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生意中,產品重要性排第一。儘管目前房地產還是金融買賣,但如果產品錯了,現金流、運營、節點考核,就無從談起。
所以為了規避風險,很多公司的產品流程非常科學,有著嚴格的流程:
1)必須有市場數據做參考:除了自己人踩盤之外,還會購買外部數據,甚至有人會買多家公司的數據,交差分析對比,求的就是數據儘可能貼近市場真相。
2)必須有深入的客戶訪談:首先求樣本數量,其次講訪談深度,會在專門的訪談時觀差客戶的問題反應。最牛逼的是入戶訪談,跟隨客戶生活,全程錄音錄像,數百G的影像資料,比劉瑞國存小電影的硬碟都大。
3)必須有最好的戶型篩選:確定面積和總價段之後,會招標3-5家一流設計院,主要是挑戶型和平面能力。大的集團還有能力,挑選全集團最暢銷的戶型,有強大的銷售量做支持得到的戶型配比。後期還會做專門的戶型優化,力求得房率最高,空間實用性最強。以前萬科設計的戶型,還能做到空間零浪費。
4)必須有最優的投入產出比測算:投入指的是成本,也不是完全的硬壓,如果投入能決定產出,那還是很捨得的。內行話叫客戶敏感點測試,也就是得到把錢花在哪裡,才叫刀刃上。
最真實的市場數據,最深入的顧客訪談,最好的戶型篩選,以及把錢在刀刃上花足。目的是做到萬無一失。
但還是有許多這樣的樓盤,滯銷了。請各自拿著區域裡或者集團內的樓盤,對號入座。
如果復盤一下,做產品的人經驗十足,因為任何公司都會讓公司的刀把子來參與產品,人是沒錯的;流程本身也沒錯,步步嚴格執行。
問題在哪裡呢?
1 邏輯錯了
這套流程,本身是錯誤的。
他有個別名,叫「基於過去」。
這幾年,有個流派十分活躍,叫做「大數據」派。在數據派眼中,數據是不會說謊的,且能夠通過數據的交差分析,得到客戶準確的畫像,能解釋顧客的行為。問題就在這裡。
數據,是行為的結果。通過數據,可以還原行為,通過行為,可以給顧客畫像。邏輯很閉環,但BUG在於:
行為,是受觀念指揮的。
如果人的觀念發生變化,那麼行為也必將改變。所以數據派,也可以稱為過去派;而人類的進步,靠的是什麼呢——觀念的改變。
數據派永遠得到人過去行為的結果,而人類本身,又不斷的通過學習、諮詢,改變自己的觀念,得到進步,擁抱未來。這就尷尬了。
所以,就出現了上一章所說用嚴謹的邏輯,做出滯銷產品的現象,層出不窮啊,同志們。
以昨天的數據為準時,你只能把今天,過成昨天的再次循環。
1)你的市場數據,只是昨天那批顧客行為的結果。
很可能,明天顧客的消費觀,和昨天完全不一樣。這幾乎是100%的。至少,今天的地價和昨天的地價都不一樣。
用昨天的數據做測算,你連地都買不到,是不是?
2)你分析的顧客行為,是昨天的他。
昨天的顧客,和明天的顧客,會不會是相同的,當然有可能。人也不可能經常改變觀念,自我提升;有的人從20-60歲都是一套價值觀,有的人價值觀1年變3次,這取決於個人的開放心態和學習能力,毫無定數。
但是,如果顧客還是昨天的觀念,那他不會把昨天觀念的商品,再買一次的。如果顧客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成為明天的他,那他肯定要買明天的商品,也不會把昨天的商品再買一次。
好的產品,都是創造顧客的:完全在顧客的經驗之外,但是顧客體驗之後,會感受到昨天不曾擁有的美好。所以他改變自己,以匹配商品。
老年人用智能機,年輕人買特斯拉,中年人跑馬拉松,都是這樣。為了改變自己,過程非常費力,但一旦能匹配商品,就能得到新角色的體驗,人生的多巴胺批量分泌。
顧客的消費行為,取決於消費觀的變化,到底變還是不變,又非常不確定。不確定性,又是資本非常厭惡的。
資本厭惡不確定,資本要的是安全,其中一條,就是可證明,這就導致了數據派的流行,因為顧客的行為數據,確實證明了N多人選擇了N多商品。
一切能被證明的,都是昨天的行為結果,與明天並無必然關係。
許多家長,確定學校好壞的方式,就是每年的重本率,重本率達到95%,有這個數據為支持,家長放心的選擇了這所學校。但第二年,有可能直線下降到50%,因為校長跳槽了,並且帶走了一半優秀的老師。
這種突發事件,資本將其稱為「黑天鵝」,但,這就是生活的本身。
2 過去無法複製
前面把數據派,說得如此不堪。是不是我就不重視數據呢,當然不是。
閱讀數據,只是為了了解過去。以更好的判斷未來。
任何人的未來,都與過去相關,存在連線關係:比如一個學生期末成績是60分,我是不太會相信他第二學期能考到90分的,但完全可能考到70分。
70分,就是他的未來,以60分判斷的。儘管如此,誰也不能證明,過去考60分的人,下學期是否能考70分,因為他有可能考80分、90分,乃至降到40分。就如推出微信前,張小龍也不能判斷這款APP,能不能成功,有多少下載量和日活量。
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資本「非常厭惡的了,投資回報率都無法計算,那怎麼決定是否投資呢?
