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品視頻大課,只需1元,幫你提高認知維度,化解人事難題!(不止60節,後期還會持續更新哦)
圖/何庭波,華為海思負責人
華為海思一封致員工的公開信,引爆了整個中國網際網路。
在信中,華為海思的負責人何庭波女士表示:
此刻,估計您已得知華為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的實體名單(entity list)(註:被列入這個名單,意味著美國禁止美國公司向華為轉讓關鍵技術和出口關鍵零部件,試圖讓華為喪失生產能力)。
多年前,還是雲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數千個日夜中,我們星夜兼程,艱苦前行。華為的產品領域是如此廣闊,所用技術與器件是如此多元,面對數以千計的科技難題,我們無數次失敗過,困惑過,但是從來沒有放棄過。
後來的年頭裡,當我們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難免一絲絲失落和不甘,擔心許多晶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裡面的備胎。
今天,命運的年輪轉到這個極限而黑暗的時刻,超級大國毫不留情地中斷全球合作的技術與產業體系,做出了最瘋狂的決定,在毫無依據的條件下,把華為公司放入了實體名單。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間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是的,這些努力,已經連成一片,挽狂瀾於既倒,確保了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今天,這個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兒女成為時代英雄的日子!
……
我們在感慨華為無畏氣魄的同時,更是為華為的未雨綢繆而驚嘆:
「雲淡風輕」的時候,就做出「極限生存」的假設,並且花費大氣力堅定地執行應對措施。有這樣的遠見和戰略定力,難怪華為能矗立同行業世界之巔。
無獨有偶,亞洲首富李嘉誠2007年在接受《全球商業》和《商業周刊》採訪時,也有過同樣的精彩表述:
記者問:這麼多年,你如何在大膽擴張中不翻船?
李嘉誠:想想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設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懸掛十號風球(代表將有強烈颱風),你怎麼應付。雖然天氣蠻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颱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麼辦?
我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考慮失敗。就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自從1950年到今天,長江(實業)並沒有碰到貸款緊張,從來沒有。
很多企業都碰到過資金鍊緊張的時候,有一些因此而倒閉。而李嘉誠50多年辦實業和投資的過程,從來沒有碰到過貸款緊張,這是何等的風險管理水平!
箇中原因,就在於他願意在企業最順風順水的時候,就為最壞的情況做打算。
圖/李嘉誠
巴菲特的終生搭檔,投資之神查理·芒格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不去那兒了。」
與普通大眾的思維不同,芒格總是會反過來思考問題: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幸福,芒格會首先研究人怎麼才會變得痛苦;如果要研究企業如何做強做大,芒格首先研究企業如何衰敗;大部分人最關心如何在股市上投資成功,芒格最關心為什麼在股市上大部分人都失敗了。
芒格的一生都在持續不斷的研究搜集各種失敗案例,並且根據這些失敗的原因,梳理出一個檢查清單,每次做決策,就對照這個清單。這使得他在人生、事業的決策上幾乎從不犯重大錯誤。
由於芒格的這種謹慎,他和巴菲特共同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公司,市值高居全球所有企業第6名,與谷歌、Facebook位於同一陣營,高於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
圖/芒格
任正非40多歲創立華為,用30年的時間,從一個倒賣程控交換機的小公司,發展到今天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的全球頂級科技公司。
李嘉誠和芒格都已經90多歲,做實業或投資超過50年,歷經各種經濟金融動盪、市場風波,屹立不倒。
與他們相反,中興公司因為自己的技術儲備不夠,在被美國制裁時,幾乎死亡,不得不接受 「割地、賠款、供奉太上皇」的恥辱條約,卑躬屈膝、苟延殘喘地活著。
無數香港企業,由於對經濟過度樂觀,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銀根斷裂,一夕而亡。
