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依然大膽揭露美國黑歷史,他的電影真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2020-01-19     有部電影凌辰

今天要聊的電影,是《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影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光是這個名字就值得報以關注。


東木大爺今年整整90歲了,依然以每年一部的出片節奏奮戰在導演第一線,讓我由衷地敬佩。


而這部新片也同他以往的作品一樣,大膽揭露美國政府的腐敗黑暗,極具現實意義,目前豆瓣8.3分,毫無疑問是近期院線的口碑最佳。



可惜的是,這麼好的電影,排片只有0.5%,想看一場不容易啊,再不看可就真的看不到了。


還有不少小夥伴還在留言里問我,這片值不值看?


讓我怎麼說呢?——OH MY GOD!看它!只要你所在的城市能找這部電影的排片,就去看它!


只有不到1%的排片


片中的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


1996年7月27日凌晨,一千多人聚集在亞特蘭大奧林匹克公園,一邊慶祝奧運會狂歡,一邊欣賞露天音樂會。


當晚,理察·朱維爾作為現場保安,在巡邏時發現一枚管狀炸彈後,立即上報並組織群眾疏散。但很快炸彈就爆炸了,當場造成2人死亡,110多人受傷。


這是一場被定性為恐怖襲擊的悲劇,幸虧朱維爾及時發現並做了預警和疏散,才避免了更大傷亡。


理察·朱維爾本人


朱維爾迅即成為了全國聞名的英雄,媒體從四面八方爭相而來,有的想拿獨家專訪,有的想給他出書立傳……


但是,這樣的英雄,朱維爾僅僅當了3天。


3天之後,情勢急轉直下,《亞特蘭大憲報》和NBC廣播公司聯合報道FBI懷疑朱維爾就是爆炸案的元兇……



一夜之間,朱維爾從英雄變成了人人喊打的罪犯和恐怖分子。


在警方、媒體的「圍剿」和公眾的謾罵之下,朱維爾的生活幾近摧毀。


直到三個月後,FBI才最終宣布朱維爾沒有嫌疑,他是清白的。


然而,此次事件對他的名譽損害和心理影響已經無法挽回,朱維爾本人於2003年死於心臟病,鬱鬱而終的他年僅44歲。


本片就講述了爆炸案前後,朱維爾從普通人到英雄、從罪犯到獲得清白的全過程。



眾所周知,這類真實事件改編、反映現實的影片是老東木的拿手好戲。近年來的《美國狙擊手》《薩利機長》《騾子》等作品,都以他一貫的樸實敘事贏得了超高口碑。



這部《理察·朱維爾的哀歌》也同樣如此,故事拍得非常平實,幾乎像紀錄片一樣不帶主觀傾向。


雖然影片的情節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所謂的情感高潮,但卻十分引人入勝,閱後令人內心久久難以平靜。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事實真相已足夠令人憤怒。



這起爆炸案原本可以避免,甚至不必出現傷亡事故。


因為在當晚,罪犯本人用公共電話提前向911發出過有炸彈的警告,但這個警告卻被當地警察無視了。


而從警告電話,到朱維爾發現炸彈、疏散人群,再到炸彈爆炸之間,僅有10來分鐘……


這中間的事實很明顯——


短短10幾分鐘之內,朱維爾不可能在廣場放好炸彈,又跑到幾公里外的電話亭打電話,再跑回來疏散人群。


最重要也最淺顯的問題是,哪個恐怖分子會留在自己埋炸彈的現場呢?


