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逃避的,始終要還

2020-01-14   胡慎之心理

作者:周小寬



01

今天,和朋友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說起一個我們共同認識的人,

三十五歲之前的人生磨難一個接著一個,

三十五歲之後,終於過上了安穩幸福的日子,

於是我說:「如果可以選擇,我願意選擇前半生不好,後半生好,前半生多吃點苦,後半生漸入佳境。」

朋友接著說:「這還需要選擇嗎?誰會願意前半生好,後半生不好?不用選,誰都願意前面吃苦,後面享福啊!」

他語氣之肯定,反倒讓我產生了一個疑問

——真的所有的人,都會選擇前面吃苦,以後享福嗎?

或者根本不存在什麼選擇,所有人的答案真的都是一樣嗎?

當我把這個問題問出來,朋友覺得我問了一個很白痴的問題,

可我覺得,並不是。

那些善於逃避的人,擱置危機的人,

總是尋找藉口不去解決根本問題的人,

是否知道,其實自己正在做一個選擇,

——在前面創造一個「我的生活沒有問題」的假象。

獲得暫時的安穩平靜,後面可能就要面對滾雪球一般的問題、積重難返的人生、更大的代價。

很可能,他們無意識中選擇的正是「先甜後苦」的生活,

並未覺察自己此刻的逃避,

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而那個問題也不會因為逃避就真的消失。

也就是說,沒有覺察,很多人未必可以過上「先苦後甜」的人生。


02

道理是一回事,行動是另一回事,

意識是一回事,潛意識是另一回事,

我們以為我們想要的是一回事,

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另一回事。

很多時候,我們是面對困難或者改變,

會本能地逃避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們的防禦。

當你能看到自己的防禦,認清自己的逃避,

可能你才能真的看到,你正在做的事情意味著什麼。

「也許我不想看到我正在做的事情意味著什麼」

「那麼你至少也要建立面對未來困境的心理準備,因為你此刻選擇的就是對問題的迴避和擱置」

因果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面對因果,你有再多的僥倖、再多的幻想、再美好的願景,也沒有用。


03

從理智上說,恐怕大部分人都認同:

如果困難在所難免,那麼還是早點面對解決,以免日後雪球越滾越大,自己面對的困境和代價也更為可怕,早難受還是比晚難受好吧。

但是現實情況中,理智管不了什麼事情。

我們在此時此刻,經常是活在一種強大的慣性里。

即便感覺到問題,我們可能會屏蔽、壓抑、找理由。

因為慣性巨大、困難太多、內心衝突很多,我們感覺到面對和解決都是很困難的,

所以我們的潛意識,會幫助我們逃避。

於是,實際上你所做的,往往並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花了很多精力去說服自己:我的生活沒有什麼問題。

一旦有了逃避的意識,

我們就會開始出現很多並不客觀、

脫離實際的思維偏差。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帕金斯曾致力於研究如何改善人們的推理思考,他發現,一般人都採用「先選定自己的立場,再來找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的思考方式。

顯然,

一個人如果傾向於對一類問題逃避,或者膽怯、覺得棘手害怕面對,他的潛意識就會和意識發生很多聯動,根據他已經選擇的強烈的「逃避」立場,他的大腦會自動尋找理由、而對一些不同立場的現實、論據視而不見。

當然如果一個人要立意逃避的話,那麼他也就無法再客觀判斷此刻的逃避真相,會帶來的未來避無可避的危機。

心理學很多研究都和人的認知偏差相關,這些研究體驗了一個主題思想在我看來可以描述為——人的大腦很複雜,但是它不是什麼「高度智慧」的儀器,它很容易發生謬誤、並且極度缺乏糾錯功能。

所以,我們總是談論覺察和真正的思考。

我們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真的走出我們自己製造的迷霧,才能剝除我們成長的障礙。

「先做判斷、再編造說辭。」——《象與騎象人》

可以從這種思維模式里有覺察的人,

恐怕才能過上先苦後甜的人生。


04

即使很多人說「自己當然希望先苦後甜」,

實際上真正做到能夠做到面對自己生活的真實、可以去思考和面對問題本身、並能克服慣性放棄「暫時的舒適」做出改善行為的人,少之又少。

這是我們要面對的事實。

假如你能面對這個事實,那麼至少你不會一直犯認知偏差的錯誤,至少你會知道今日的逃避或者刻意的迴避會帶來什麼,到最後當因果累積的結果擺到你面前時,你不會無法承受措手不及。

比如,一個人選擇了不合適的伴侶,

她也清楚這個人和自己有很多不合適、各方面不協調、甚至價值觀都不吻合,

但是離婚實際上對她來說是一想到就覺得可怕的一件事,

因為離婚讓她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否定、可怕的失敗感、還有外界的評價,這些讓她本能地逃避。

那麼大腦會支持她逃避的立場,構建一個堅固的理論系統,找出各種理由支持她的婚姻,支持她繼續留在婚姻里,同時屏蔽這個糟糕婚姻的一切不好的實質和所有後果。

於是,她覺得「其實這個男人還不錯」、「我可能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人了,和誰都是一樣的」「孩子不能生活在單親,那是可怕的」「我只配得到這樣的婚姻,就這樣吧」。

但是,其實一切的理由,

都源於背後她對於離婚的恐懼。

這個恐懼,和自我有關。

如果可以面對,可以看到恐懼,那麼就可以著手去改變自己,強大自己,改善對於自我、他人、關係的認知。

回報是,無論是否離婚,她都更成長和強大,或許可以因此和「不合適」的對方變得合適,也可能有力量結束關係重新開始。

但是如果一直出於害怕或者困難而迴避,

大腦一直製造各種充滿偏差的理由幫助自己逃避,

那麼這個婚姻持續的後果,可能是關係更為糟糕、自己在無望的生活中喪失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

或者不斷受到對方的傷害、冷漠或者情感、身體的背叛等等糟糕關係可能導致的一切後果。

05

如果我們就是小嬰兒,

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呈現出一個這樣的狀態:

我說它是好的,就是好的!我不想知道那麼多!

嬰兒是任性的,幻想的,全能自戀的。

但我們長大了,不是嬰兒,

也不可能活在嬰兒那樣單一的世界裡。

一段壞的關係,你假裝看不見,它還是會導致一個更壞的結果。

一個糟糕的選擇,你假裝看不見,它還是會導致一個糟糕的結果。

一個失敗,你不願意承認、總結、補救、改正,

那麼這個失敗往下延伸,會導致出更多的失敗。

逃,是逃不掉的。

有人說,可是我真的害怕,

我真的無法面對,

真相就像一個深淵,

我承受不了挫敗感,

我價值感太低,我在意別人的評價和認同。

是的,我們都是脆弱的。都有畏懼。

所以才要成長。

所以內心成長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通過學習、思考、心理諮詢、在實踐中不斷嘗試,

用一切方法去讓自己變得更願意看到真相、變得漸漸不那麼恐懼、變得漸漸強大,變得可以接納自己的問題和生活的真實現狀,然後做出選擇。

這樣的通路,才是通往更好的未來的道路。

如果你能一生安住在自己的謊言里,

無人打破,也是一種幸福。

如果不能呢?

——the end——

作者 | 周小寬,心理諮詢師、寫作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