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家4歲的女兒討厭吃青菜,焦急的媽媽換了一種方式——吃飯時,媽媽專門給孩子夾了半碗青菜,放在孩子面前,並且對孩子說:「把半碗青菜吃了,否則,別想離開座位」。「吃不完的話,晚上也別睡了」,媽媽又加了一句。
不知道是因為心裡排斥,還是青菜真的難吃,孩子吃了幾口青菜後,不僅把青菜吐了,還把已經吃進去的飯食嘔了……
「青菜、水果有助於身體健康」,「孩子要營養均衡」,「什麼都吃才好」……這是所有父母的初衷。可是,當孩子沒達成他們的意願時,批評、強迫、恐嚇,甚至不惜打罵……從「對你好」出發,父母們常常用「有力的」手段要求孩子。可是,他們忘記了,他們正在給孩子的心靈種下「惡種子」。
研究:挑食的孩子,與父母的養育有很大關係
有一項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研究者跨時五年觀察三百多名孩子,並且在他們4歲、5歲、6歲、8歲和9歲時,觀察他們父母的喂養行為以及這些孩子的飲食習慣。然後根據孩子的挑食程度,把孩子們分成了三組,分別是:
輕度的挑食組、中度的挑食組與嚴重的挑食組。
其中,嚴重挑食組的孩子,他們很少吃蔬菜,遇見新食物表現緊張,吃飯時充滿壓力感,情緒自控力也較差;對應地,他們的父母最愛強迫孩子吃某些食物。
其他中度和輕度挑食組的孩子,依次表現出對應程度的負面行為。簡言之,挑食越少,孩子從吃飯收穫的愉悅感也越多。正如研究者南希.扎克說過,那些最挑剔的孩子,他們的小腦袋儲存著對食物的負面記憶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孩子在跨時五年內,飲食表現基本沒改變。這大概便是我們常說的,父母的執念不消,對孩子的影響不滅。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快樂地進食?
1、把吃飯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世間萬事萬物,吃是最基本的需求,沒有誰會在飢餓面前拒絕進食。相反,很多動物會在食物面前爭鬥,只為了獲得食物。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不少父母卻本末倒置,總是擔心孩子不吃飯、吃不夠。「餓了自然會吃」——請記住這一原則;「好吃的,孩子一定會吃」——這是不少過來人的養育心得。
孩子不餓,你還想讓他撐到嘔吐;你做得難吃,卻要強迫孩子吃……硬生生把一次享受美食的機會,變成了一趟煎熬之旅,何必呢?
2、別條件交換。
「吃了這青菜,我給你冰淇淋」,「把肉吃了,我帶你到公園玩」……父母們通過條件交換讓孩子「屈服」的效用是暫時的,當孩子失去了新鮮感,就會拒絕你的條件交換,甚至還會給你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他們可能說,「我吃飯,你給我十塊」,「我吃了這牛排,我要買一件玩具」……
可以說,這些父母把自己帶進了家庭養育中的「死胡同」。
3、介紹各種食物的營養和好處。
這是養育中的「解釋」原則,能幫助孩子感覺到被尊重。「青菜有豐富的纖維,能讓腸胃獲得健康」,「水果含充足的維生素,提高身體免疫力」……與此同時,當孩子了解得越多,他們會慢慢地懂得為自己負責任。
4、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準備中。
在親子養育中,「參與感」常常能提高孩子的積極性。當一個孩子參與了食物的選擇、承擔起做飯的一部分勞動,他們會有充分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對勞動的成果——飯食的認可程度會提高,也會變得更珍惜,從而也更容易體會到父母的付出,一舉多得。
所以,父母們儘管放鬆心態吧,當孩子不吃某些食物時,只要你沒製造「陰影」,孩子未來能找到喜愛的食物的,並且也會對自己的健康倍加珍惜。
末了,想起了一段話:人生就是一個循環,一個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會不斷用善念去成全別人。善良與愛,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種子,可以薪火相傳。尊重孩子,你是用善念在表達愛……
關鍵字:挑食擇食、養育方法、親子關係、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