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推動,地產工程將發生5大變化!深刻影響每個崗位

2020-02-27     明源地產研究院


最近好消息陸續有來。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地確診人數持續下降;隨著疫情出現轉機,各地項目復工節奏也在加快。前幾天還都在煩惱防疫方案怎麼做,防疫物資上哪找,復工審批流程什麼時候能走完,這幾天多地已加大復工支持力度,放寬復工審批改為報備制,包車接農民工返崗,一切似乎慢慢在回歸正常軌道。
然而,疫情的影響並沒有結束,更不可能完全消除。短期來看,工程產能全面恢復還需要一定時間,現場管理也還處於戰時特殊階段,每個管理者的神經都緊繃著,生怕出現差錯;長期來看,此次疫情的影響可能更長遠,從建造技術到管理模式,乃至房企對於工程管理人才的用人標準,可能都會出現變化……

施工現場透明化工地直播或成新趨勢 火神山醫院建設24小時直播,6千萬人在線監工,網友還大開腦洞給各種工程設備起了有趣的名字,送灰宗、送高宗、小紅、小藍……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然而,事實證明,把工地透明化,大家不僅不會嫌它髒亂差,相反的,會對工程建設的辛苦多幾分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工地直播就像就像餐飲店的明廚明灶,將成品的製作過程展示出來接受監督,會獲得更高信任度。 有房企工程總就提出,未來是房屋建設和銷售過程中,工程透明化將會是一個關鍵變化。 工程如何變更透明?明源君認為,會有兩種表現:
線下工地開放更加常態化
工地開放活動在頭部房企已經成為標配,且開放的頻率越來越高。比如萬科寧波每個項目開發過程會做三次工地開放。碧桂園提出要做「全天候工地開放」,當樓盤工程進度、技術條件等達到開放條件後,每月1天或半天需舉辦一次全天候工地開放。甚至提出「看完工地再買房」,工地開放為項目銷售神助攻。


旭輝去年提出將「透明建造」體系,從「標準透明、材料透明、過程透明、檢驗透明、 服務透明」五大維度入手,將工地開放常態化。項目從土建到精裝交付的每個建造環節,都採用現場圖片直播的方式展示給客戶。工地還設置了透明建造體驗區,客戶能體驗建築的施工全過程,從結構到裝修、從隱蔽工程到觀感質量,里子和面子都可視化。


在線化工地開放
這段時間在線賣樓成了一股熱潮,恆大、富力、碧桂園、藍光等等紛紛上馬在線售樓處,貝殼更是推出了可三方同屏、實時交互的VR售樓處,不僅看房在線化,買房都能空中下定。
工地開放呢?有沒有可能在線化?明源君認為完全有可能。
線下的工地開放雖然頻率在提高,依然有很多局限,比如只持續幾天,只能容納少部分業主參觀。來訪者按照既定的路線參觀,所能了解到的東西受限制,比如客戶關注的隱蔽工程施工,只能看工法樣板,看不到施工過程。
未來,用直播的形式進行工地在線開放,可能成為工程助力營銷的新武器。不受場地和時間限制,又同時容納更多人參與,在消除信息不對稱方面,工地直播甚至比線下參觀更有效。當然,這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技術和物聯網硬體比較完善的基礎上。

疫情考驗工程管理能力工地標準化管理會成為共識 無論是房企自身,還是對合作夥伴比如總包單位,工地標準化管理的訴求都會變得突出。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疫情之下,每個項目工地復工都變得空前複雜。平時的管理制度是否規範,硬體配備是否到位,在今年復工中立見高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各省市都要求工地復工必須嚴格落實工人實名制,工地全封閉管理,每個工人都要建檔造冊備查。
那些原本就具備實名制和封閉式管理條件的工地,要滿足這一復工要求顯然容易得多。比如有些項目在門禁安裝了人臉識別,這次再配備上了紅外測溫儀,工人刷臉進場的同時完成體溫測量,無需接觸就完成工人檔案登記。相比之下,那些平時管理不規範,不達條件工地,復工準備則要麻煩得多。

一些工地用人臉識別完成人員實名登記
經此一「疫」,各個工地起碼在實名制和封閉式管理上,一下子拉到同一水平線上。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對安全管理、規範管理的意識,會達到一個空前高度。從這一點來說,疫情對於加速建築行業的標準化管理起到了助推作用。一位地產工程總甚至認為,此次疫情可能會成為工地標準化管理上一個里程碑節點。

對抗勞務用工荒工程會加速向工業化建造轉型 今年工地復工最棘手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防疫準備及審批,另一個就是勞務短缺。
隨著社會老齡化和年輕代就業意願的變化,建築用工荒逐年加劇,此次疫情之後更是雪上加霜。疫情可能導致勞務的地域分布發生變化。受心理驅動或政策引導,可能有更多人選擇就近就業,勞務人員整體流動性會減弱,用工需求量大的地區,如東部沿海可能面臨更大的用工缺口。