1994年,華爾街「債券之王」麥利威瑟和一群頂級投資家、經濟學家組建了「長期資本投資公司」(LTCM),創始人中,有兩位於199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成立後曾經創造了華爾街最驚人的投資業績。可是,由於對風險估計不足,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讓LTCM陷入危機,最終落得被收購的命運。
有沒有對未來的風險做出判斷和準備,結果差別如此之大,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警惕。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帝國外患者,國恆亡。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企業和個人。
在最近的甲骨文裁員風波中,因為甲骨文的業務下滑,加上一些政治因素,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的900多人被公司殘忍地一鍋炒了魷魚。
一些員工,在甲骨文樓下拉起了「我們要工作,孩子要上學,為何如此下狠手」的橫幅。
這些曾經是頂級高校精英人才的網際網路工程師,在30多歲的年齡,背負著沉重的房貸和家庭負擔,要重新去找工作。他們面臨的,是網際網路的就業寒冬,和對大齡程式設計師極度不友好的環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甲骨文最輝煌的時候,有很多員工放棄了甲骨文的安逸和高福利,選擇了主動離開。他們不管是創業,還是加入其他公司,都獲得了遠高於留在甲骨文的前同事的成績,很多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如梁建章、張韶峰、崔曉波等。
對此,一位曾經在甲骨文工作,現在是某上市公司副總裁的朋友感慨道:一定要做一個對未來高度敏感的人,不要被當下的穩定和舒適所迷惑。否則,終有一日,你會失去未來,悔之莫及。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
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我們工作的公司倒閉,或者因為業務下滑而需要裁員或降薪,我們將怎麼辦?
在體制內工作的朋友,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上面要精兵簡政(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你有沒有應對的措施?
那些買股票、炒房的朋友,有沒有想過,如果類似黑色星期五或次貸危機的情況發生,你能不能承受最大損失?
1929-1933的美國人,1997-1999的中國東北人,都曾有過從繁華突然墜入困頓的時候,多少人間慘劇,因而發生。
如果,我們能在雲淡風輕的時候,就像任正非、李嘉誠、芒格他們那樣,做一次極限假設,並且為此做好應對的預案,情況會不會好一點?
投資市場有句話:沒有經歷過幾次周期的人,沒有資格談投資。
360公司的創始人周鴻禕也說,沒有經歷過幾次周期,沒有經歷過幾個艱難的場景,不叫企業家。
圖/周鴻禕,360公司創始人
今天中國80後、90後的年輕人,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少見的經濟增長的超長周期,還從來沒有遭遇過真正的波動,真正艱難的時刻。
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我們一生必定會經歷一次或者幾次,或者是劇烈的通貨膨脹,或者是長期的經濟緊縮,甚至,還有可能是不可預知的戰爭或其他動盪……
我們今天要做些什麼,來為這樣的極限假設做準備呢?
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多攢錢、結交更廣和更有價值的人脈、購置可長期儲存的資產、培養不可被別人替代的殺手鐧、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學習新的有用知識、鍛鍊好身體、多做好事積累人品、少樹敵等等……
有準備和沒準備的人,將會收穫兩種不同的命運。
《資治通鑑》記載,東晉時,有一位叫陶侃的將軍(他是陶淵明的曾祖父),在擔任廣州刺史的時候,每天無所事事,就在房子裡放了一百口磚,每天早上起床,他把磚頭搬出門去,到晚上,再搬回房間。
別人不解他的舉動,就來問他。
陶侃說:「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意思是,我以後還要打仗收復中原,現在太安逸了,到時候恐怕不堪重任,所以自己給自己找事做。
那一年,陶侃已經60歲。後來,陶侃被重新重用,帶兵打仗,又立下大功,成為一代名將。
《易經》乾卦第三爻說: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意思是說:君子每天都要自強不息,勤奮努力,並且要時時心存警惕,好像有危險要發生一樣,這樣才能避免災難。
極限假設,並不是必然會發生。但是,它有一定的機率會降臨。
到那個時候,我們和家人的命運如何,其實就是在安逸的現在被決定。
關注「微觀學社」頭條號,私信發送「學習」,即可獲得「2G管理工具包」!
每天無數優質文章視頻,幫您開闊視野,管理有道,領導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