然而,FBI的專家們卻不管這些事實,他們像懷疑「第一個發現屍體的人」那樣,認準朱維爾就是嫌疑犯。



並且,這位FBI探員還違反法律和職業守則,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一位女記者。


而女記者也同樣不顧職業操守,為了搶占新聞頭條,把不實「懷疑」當成一種既定事實向大眾傳播,並持續寫文章博關注,引導輿論對朱維爾口誅筆伐。


單是從事件起因,就能暴露出美國執法體系的不少問題。


他們對恐怖份子的警告電話不管不顧,出事後找不到罪犯,為了緩解輿論壓力,就把矛頭轉向一個盡職盡責、救人立功的保安。


這種無恥的做法,壓根就是用「解決發現問題的人」來給政府部門的無能和瀆職遮羞。



更令人氣憤的是,當記者把不實消息散播出去後,FBI既沒有追責泄露消息的內部人員,也沒有向公眾澄清事實,而是變本加厲地挖掘朱維爾的「黑點」,污名化受害者,用一錯到底來證明自己「沒錯」。


他們大肆調查朱維爾的背景,說他是人生失敗的肥胖男,說他可能是同性戀,甚至把他小時候用鞭炮做土炸彈炸老鼠的「黑歷史」,都翻出來當作「證據」……



這一系列帶有偏見與惡意的詆毀和羞辱,給朱維爾和媽媽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


同時也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一旦公權力被濫用,所造成的惡果會有多嚴重。


比如,朱維爾家門口常常被記者圍堵,媽媽出門買菜都被「長槍短炮」圍得水泄不通;



比如,FBI不僅在朱維爾家裡裝竊聽器,還查抄大量物品,連他媽媽的內衣都被貼上標籤帶走,聲稱是為了檢查是否有製造炸彈的材料……



而與FBI的野蠻、低能形成對比的,卻是朱維爾的耿直、單純和敬業。


事實上,朱維爾自己也是一名警察。他從小就被媽媽教育要尊重政府、相信法律,在這樣的薰陶下,他一直都夢想著成為警察。


長大後,他熟讀法律法規和警察守則,還利用休息時間練習射擊技能,在警隊時,他的射擊成績名列前茅。


此次在爆炸案期間救人立功,正是他經過多年刻苦訓練、堅守崗位才換來的成果。


這也是最令人心寒的地方——一個愛國者、一個英雄被他所熱愛的政府汙衊和陷害。


在此過程中,朱維爾還經常違背律師的意思,幫FBI說話。他總說,「我理解,我配合,因為我也是一個執法者」。



除此之外,這起事件中呈現出的,新聞媒體對公眾輿論的引導、對執法體系的擾亂,也值得我們深思。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被譽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大權力」。這是因為人們期待媒體作為一種監督和制衡,能夠發揮它的正麵價值。


然而在這起案例中,媒體卻顯現出一種背道而馳的巨大破壞力,它扮演的遠不止是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是扭曲事實真相的決定性作用。


一開始,FBI內部對朱維爾還只是懷疑,但經由媒體渲染髮酵後,這種懷疑就變成了對既定事實的篤定。


某種程度上,執法部門的獨立性、專業性也被新聞媒體所裹挾了。這種裹挾經由大眾輿論的不斷放大,很容易在媒體-大眾-執法-媒體之間形成互相影響的惡性循環,以至偏離事實,錯上加錯。



但這,並不是我今天想說的重點。


為什麼當FBI官方宣布朱維爾是清白的時候,那個探員仍說「我還是覺得他肯定有罪」,而那個女記者也固執地拒不道歉呢?


這可能是因為朱維爾看上去「不像一個英雄」。


是的,僅僅是「看上去」而已。


我們見過太多因為「看上去就xxxx」而給別人貼標籤、下評判甚至定罪的例子。


我們相信自己的經驗直覺,有時甚至勝於相信事實,結果卻因為一葉障目或各種不自知的偏見,蒙蔽了那顆渴求真相的心。



影片真正想要控訴的,就是這樣一種惡意,一種對看起來的「弱者」無形的惡意。


這種惡意有時候叫「胖子」,有時候叫「loser」,有時候叫「太單純」,有時候叫「好欺負」,有時候叫「你看上去就不是那塊料」……


這是人性本能的陷阱,也是每個人都可能掉進去的一個深淵。


所以我們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用揣測代替真相,更不要用無形的惡意與偏見去傷害別人,否則終將傷及我們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IGOvm8BUMKGWtVOeX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