那麼多滯銷產品,都是因為產品人,太屈服於資本邏輯,最後讓資本受損——變成庫存,打折虧本,資本並沒有撈到多少好處。至今,還有人在期待下一次波段,令其解套。
今天的地王很多,即便不是地王,新取得的土地,價格也高於數據里的邏輯,以下兩條,足以解釋清楚這個事情:
1)按照開發周期,你得到的最新市場數據,土地是1-2年前取得的,乃至是3-4年前土地得到的結果。
2)你剛取得的土地,和1-2年乃至多年前的土地,無法比成本,甚至位置更遠。
數據派並沒有醒悟,他們製造了目前批量製造滯銷品的一句話,你肯定聽過:
控總價,提單價。
提單價,是因為土地成本更貴,不提高單價,無法滿足項目立項的利潤率;控總價,是為了讓顧客買得起,所以結果就是壓縮單套面積。
如果不壓縮面積,顧客只有一個抗性:面積是我想要的,但是價格貴了一點。
控總價提單價,後期營銷必然會面對兩個抗性:
1)價格不是我預期的,要更貴;
2)面積不是我預期的,它太小。
解決兩個抗性,要比解決一個抗性,難多了。
暢銷品的成功,你無法複製,因為它拿地比你早。這一點足矣。
3 創造未來,產品永恆的主題
產品永遠是創造題,而無法是證明題,因為一切可證明的,都無法複製。
諾基亞的成功是被證明的,但是喬布斯無法複製它;微信的成功,也可以證明,你複製一下看看呢?
那有人要問了:吳總,我過去都是複製別人家的產品,請解釋我為什麼成功了?其實答案很簡單:你複製了戶型不假,但是創造題,是別人幫你做了。
比如政府,他幫你創造了新區的未來,讓顧客看到新的生活可能,所以他們買了;比如大勢,放水的熱錢幫你創造了房子的資本屬性,讓顧客看到了賺錢的可能。
你得明白,之前幫你做創造題的人,還有否能力幫你繼續創造?
房地產是重資產,有很多外力可以借,但為了增加勝率,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還是多做一下創造題吧?
這道題,並不難:
1)以顧客現在擁有的生活方式,為起點。
客戶研究還是非常重要,就如一個老師制定提升計劃,要知道學生的現狀。房地產的客戶研究,並不應該問客戶要答案,而是了解他們的居住現狀,比如居住的空間、家庭的結構、現有資產的價格。
2)創造性提出新的生活方式解決方案。
根據顧客新的家庭關係,對社區進行原創性設計,戶型要適應顧客新的家庭關係,社區要形成新的鄰里關係。
不同起點的顧客,終點並不一樣。所以我這裡也沒辦法給出創新方案的標準化解決之道。
確保勝率,我們通常的經驗法則是:
1)創造出2倍於顧客現有生活質量的生活方式;不論是戶型、社區,都需要遠高於顧客的居住現狀。
2)收取1.5倍顧客現有資產估值的價格。
1.5倍可能已經超越了顧客的出價預期,但其實很有性價比,因為它對標的是2倍的生活質量。
這一個過程,就是創造了未來,因為顧客只花了1.5倍的價格,就得到了2倍的生活質量提升。這是他過去沒有的。
我們還有更簡單的產品思考方式,也完全和數據派不搭邊:
1)如果你的產品價格,高於目前周圍在售樓盤。比如別人賣200萬,而你必須賣400萬。這看上去是死局,其實未必。
2)找出這個片區能夠出價400萬的顧客,創造出600萬的生活方式,只售400萬。他們就超越200萬的市場均價邊界了。
順便說一說,「市場均價「,是一個很扯蛋的詞語,比如說某個市場均價1萬,所以大家不約而同的思考著9000和1.1萬的產品,9000者求性價比,1.1萬者求價格引領。
一句話,就把「市場均價「給推翻了:因為生活中,從來沒有平均主義。
比如,街頭每輛車,都代表一種購買力,把他們的車價平均一下,不代表任何一個車主。
來源:觀念研究院(ID:cdshixiao)。轉載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qw8lm8BxtCz63RLub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