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的育兒書,還是管不住孩子?因為沒遵守這5大原則

加州執照家庭治療師Merry Palmer在自己十餘年的診療生涯中發現:

在2-11歲的家庭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都有過「管教無效」的煩惱。

覺得自己管不了孩子,說了也不聽,聽了也不改,改了還繼續犯。

即便學習了很多的教育方式,也還是覺得沒有多大用處。

有時候指南看多了,反而找不著北。

其實再多的育兒方式都離不開這5條基本的原理。

一致性是關鍵

Consistency is Key

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不同的育兒信息。

不同國家、不同家庭、不同類型,即便是我們和我們的父母之間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大部分的教育理念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對錯之分,每個家庭在乎的點不同。

但是父母必須清楚自己對孩子不可動搖的底線和原則是什麼,對應的懲罰和獎勵又是什麼。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喜歡規則。

因為規則和底線能讓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學會與負面情緒相處、並通過規則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

還能從規則當中學會自我控制和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所以,父母不要擔心一些底線和原則的問題會傷害自己和孩子的感情。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變得誠信,就需要在他們撒謊的時候,嚴肅處理這件事。

媽媽這樣做了,爸爸也需要這樣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是。

如果一方站得特別嚴格,另一方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孩子不僅會陷入迷惑,還會「一錯再錯」地不斷測試底線。

找到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

Seek Out the 'Why' of Misbehavior

當孩子行為出現問題時,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孩子的行為上,希望改掉行為。

但是想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想想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做,是什麼讓孩子選擇了這樣做。

一個一直偷錢的孩子可能是被欺凌了,卻不知道怎麼告訴父母:


一個「惹麻煩」的孩子,可能只是想要關心卻不懂表達:

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個性,而「為什麼」三個字就是父母最好的指南針。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壞事,其實只是孩子的「好心辦壞事」。

他們發生了一些事情,被威脅不能告訴家裡人,他們就真的不用嘴巴說,只通過反常的行為暗示父母。

他們想要我們的關心和注意的時候,也不會直接說,而是一直在我們面前「搗亂」,讓我們不得不停下手上的工作關注他們。

當我們忙的時候,他們還不斷出狀況,這裡水灑了,那裡東西碰掉了。但可能只是孩子想關心我們,給我們倒杯水、送些吃的。

孩子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好意思的時候,所以當下一次我們覺得忍無可忍,不妨先問一句「為什麼」,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避免權力鬥爭

Avoid Power Struggles

家長對「獨立」的理解是:孩子離開了我們依然能照顧好自己。

孩子對「獨立」的需求是體現在,他們想為自己的生活做主。

從孩子2歲自我意識覺醒以後,我們就有管教的煩惱。小到每天的刷牙問題,大到他們想要買什麼東西,這些都是孩子想要獨立的表現。

這時候,我們要儘量迴避「爭權」的問題,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生活全由我們說了算。

吃什麼飯菜, 穿什麼衣服,用什麼牌子的沐浴露,買什麼樣的玩具。只要這些價格是在預算範圍之內,父母都可以偶爾讓孩子做主。

如果真的最後買回來了浪費了,那麼也能引導孩子好好想想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當然,我們也不能讓這份自由過了火。

英國的一個紀錄片《Are these kids spoilt?(他們被寵壞了嗎)》裡面,有個小女孩子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她一周就能拿到150英鎊(約人民幣1351.63元)的零花錢。

他們家也不是非常有錢,父母還處於還房貸的階段當中。

小女孩在採訪中就說道,自己知道父母禁不住自己的撒嬌,所以每次自己想要些什麼的時候都會這樣做,而最後自己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其實都是「高手」,他們會「操縱」大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我們有了一次的鬆口,孩子就會想是什麼改變了父母的想法。從此往後,他們每次就會往這個方面「繼續努力」,以便達到自己的目的。

自由是建立在規則上的,父母們既不能事事控制孩子選擇,也要讓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提出自己的需求。


增強和獎勵良好的行為

Emphasize and Praise Good Behavior

父母有一個通病,當孩子不肯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不會告訴他們做這件事的好處或者不做這件事的後果,反而拿別的事情來威脅孩子:

你不刷牙,待會就不能玩玩具。

你不吃完飯,待會就不能看動畫片。

但是,在孩子眼裡這兩件事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所以常常家長覺得這樣說孩子應該會聽話,但事實上孩子可憋屈,可委屈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兩件無關的事情。

當我們發現我們的話語對孩子不管用時,不妨換一種方式,換一種說辭。

心理學家認為「奶奶話術」,用指出結果代替懲罰,能更好地達到效果:

「沒有做完作業,不能玩手機。」「做完作業,就玩一會兒手機吧。」

「你的房間都沒有收拾完,不能出去玩。」「收拾完房間,就可以出去玩了。」

「飯都沒吃完,就想著吃別的。」「把飯吃完,如果你還餓可以再吃點別的。」

……

不需要提供大量的、奢侈的獎勵,只要提醒孩子做到了某事,就可以獲得他想要的東西。

如果他選擇不做,那就會失去這個權利。

更能避免將責任歸咎到父母身上,讓孩子自己做的選擇題,結果如何全取決於他們的行為。

因為,孩子的「人設」就藏在我們的語言里。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變成一個小壞蛋,那我們就經常告訴他們,「你很糟糕」「你真沒用」「你死性不改」。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向好向善,我們就應該經常告訴他「你能這樣做真的很棒」「你能學著負起責任真的長大了」。

學會鼓勵孩子做更好的人,將收穫一個更好的孩子。


保持冷靜

Keep Your Cool

你的脾氣,也會是孩子以後的脾氣。

心理治療師發現,大多數家庭的爭吵都是無意義的情感宣洩,純粹就是在發脾氣。

在發脾氣的過程當中,又容易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

導致了很多家庭的爭吵都是沒用的,不僅沒能讓孩子真正理解和明白這樣做不好的地方在哪裡,反而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消磨掉了。

最後為了孩子好,不得不用「孝順」「長輩」這些詞來讓孩子「聽話」。

「父慈子孝」,也是父母先和藹可親,孩子才能孝順。

如果父母已經失去了和藹可親的面目,孩子也沒辦法做到心平氣和地接受。

他們說的話大人不會當回事,自己卻被逼著接受大人的話,這種溝通渠道的閉塞對於孩子來說是極其痛苦的。

好脾氣的父母並不只意味著對孩子說盡好話,他更是一種威而不怒的狀態,既讓孩子感到你的認真,也不會嚇到孩子。

而且,只有在該發脾氣時再發脾氣,孩子才知道底線在哪裡。

結 語

教育的本質離不開了解我們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家庭也是。

同樣的解決辦法,這個家庭有用,那個家庭就可能無效。

但是願意了解孩子的父母,往往都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