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小寬
其實,大家所問的問題,有時候就是指向了一個問題——控制。
我們控制住一件事情、一段關係、一個人,那麼我們就可以活得安全感,不再焦慮。
反之,我們害怕一點點失控的可能,面對可能的失控,我們覺得極度不安全,極度焦慮。
控制,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代表了確定。
失控,就是對安全感的威脅,會帶來痛苦,以及抑鬱。
希望能控制,害怕失控的這樣一種中間狀態就是焦慮。
當我們說到控制,不要第一時間覺得這是一個糟糕的詞彙。
實際上,「一切盡在掌控」這樣一種感覺,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良好的感覺,畢竟不是多數人都可以參透人生的無常這個真諦。
當我們是嬰孩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那種控制的感覺:
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養育者,這樣我們才能安心睡眠、玩耍,而不會陷入「如果我餓了待會不會有人提供喂養」的巨大的失控般的恐懼。
如果我們總是幸運地被即時滿足,無論是喂養還是換尿布或者溫暖的撫觸,那麼我們就覺得世界很美好並且在掌控之中,我們對於失去養育、失去連結的焦慮一旦出現就會得到安撫,這種體驗模式一旦建立,我們的潛意識中的安全感基石,就建立起來了。
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在童年期都會或多或少體驗到一些創傷感,我們將它稱為「童年期的災難」。
孩子可能會體驗到,我一段時間看不見我的養育者、我的呼叫無人回應、我害怕無人給予安撫、我摔倒沒人呵護——我有一段時間沒有被照料、被回應、被看見——於是引發我們體驗到一種失控的感受,這種感受非常可怕,會讓我們覺得很不安全。
對不安全和失控這種體驗的糟糕記憶和畏懼,在潛意識裡,一直停留,漸漸形成我們人格的一部分。
我們發展出了應對這種恐懼的方法,以焦慮來應對失控,並且我們會很依賴某個人而希望獲得安全感,我們會採取很多措施去確保事情「盡在掌握」得到確定感才罷休——即控制。
弗洛伊德第一個提出,我們在童年期所長久經歷的無助感和對他人的依賴感會對心理發展造成影響,非常重大的影響,他認為焦慮的發展和童年期創傷、危險(失控)情境有關。
他說,在這種情境中,一個孩子是被壓垮和淹沒的。
這種被淹沒的體驗很可怕,但在當時一個孩子既無法表達,也難以去處理這樣的感受,所以它會長時間地停留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
類似的情境只要一出現,這種「被壓垮和被淹沒」的感覺就會浮現。
我們再也不想體驗這種可怕的感受,那感受猶如深淵會把我們吞沒,所以,我們不斷努力地行動以擺脫這種失控感可能襲來的威脅。
對於一個追求完美、特別焦慮、很喜歡控制、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她的一生可以這樣描繪:
因為經歷了難以彌合的童年期災難,後期也沒有能很好地處理遺留在我們潛意識裡的對於失控感的強烈恐懼,於是她的一生幾乎做的所有事情,本質上看,都是在拼盡全力地避免再體驗到這樣的感受。
是的,如果我們不能從那些創傷中覺察和成長,跨越創傷帶給我們的影響,轉化那些對失控的恐懼,那麼我們的一生就會永不停歇地做一件事——控制。
人生會變成這樣一個公式——
童年創傷
不安全感
不斷去追求控制的焦慮的人生
我真的不喜歡這樣的人生。
即使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能控制潛意識那頭大象的騎象人,但是我仍然希望,我可以更接近我的潛意識世界,更接近我的那頭大象,我要弄清它在想什麼,它想表達什麼,我要和它對話,和它溝通,達成一致,製造和諧,然後我會告訴它,我們要去的目的地在哪。
而這次,它會聽我的。
如果不喜歡這樣的人生,如果想馴服那頭大象,
我們就需要「帶覺察的思考」。
帶覺察的思考,就是我們要學習在做一件事情時的當下,或者做完之後,回頭審視,我在幹什麼?我為什麼要這樣干?
