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喜歡炫耀一下,真的有錯嗎?

2019-09-23     全腦教育常老師

之前有次路過小區的廣場時,看到過一個小朋友當著很多小朋友的面拿出來了他爸爸給他買的新玩具,幾個小朋友圍上去研究怎麼玩。孩子之間也沒有出現什麼不對的神情。


家長有些時候會比較擔心孩子是否會養成喜歡炫耀的習慣,其實不用太擔心,這個狀態就像是十字路口,一邊是分享,一邊是炫耀。

因為孩子的有些行為,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分享,但任何分享行為,它都起源於孩子很想跟自己喜歡的人、感情好的朋友分享什麼的心情,只要明確了這點,我們便可以有策略地,用平常心去回應。

愛分享不等於炫耀

孩子想把一個東西跟身邊人分享的心情,實在是太常見了。

「分享」對於孩子來說分為兩個層級:

第一層:我有一個好東西,我給你看,希望你也喜歡它;

第二層:我不僅僅把這個好東西給你看,也希望你擁有。‍


「炫耀」對於孩子來說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我有一個好東西,我給你看,希望你喜歡它,並且誇讚我;

第二層:我僅僅只把這個好東西給你看,讓你來誇我,但我並不想你擁有它;

第三層:如果你提出需求,我會不開心,並且做出消極的回應,比如拒絕、逃避、無視等。‍


表現出第一層、或者集中表現出第一和二層的行為,都可以歸納為「分享」。此時的孩子只是希望自己的快樂可以傳遞給別人。只有孩子表現出這完整的三個層級,我們才能定義這行為傾向於「炫耀」,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承認炫耀孩子的意圖


首先要明白孩子炫耀的意圖是什麼,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認同,希望獲取更多關注或被不再被低估才會「炫耀」

家長這個時候可以順著孩子的想法接下去,表示出對孩子他想要展示的內容表示肯定。而且重點承載這個結果的背後。比如孩子「炫耀」成績,就表揚他用功努力,類似於這樣方式試圖從孩子的行為背後找到孩子的內心心情。

告訴孩子自己的聽後感


給孩子肯定的回應是為了表明自己是理解孩子的,接下來也要試圖讓孩子知道,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周圍人的感受。可能年幼的孩子未必會理解「我只是講幾句話就會傷害到別人」,但是依然要提醒他注意別人的感受,以及選擇理智合適的語言。

多跟孩子討論團隊協作


這樣能夠幫助孩子打破自己的炫耀心態,是讓孩子重新回歸到正常的謙虛。讓孩子看到彼此之間的長處,以及找到雙方相處的方式,都可以幫助孩子保持言語健康、尊重他人。這些關乎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植入和引導。

當一個孩子炫耀自己在學業上比另一個孩子好的時候,提醒她「還有很多地方對方是可以幫上忙,我們也要看到這些重要性」;幫助孩子樹立更宏觀的思考角度,可以提高孩子分享成就時的判斷力:我們快走到「十字路口」了,停下來,多為別人的感受體諒一下。

大家有沒有試過,對於自己可信賴的閨蜜或者親密的愛人,有時候真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事情、某些內心微妙又瑣碎的成就感,翻來覆去說也不厭煩呢?之所以可以如此毫無包袱,是因為自己知道對方一定會包容自己,不會因此給自己貼標籤,嫌棄或者厭惡自己。

同樣,我們作為父母,永遠都不要失去對孩子的自豪感,不要讓孩子承受過高的苛責、也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存在不重要。如果孩子知道他總是能夠跟你分享成就,並且你也能給到孩子客觀又全面的反饋,那麼孩子其實並不會寄希望於通過炫耀的行為,來找到自己的價值感,證明自己是優秀的,因為孩子內心的自信和自尊感一早便很豐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fcEXW0BJleJMoPM6vK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