。這次連伊莎貝爾·於佩爾都未能倖免。我看了五分鐘,然後各種快進,然後憤怒又無力地棄劇了。
於佩爾是缺錢嗎?為什麼要演這麼一部莫名其妙的大爛片?一個孤獨的女人,瘋狂地跟蹤騷擾一個年輕女孩,只是為了某種溫暖和陪伴。導演和編劇是有多單純,或者以為我們觀眾是有多單純,才能夠寫出這樣莫名其妙的情節。
《遺孀秘聞》劇照
法國女演員特有的文藝、優雅、清冷和那種淡淡的神經質全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有簡單粗暴的毫無來由的瘋狂、陰暗、扭曲。於佩爾居然就允許導演去掉她身上所有與生俱來脆弱又強大、神秘又溫柔、平和又矛盾的複雜特質,只是一味地怪、怪、怪。
看個電影看得我火大了,電影可以爛,但可不可以不要糟蹋那麼好的演員!歐洲演員,還是在歐洲拍戲比較安全。
《遺孀秘聞》劇照
最近還有兩部美劇,看得我也是有話要說。一部是各種大號、朋友圈里眾口一詞狂贊的Why Women Kill《致命女人》,這部戲我看了,第一反應是替Lucy Liu劉玉玲高興。這麼多年,她終於自己獨當一面,carry一整部戲了。之前無論是《查理天使》還是《福爾摩斯》,她都是位居二線,只是個有點特別的亞裔演員而已。
《致命女人》Lucy Liu 飾 Simone
我一直覺得就演技和個人特點而言,她比吳珊卓Sandra Oh差不止一點點。我大愛Sandra Oh,但不是因為Killing Eve(《殺死伊芙》),而是從Under the Tuscan Sun(《托斯卡納艷陽下》)這部戲開始的,這部戲以後我也會提到。
Lucy Liu熬足了年頭,總算擔綱了一部戲,我每集不落都在追,也覺得挺好看,可評價那麼高,我實在不能認同。
Why Women Kill 就是一部喜劇,如果拚命地上升到女性意識覺醒,我就受不了了。只有殺夫才是女人解放自身的象徵麼?這讓那麼多踏實生活堅強自尊的平凡女人情何以堪。
要明白一點,假設女性為了報復反抗男性才殺人,這本身就是充滿偏見的將女人的一切幸福、悲劇都歸功或歸咎於男性,而這本身就是偏見。
看看那些狗血的社會新聞里,丈夫殺妻子,就是因為簡單的氣急敗壞,就是因為離婚可能比殺人更昂貴。但是性別位置一換,怎麼就成了整個女性群體的覺醒和解放了?這個鍋千萬別扣到我們女人身上。
《致命女人》劇照
Why Women Kill 里60年代、80年代、2019年今天,三個在婚姻中遇到困境的女性:
劉玉玲演的名媛,我行我素,交18歲小男朋友。
而那個女律師按自己的心意將老公和自己喜歡的同性戀女友置於同一個屋檐下,三人行似乎也其樂融融。
她們似乎都符合新女性的某種標準,可我恰恰最喜歡三個人當中Ginnifer Goodwin扮演的Beth Ann——她傳統、隱忍甚至卑微,丈夫一敲手指,她就自動地把咖啡杯斟滿,丈夫出軌了,她並沒有憤怒吵鬧,反而步步為營,計劃周全地展開「家庭保衛計劃」,誓要從小三手中奪回丈夫。
《致命女人》Ginnifer Goodwin 飾 Beth Ann
而2019年的律師Taylor,她的老公在尊重女性的外表下,其實是個軟弱、懶惰、只知索取的小男人。最可笑的是Taylor對同性戀人Jade的評價是「she only gives, she never takes.」(她從不索取,而只是一味地付出)我看到這兒簡直氣樂了。
Jade是整部戲裡我最煩的一個角色,整天衣服不好好穿,永遠露著一個肩膀,當然這也罷了,這隻屬於我個人單純的挑刺兒。但是一個人像個寄生蟲一樣的依附著他人,而個人生活只是單純混亂而已,卻要搭著某種解放的快車,這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
而演Jade的Alexandra永遠圓瞪著充滿著好奇的眼睛,這讓我簡直煩透了。我知道我煩這個角色,是因為她挑戰了我身為女性可能擁有的生活。
《致命女人》 Alexandra Daddario 飾 Jade
三個女性裡面,Beth Ann最接近我心目中的女性解放。目前我追劇追到第六集,但我基本認為Beth Ann這條線不會爛尾。
如果說女性意識,Beth Ann的成長最接近我心目當中對女性意識覺醒的看法。她只是固執地守護家庭,想奪回丈夫,一個女人為了獲取自己真心想要的一切,並為此付出努力,我想這才是女性意識的核心。而其他包裹在性解放外表下的混亂就不要cue我們女人了。
Why Women Kill總的來說可以看,至少可以告訴國內影視劇製作公司,中年女演員不止可以演家長里短。
另外最近我還看了《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這是一部十集的電視劇,源自電影,但是除了劇中男主人公走過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個長鏡頭在還原致敬電影之外,整部戲和電影毫無關聯。
我饒有興致地邊罵邊看,看完了全部十集,頗為失望。英劇早已從各方面遠超美劇,劇中女一被罵得最厲害,這是編劇的問題。
女一在不知情的情況之下愛上了閨蜜的未婚夫,這也罷了,關鍵是之後的所有情節設計都是為了讓兩個人在一起,而女一的長相屬於中等偏上,所以這樣的人設她完全擔不起,於是被罵也是活該,我倒不覺得是網友的女德心在作祟。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
Nathalie Emmanuel飾演女主Maya
當然她以後可以演Harry王子的太太梅根,她們倆長得非常像,但是有一點,她需要把她的眉毛修一修。
話說兩部戲我是同時看的,兩部戲的片頭都是30秒的某整容APP的廣告,廣告里就是一群女孩大呼小叫的什麼「女人美了才完美」,這一點頗為諷刺。
我想也許只有還沒有完全覺醒的人和社會,才會從一部和覺醒沒什麼關係的影視作品當中讀到覺醒兩個字吧。
----------------------
插圖|文中配圖來自網絡,不做商業用途。
來源 | 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
- 本 期 話 題 -
Q
你從什麼事情開始看到「女性意識覺醒」的?