來源:國家統計局
最近,各地工地陸續復工,但勞務人員依然不足,有的標段正常施工時需要幾百個勞務人員,實際到崗的只有幾十個,零零散散的工人無法形成戰鬥力,工地產能何時全面恢復,還是個未知數。

來源:國家統計局
建築業一直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次疫情讓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更清晰的意識到,施工,特別是搶工必須儘可能的擺脫人海戰術模式。
工業化建造成了大勢所趨。


這次武漢火神山醫院就是依靠工業化建造提速的典型例子。設計模數化,構件工廠預製,現場裝配化施工,極大的提高了建造效率。


由於部分工序前置,構件在工廠預製,現場減少了一系列的混凝土澆築、開洞鑽孔工序,用工量也就隨之減少。工程建造會從高度依賴人,轉向依賴管理。一個構件能否順利拼裝,可能直接影響一天的工期。而這不是多上些人就能解決的,關鍵在於施工計劃及策劃的精細度。這樣一來,工期也會變得更可控。

管理要更安全高效智能化信息化會加速普及
這次疫情中,一些機器人的運用,彰顯了智能技術的力量。送藥機器人在病房自由穿梭,煲仔飯機全天候不間斷出餐,突破了人的局限。 智能機器安全高效的工作模式,尤其切合工程管理的訴求。 比如由於疫情,工地長時間停工,施工到一半的基坑晾在那裡一兩個月,風險係數非常高。如果在基坑安裝各類傳感器,24小時監控反應沉降、位移等變化情況,可及時對超警戒線的數據進行預警,避免引發垮塌事故。

此外,管理信息化會成為又一個關注點。幾乎每家房企都在強調效率,但在疫情面前,彼此間的效率一下子拉開差距了。最典型的例子,在復工前後,集團與一線,集團不同職能線之間存在大量的協同工作,信息傳遞速度決定著協同過程的效率。
以防疫物資管理為例。物資出入庫用紙質登記,還要手動繪製表格,再傳遞給區域或總部,工作量大不說,還存在資料漏登或丟失的風險。
而採用信息化工作則便捷高效得多。比如保利、龍光、榮盛等採用工地防疫寶,防疫物資盤點全部在APP上進行,系統自動生成台帳,項目、區域和總部看到的數據都是實時更新的。庫存不足時,系統還會自動預警,提醒相關人員補充或採購。


對工程管理人員要求
會更強調前瞻意識和全局觀
疫情打亂了原有的計劃,也帶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短期來看,工地防疫、內外部溝通協同、工程搶工、安全質量風險控制……工程管理人員面對的問題比以往更複雜,房企經此疫情,對員工的評估會有新維度。長期來看,建造工業化、管理信息化、流程標準化之後,房企對工程人員的能力要求也會隨之調整。
明源君認為,以下兩個方面將至關重要。
應對風險的前瞻意識
房企一直強調工作前置,但這次疫情中,不同工程人的表現可能天差地別。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受疫情影響,勞務資源和建築材料都面臨巨大缺口。怎麼辦?有的房企工程部為了搶占勞動力資源,從一月底二月初就開始全面摸排各項目勞務的來源地和組成,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分包單位啟動備選方案。同時,全面盤點各項目三個月內的材料,逐級梳理上下游產業鏈及材料運輸涉及地區的物流情況,提早鎖定優質的供應商資源。
而有的房企工程部則很被動,快要復工才發現要人沒人,要材料沒材料,連防疫工作都沒準備到位。可以說,這次疫情是對工程管理者的一次考驗。「黑天鵝」隨時可能降臨,提前預估風險,並做出敏銳反應,將會被視為一種難得的能力。 統籌帷幄的全局觀
疫情打亂了項目開發節奏,許多工作都得推倒重來。而工程上的問題,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這次由於疫情,復工後可能人機材短缺,並催生出工期延誤、質量難把控、成本上升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工程與設計、成本、招采、運營協同作戰,提前布局。
比如說本次疫情對工期、合同目標和措施費用都有較大的影響,需要與施工企業洽商解決,這考驗著工程和運營、成本等部門之間的協同程度和協同效率。
又如項目要想搶占勞務和材料資源,需要運營及時調整計劃,工程儘早梳理出所需資源,還要爭取成本給與好的價格或支付條件做支持。只關注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處理這些問題必然會有很多障礙。
這不僅是特殊時期需要,未來,隨著建造工業化,工作需高度前置,工程策劃需更嚴密,沒有貫通前後,眼觀全局的能力更是難以勝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flNhnABgx9BqZZImh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