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催生創業點子,福建一群年輕人讓野草變身「大艾」健康文化!

2020-04-08     天使養生堂

在2019年10月25日舉行的全國中醫藥大會上,中醫藥發展再度成為焦點。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成為中醫藥發展新的方向。

艾草,作為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草藥,已發展出數百億元的產業規模,成為中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不斷創新發展的傳統產業,正吸引一批又一批創新創業者。

在去年10月初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福州大學的「博艾興農」項目獲得「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商業組金獎。他們不僅種植艾草,開發系列產品,建設品牌矩陣,還探索建立了「農產品+文旅」商業模式。

鄉愁催生的創業新起點

艾條點燃,輕煙升騰,香氣彌散。在艾草特有的香氣中,博艾團隊負責人高浪欽對他的創業經歷娓娓道來。

高浪欽來自龍岩上杭,早在福州大學建築學院就讀期間,他就走上了創業之路。2014年大學畢業後,高浪欽沒有選擇繼續創業,而是到上海一家設計公司積累經驗。儘管已經拿到超過30萬元的年薪,但是大學埋下的種子讓他對於創業依然情有獨鍾。

高浪欽(左)和種植戶在交流

從設計精英化身為植根農村的草農,高浪欽將其形容為「緣分」。2017年3月底,他和幾個朋友閒聊,「大家都是農村出來的,每次節假日回村探親,總有種說不出的痛心。村裡除了過年稍熱鬧點,平時幾乎看不見人,大片土地撂荒,就像我老家三分之二的地沒人種」。

看著家鄉一天天衰敗,幾個年輕人都坐不住了,就想為家鄉做點什麼。「一個江西的朋友提及了艾草,說鄱陽湖邊近年都在大面積種植。」不知道為何,高浪欽突然心動,「中午11點多聊完,我下午就開車9小時趕到江西鄱陽縣去考察。」

「當時我對艾草的認識僅限於端午辟邪。在當地逛菜市場時我們把茼蒿誤認為艾草,還好臨時反應過來氣味不對,要不然會鬧大笑話。」高浪欽表示,這次衝動之旅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農村的創業大門。

從那時起,高浪欽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深入了解行業:走訪中國艾草主產地——湖北薊春和河南南陽20多趟,探訪種植大戶,參觀加工企業,甚至還到湖北的李時珍養生學院進行艾灸培訓。

從陌生到專業,高浪欽對艾草的認識不斷深入。「這不僅僅是一種中草藥,相關的衍生產品超過100種。哪些精油含量高,哪些出絨率高,艾草的種類超過1000種,要一點點去了解。怎麼種好,又怎麼實現出絨率高,還有存放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目前我國艾灸產業規模已達數百億元,是中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根據惠農網數據,2016年艾草的年需求量約30萬噸,實際產量只有10萬噸。」2018年,高浪欽正式決定選擇艾草作為創業新起點。

跨省種植試驗收穫成功

2018年,高浪欽和福大在校生一起組建了「博艾興農」團隊,專注於推廣艾草種植與文化。他們和福建省農科院合作,篩選出了適應閩贛兩省種植的品種「博艾一號」。建設種植基地,成為他們當年的重點。高浪欽希望在家鄉福建落地這一項目。

「土地撂荒和老齡化是我國農村普遍面臨的兩大問題。而艾草對於土地的要求相對不高,只需要向陽乾燥排水好就可以。而且種植技術簡單、管理粗放,基本不用噴藥施肥,非常適合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種植。加上艾草作為多年草本植物,當年就能見效,一次種植至少可採收5年。」高浪欽介紹。

「上個收穫季節,我們的基地畝產量可以達到350公斤,收購價每公斤10~12元,扣除成本,農民的畝收入能達到3000元以上,比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要高不少。」高浪欽為記者算了一筆帳。更為關鍵的是,艾草也是越陳越好,儲存也相對簡單。「只要保存得當,露天存放都沒有問題。」

但是,艾草在福建的接受度還不高,建寧縣客坊鄉水尾村是第一批「吃螃蟹」試點村。

水尾村1100畝耕地中近400畝耕地撂荒,常住人口占總人口不到三分之一。而諸如水稻、蓮子等傳統農作物對土地和勞動力的要求較高,村兩委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產業助力脫貧,雙方一拍即合。去年,博艾團隊在水尾村進行試驗種植,負責提供種苗和技術方案,事先和農戶簽訂種植包收購協議,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我們和村裡合作購置了小型加工機械,在當地就可以進行初加工和包裝。留守婦女、老人都可以搓絨、壓制艾草餅等。」高浪欽表示,「艾草項目的引入,不僅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更是實實在在地為他們帶來了收入。」

艾草初加工現場

目前,項目已在福建、江西9個試點村落地推廣,共與472戶農戶簽訂種植包收購協議,種植艾草面積2100餘畝,為試點村新增艾草加工等就業崗位64個,幫助75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3萬元。

借文旅推廣艾草文化

除了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後續加工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成為博艾的下一步目標。「『健康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健康養生產業必然會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目前艾草行業缺乏獨角獸品牌,較多局限在種植和產品,對於文化價值挖掘不夠。」高浪欽說。

在水尾,高浪欽和他的團隊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嘗試。有過文創方面的創業經歷的高浪欽發現:「水尾是『中央紅軍村』,紅色革命根據地遺址保存完好,人流量也很可觀,但是旅遊紀念品缺乏特色,完全可以開發與當地緊密聯繫又富有特色的伴手禮。」於是他帶領團隊引入福州大學資源,挖掘水尾村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他們開發了特色艾草伴手禮。

融入紅色文化元素的艾草抱枕產品

在水尾村的初步成功,讓博艾團隊尋找到了一個可以期待覆制的「農產品+文旅」的商業模式。高浪欽希望福建的種植面積能夠進一步擴大,「只要合適的鄉村就會進行複製,例如我們在福州羅源開拓了第二個基地,正與當地政府商議結合畲族元素進行文旅開發」。

目前,高浪欽註冊了三個子品牌:福小艾、好艾禮和博艾公社。福小艾主打「輕養生」牌,目前已經開發了眼貼、線香、足貼、艾灸貼等簡易艾灸產品;好艾禮則專注拓展親子洗浴產品;今年他們開發的艾草坐墊也頗受市場歡迎。

「今年我們會在福州周邊尋找場地,將博艾公社落地,主導艾草文化推廣。」高浪欽透露,「這將是一個艾草綜合文化園,既有艾草種植,又有親子手工體驗、艾灸理療、產品展示等內涵。」高浪欽堅信,艾草這株田間野草會變身價值連城的「金枝玉葉」。(根據福建學習平台張穎《高浪欽:創新中醫藥產業的年輕人》報道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5d2XXEBrZ4kL1VifL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