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討厭一件事,他能變成「影帝」!漫畫集

2020-03-19     幼兒說

這件事,對於家有上小學孩子的父母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

那就是,當他們需要學習、上課、寫作業……時,他們能瞬間變「影帝」。


場景一:

早上起床後,某媽媽告知孩子當天的學習計劃……

當然,先吃早飯才學習呀……

結果,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孩子還在吃早飯……

場景二:

作業時間到了,

某孩子卻突然「尿急」,

進廁所後,過了許久,

媽媽忍不住提醒,

場景三:

早上,爸爸提醒某孩子要起床上課,

結果,過了許久後,

還躺在床上的孩子說,

「好吧,生病就去打針啊」,媽媽提議。

孩子瞬間從床上爬起來……

場景四:

這個孩子大概是影帝中的「戰鬥機」了,


為什麼很多孩子討厭學習?

愛因斯坦說的,真正的學習,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而知名教育家羅賓森說過,如今學校的「育」,妨礙了孩子的成長……這些名人,大概能很好地回答了孩子們討厭學習的原因。

記得去年,我有一次送孩子上學,在門口與老師說話時,旁邊有一位小女孩一直蹲地上玩樹葉和小石頭。她的媽媽不停催她進入學校,小女孩最後大聲抱怨:「媽媽,我在認真地學習呢……」在那刻我忍不住笑了,我留意到老師臉上的尷尬。


所以,什麼是「育」?

真正的「育」,其實不是孩子認會了多少個字,或學會了多少道算術,更不是考試獲得了多少分,而是一個孩子從興趣出發,繼而帶來的對世界的豐富認識。

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很多教育,就是要求孩子背誦理論、默念乘法表、認識生字、計算……反覆背、反覆默,在題海中提高分數。如果說這種「育」,作為孩子們豐富的學習中的其中一種學習方法,可以說是錦上添花。可是,如今這種古板的方法,卻成為學習的主流,並且把孩子其他方面的「育」排除在外。結果,孩子們的課外興趣少有父母過問,運動場也逐漸人影稀疏,孩子們把除了睡覺外的大量時間,花在了做題和作業本上……這便妨礙了孩子的成長。


相比之下,什麼是一個孩子的「學習」?

學會閱讀的能力,學會計算的能力,學會與異國朋友溝通的能力……這是學科基礎;


學會穿衣、洗澡、做飯……這是生活自理能力;


學會畫畫、圍棋、舞蹈……這是興趣培養的能力;


學會計劃、實施、完成、反饋……這是履行責任的能力;


學會與他人交朋友、維持關係、解決矛盾……這是人際交往的能力;


學會萌發想法、努力、實現夢想……這是自我實現的能力。

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有其他的知識和經驗技能的學習。


孩子如此討厭學校的學習,怎麼辦?

有家長曾經對我說,她要放養孩子,不跟隨大眾的「教」與「育」。可是,後來這位媽媽充滿無奈,不跟隨大流意味著會成為「異類」,繼而帶來環境對孩子的排斥。例如,有些老師視她的孩子為「差孩子」,甚至有些同學的家長讓自己的孩子不與她的孩子玩,擔心孩子沾染了「頑劣」的壞毛病……在他們看來,孩子把時間花在了其他「無用」的事情方面,而不是背誦或算術方面,便是「頑劣」。

這位媽媽,大概是不少家庭的縮影。

好吧,不得不隨大流,那麼也該考究點學習技巧,讓孩子們的學習變得簡單和有趣吧?記得物理學獎得主查理·費曼說過,「一張白紙和三個步驟」,就能把學習變得簡單易懂又有趣。


具體地,父母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你希望孩子容易學會的科目,嘗試從「給文盲講學」的角度,以簡單易懂的語言,給孩子介紹知識點;

其次,從孩子學習中的錯誤出發,從這一點引導孩子溫習知識點,慢慢地,孩子的腦袋中便有個清晰的知識框架;

最後,以簡單、有趣的故事,幫助孩子理解這個學科的知識點,最後還要鼓勵孩子把這個故事口頭分享給他人,加深認知。

簡言之,「要學好學科,學習的過程要足夠有趣,參雜很多生活情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從探索中找到知識的樂趣,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內驅力。」費曼的這句話,蘊含了學習的真理。


末了,想起了一個故事。

話說有一位老師問課堂上的孩子:「你們未來有什麼夢想?」


很多孩子都說當科學家、當經理人、也有當老師的……只有一個小男孩說:「我未來想當一位廚師。」


這孩子被老師嘲諷「心無大志」。


後來,這孩子長大了,成了一名大廚師。而當年這位老師因為犯錯而失業,窮困潦倒中被大廚收留到廚房當洗碗工……

所以,真正的好教育,大概就是幫助孩子「當自己」吧!



關鍵字:學習動力、養育孩子、育兒理念、親子互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抄襲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SyCnEBfwtFQPkdK2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