- 留 言 摘 選-
(以下回答來自魯豫有約公號讀者)
小蕊
從身邊人的婚姻狀態以及關於女性大齡未婚的討論看到「女性意識覺醒」,例如離婚這件事,在我爺爺奶奶的那個年代,離婚不是一件說離就離的事,不僅僅是因為離婚這個步驟不簡單,還有就是那個年代的人對於女性結婚有這麼一句話「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給人感覺女性只有和男性結婚才能夠好好生活,總之對於那個時代的女性而言社會地位非常低。
再看今天這個新時代背景下的女性,不僅社會地位得到了提升,而且女性和男性結婚並不是為了「穿衣吃飯」,她們是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彼此之間可以找到心靈的寄託。還有就是對於離婚這件事,當事人雙方若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再保持婚姻狀態,他們可以很方便地選擇離婚。最後關於女性結婚後是否一定要在家裡相夫教子也有了新的看法,女性如果希望在外工作打拚,她可以選擇繼續努力工作,或者女性甘願在家相夫教子也可以選擇待在家裡。總之我認為現在新時代的女性意識已經覺醒,女性在社會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琳琳
大家開始穿無鋼圈內衣、平底鞋,不為取悅男人。
Amy
女人不再一味地以找金龜婿作為頭等大事,而是注重自我成長,好男人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改變命運的稻草。
王京
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婚前買房,不再完全寄託於男性。
老潘
我媽因為收入占主導地位,在家庭生活中擁有話語權。
許dc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看的一部劇叫《小娘惹》。劇中講述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黃菊香和月娘母女兩人的跌宕命運,時代、家庭、觀念的種種原因束縛著她倆的人身和思想自由,但她們不屈服於被人安排的人生。特別是月娘,她不想像她的外婆一樣一輩子唯唯諾諾,呆在黃家任人擺布欺凌,她從小沒有機會上學,但渴望獲得知識充實自己,彌補不足。月娘讓表姐黃玉珠教她英語,使她了解到了外面的大世界並對之充滿嚮往,最後做起了燕窩生意,開了娘惹菜飯店,結交了許多朋友,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脈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很佩服她能勇敢衝破重重阻礙,堅強獨立又自信,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成為更好的自己。這部劇對我的觸動很大,每看一次都被感動到。我覺得現代女性更應該像她一樣堅強做自己,不懼任何流言蜚語,活出精彩人生。
qiang gu
娘娘腔是不是既是對男性的侮辱也是對女性的侮辱?
半夜捉大象
我是一個90後,早期還接受適齡結婚,以家庭為主的觀念。跟男友戀愛5年,所有事情都依賴他,包括經濟。被他管著,後來不斷爭吵。有一天他對我說「這是我家,滾出去」以後,我身上只剩1000多塊錢,那一刻,才知道真的要自立自強,靠自己。努力賺錢後享受到自己買房買車買包的愉悅感,這種意識就越來越強烈。
Mia
身邊的例子:六個姑娘一個閨蜜群,平均年齡30+,性格迥異互補。群里時常討論旅行、聚餐計劃。每一次相聚我們都穿上閨蜜服,到哪都格外招眼,當然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我們還像學生那樣聊得沒邊沒沿,笑得沒心沒肺,光是吐槽話題就能從吐槽老師和專業變成吐槽老公、孩子、父母、工作。但我們都把吐的槽變成段子,有時候明明挺糟心的,吐槽完了,覺得那根本不算個事兒。生活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慢慢明白通過這種方式,那些不如意變成了生活的小點綴,我們自己高不高興才最重要。
小七
工作之後,發現工資低的女孩子和工資高的女孩子思想差別真的很大。足夠的經濟能力,往往影響著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工資低的女孩子,結婚之後基本上就成了家庭主婦,在家相夫教子,仰人鼻息,即使不甘心,也會屈服於現實,覺得自己掙不了多少錢,還不如在家帶孩子,一切為了家庭為中心,失去了自我。而工資高的,往往擁有五險一金,即使懷孕生子,也依舊能夠經濟獨立,做自己想做的事,累並快樂著。
陳陳
越來越多的女性懂得好好愛自己,願意去努力工作,健身,讀書,和男性朋友吃飯主動AA,敢於追求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不被世俗、家庭、年齡等所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