就是,學會質疑自己,學會問為什麼,
問為什麼,遠比給出答案重要。
當你開始問為什麼時,你就啟動了一種真正意義的思考,你就不再是一個工具,一個不停滿足「潛意識中各種創傷帶來的需求」的工具。
如果你內心曾經有如下聲音,那麼試試去思考這個想法背後的動機(恐懼)是什麼。
我不會教你去實現控制,也沒有特殊有效方法教你停止控制,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看到,控制無處不在,
我想和你一起探究的是,你究竟出於什麼才會如此想要控制。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對答案有了一些認識,
那就是——因為我「不想體驗童年期那種失控中被壓倒和被淹沒但我束手無策的可怕感覺」。
控制不是一個糟糕的詞彙。
適度的控制,體驗掌控感,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我們也可以在實踐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一次次成功的經歷,可以讓我們積累更多對自己的相信——應對未知,這種相信很重要。
但是過度的控制、隨時隨刻的控制、無法忍受一丁點不在控制之中的事情、對於控制之外的情境的強烈恐懼,
這些則會讓我們和我們周圍的人身心俱疲,體驗不到自由自在的快樂,完全無法放鬆,甚至會毀了我們的人生。
舉個例子,
很多人都有一個這樣的媽媽,一個在重男輕女家庭中出生或者排行中間的媽媽,媽媽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和關注,童年中體驗的失控感創傷如此深刻,讓她變得內心充滿不安全感和低價值感。
她需要不斷對周遭環境和自己進行嚴格的掌控,是因為她兒時的焦慮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她充滿焦慮的情緒和不安全感,必須要一遍遍得到確定感,認同感,讓一切都在掌控之內,才能稍微讓自己獲得平靜。
所以這個媽媽很可能是追求完美的,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自己的家人(丈夫、孩子)她都會事無巨細要求掌控。
以一種對伴侶、孩子、生活環境、評價體系極致的控制,來讓自己感到穩妥和安全。
對內,控制孩子和伴侶,要求他們做到自己說的,口頭禪「我是對的,我為你們好,不聽我的你看吃虧了吧」;
對外,凡事也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杜絕任何人說自己一個字的不好,強迫症一般控制著外界評價,累到半死也停不下來。
這樣的婚姻,會讓人喘不過氣,勢必激起對方反抗,
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也很難獲得輕鬆的童年和人生。
如果你有一個這樣的母親,當你看到她的焦慮和控制背後的心理動因,可以嘗試去理解她的行為和自己的家庭關係;
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去繼續她這樣的人生。
不管你的童年如何,有覺察的力量,你的故事就可以被改寫。
其實控制最糟糕的部分在於,我們的控制的對象往往是他人。
如果我們只是控制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無非是多擦幾遍桌子多拖幾遍地,多檢查幾次門鎖,或者以此類推。
但是,多數人的控制,往往涉及身邊的他人。
我們總是「希望」他人如我們所願,做出我們期待中的反應,
或者我們總是「希望」一件事情能有我們期待中的進展、結果,
這個部分沒有錯,
但是,
無法接納他人或者這件事可能會有任何我們內心預料之外的情況,
這種對「不能失控」的執念,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煩惱和痛苦,
比如強烈的焦慮。
如果你能帶覺察的思考,你很容易會發現,在有一些事情上,你無法承受一點點失控感。而這種無法承受就是你的軟肋,你被它弄得活得很侷促焦慮,難以舒展。
我們常常被害怕「控制不了一切」的焦慮弄得無處可逃,
很多來訪者因為焦慮問題來諮詢我,我一般都會誠懇地對她們說,首先,允許自己的焦慮,看看你的焦慮在傳遞什麼信息給你,這是一個弄清自己是誰的機會;
然後,對於你所能想到的畏懼的失控的局面,我們嘗試去接近它,容納它的存在,逐漸改變你一直強烈抵抗的那股力量的方向,看看會發生什麼。
這種思路,我將它概括為「反向操作」。
要改變過度控制的人格,就心理諮詢或者成長來說,是一個難以言說的緩慢的過程。但是有時候這種改變其實也會突然發生,
一位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強烈的外因有時也能促進我們人格的成長,
這句話放在這裡,我認為很合適:
一次失控的體驗,如果你經歷了,還能存活,那麼那個存活的你,就會知道原來失控沒有那麼可怕,那種恐懼不是永無止境的深淵,你還是可以重見天日的。
也就是說,讓我們放下強烈控制的一種方法是,去經歷一次失控的感覺。
或者說,想成為一個不那麼追求完美的人的一種方法就是,允許自己有時的不完美。
從小小的失控開始。鍛鍊自己,放下控制的能力。
活得「不完美」,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活法。
——the end——
PS:對於有的人來說,強烈的失控感是無法承受的,若不在專業諮詢師的陪伴下,體驗自己可能無法承受的強烈的失控,可能對心理健康導致負面的糟糕的後果,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如果要鍛鍊自己面對失控的能力,需要循序漸進,並建議在專業諮詢師的陪伴下進行。
作者 | 周小寬,心理諮詢師、寫作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公號:xiaokua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