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廠要是再不復工,好多歐美人都結不了婚?

2020-03-16     有部電影凌辰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中國的工廠要是再不復工,好多歐美人就結不了婚了。


全世界80~90%的婚紗、西式禮服都產自中國,特別是定製婚服,優質的布料和複雜的手工藝都是在中國產出。


五月份一到,西方婚禮旺季就要拉開帷幕,但由於疫情導致的工廠停擺,很多婚紗店都在斷貨,有不少新娘子跑了很多家店都買不到中意的婚紗,已經心急如焚。



現在生產雖然在逐步復工,但婚紗供應不足的連鎖反應,恐怕還得維持好一段時間。


婚紗買不到,實在不行還可以用別的禮服代替,或者推遲婚禮,可墓碑買不到,就比較讓人著急了。


最近在日本就出現了墓碑斷供的現象,同樣是因為工廠停工、不得不延遲發貨,當地的客人只好排隊等待購買。



不過,我們國內的工廠已經從2月底開始陸續復工,這樣的斷貨情況,應該很快會得到緩解。


疫情以來,類似的生產鏈斷供情況,在全球各地都時有發生。


可以說很多國家之所以著急上火,不單單是因為疫情的蔓延,也是因為中國生產線的缺席對全世界影響都太大了。


比如,任天堂因為中國生產的零件缺貨,導致switch遊戲機等產品暫停發貨,不得不發文道歉:



比如,美國雖然號稱醫療水平全球領先,但在醫藥產品供應上卻高度依賴中國,有97%的抗生素從中國進口,現在已經出現部分藥品短缺情況:



比如,由於大家都懂的原因,蘋果本來要在3月推出的新款iPhone,推遲到了10月:



反正商家再牛,品牌再厲害,也得等中國工人逐步恢復上班了,才能量產。


比起上面這些產品短缺,更讓人憂慮的,是全球正在面臨的「口罩荒」。


畢竟疫情之下,口罩已經成為全球人民的必需品+硬通貨了。


不同於我們國內逐漸好轉的疫情,其他國家的形勢正日益吃緊,醫療物資紛紛告急。



包括韓國、印度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相繼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但即便這樣,各國的醫療物資還是普遍緊缺。


前幾天,德國還以禁止出口的名義,攔截了一批瑞士從國外進口的防護口罩:



兩個國家差點因此掐起來,從大使館到廣大民眾,吵得不可開交。


德國那邊解釋:「我們國家疫情嚴重,禁止口罩出口了」;瑞士這邊也氣急敗壞:「又不是從你們國家買的,找事兒是不?」



結果還沒等這事了結,幾天後,德國又把瑞士從中國訂購的手套給扣下了。


心疼瑞士人民一秒鐘,德國看來扣物資扣上癮了。


其實,不止德國和瑞士,類似的劇情此時正在多個國家上演。


畢竟哪兒都缺物資,「國際口罩搶奪戰」早就暗搓搓地開始了。



還記得,當初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時期,面對物資短缺,我們也是產量不夠就只能加班加點,生產線不夠就多開多建,十幾億的缺口,強行靠著那股勁給補上了。


據工信部此前披露數據顯示,在疫情以前,我國口罩的最大產能為每天2000多萬隻。


而2月29日,這個數字達到了1.16億隻。



就在2月21日時,我們才剛把口罩的日產量提到4300萬隻。


讓日產量變成之前的2.6倍,每日增產7300多萬隻口罩,只用了9天。



說到這裡,我想起央視在09年出品的一部紀錄片,它很好地詮釋了今天的「中國製造」之所以領跑全球的原因——《跨越中國製造》。


紀錄片一共分為5集,第一集的主題是「製造的競爭力」,講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節目組深入多家工廠,拍攝內部工作畫面,不喊口號,不煽情,只是客觀地記錄一線製造工人的日常。


中國香港一家主要做出口外貿業務的公司老闆,在接受採訪時坦承:這是個很拼搏的行業,基本運作模式就是大量僱傭當地教育水平很低的底層人士,大家拿著微薄的工作拚命干,當工資水平升到一定程度,工廠就會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運作,周而復始。


因為全球化,就意味著在最低成本的地方生產,在價格最高的地方銷售,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的勤勞樸實,就成為了「世界工廠」的最佳基礎,這種基礎,給了中國人大展拳腳的機會。


無數企業家從中覷到機會,並將之牢牢抓在了手裡,比如我之前跟小夥伴們聊《美國工廠》時提到過的曹德旺,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他在這部紀錄片里也現身說法,講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從一塊玻璃的差價上嗅到商機,繼而打通供應鏈,從小廠子做起,一路成了今天的「玻璃大王」。


同樣的,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也有無數像曹德旺一樣的商人,發掘出中國製造業優勢,從各行各業推動了國內的生產製造發展。



總有人認為,中國製造的崛起,靠的就是人力成本廉價。


其實想想就知道,光靠廉價勞動力,是不可能打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的大企業的。


片中有不少海外專家都同意,中國製造是憑著高效率、高品質在國際上收穫聲譽,繼而越做越大,只考慮人力成本,顯然是一種對中國的偏見。



中國勞動力多,所以平均人力成本低,這事不假,但製造業之所以優秀,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國人的勤奮和聰明。


有很多國家體量也很大,就想靠著廉價勞動力跟中國搶地位,結果工人素質不行,產品質量也不怎麼樣。


往往是等開了工發現,原料沒有,工人不上班,廠長不干事,資本只能賠錢。



而且,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絕不僅僅是成本、利益這麼簡單。


中國的製造業,總在思考如何將產品做得更好、更快,不斷反思產品細節出現的每一個問題,思考貨櫃的打孔為什麼沒對齊,箱子裡為什麼會掉落裝飾用的木屑。


即使是一些並不怎麼影響實際使用的問題,只要有可以提高的餘地,他們就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



而且,做出口貿易的企業家,大多非常注重跟客戶的溝通,調整產品質量後,還會要求反覆檢測,以提升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認同度。


正是靠著這種面面俱到的生產營銷,中國製造的產品,才一步步在國際站穩了腳跟。


當然,以上這些,還只是中國製造這個龐大概念中的滄海一粟。在業內人士眼裡,不但要思考成本利益,產品質量,生產效率,還要思考企業價值,社會責任,戰略轉型……



這些問題,紀錄片里都有深入淺出的闡述,既有企業家的戰略思維,也有一線工人的現身說法,我就不一一道來了。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觀看全片,肯定會有收穫,反正我看完以後有點膨脹,感覺自己也能做個五百強企業。


不過最主要的是,通過這樣的闡述,我們能夠明白中國製造為什麼能傲視群雄。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拍攝背景,正是08年金融危機。那一年,經濟動盪,全球市場萎縮,中國製造業面臨了成立以來最大的挑戰。


不過時勢造英雄,中國也因此抓住機遇,逆風翻盤了。


這幾天,美股暴跌觸發了有史以來第二次熔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一次,我們同樣面臨著危機重重的考驗。



不過,這一次的中國,要比12年前強大得多。


而強大的生產能力,就是我們能夠在疫情前保持信心、挺直腰板說話的底氣。


或許經歷了這一次,面臨物資短缺、各種商品斷供的國家才明白,中國對於世界來說有多麼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因此明白只有自給自足,才能在關鍵時刻掌握自己的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LV653ABlRY3OMhm7r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