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為己」的時代,阿里如何讓員工「人人為團隊」?

2020-04-14     微觀學社

本文關鍵詞 | 企業轉型 武漢解封

字數 | 3255字

建議閱讀時長 | 約4分鐘

最難熬的日子,往往是最深刻的修行。

2020,疫情危機,寒冬將至,市場很壞,環境很糟,所有人一邊在冰川之上小心前行,一邊在危機中期待新生。

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4月8日解封,整整77天,這場疫情危機,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企業,甚至我們每個管理者來說,都是一場深刻的改變與反思。

好企業都是冬天的孩子,真正優秀的管理者都是從戰場上歷練下來的。

正所謂小成靠苦難、中成靠困難、大成靠災難。凡是偉大的公司必要經歷重重困難,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

疫情對於企業而言,不僅是一場危機,更是內部重大轉型的絕佳機會。

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轟然倒下,看似是因為沒有收入,資金鍊崩潰,但究其根本都是人的問題。

企業的「企」字就是到人為止,所以21世紀,人才是企業最大的競爭力,而我們老闆與員工的關係也早已發生變化,從過去的僱傭關係變成了合夥關係。


一、僱傭時代VS合伙人時代

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職業經理人已死,合伙人時代到來。

職業經理人就存在於典型的僱傭時代,員工給老闆幹活,公司只是一個賺錢的地方,這個模式下是老闆操心,員工受益。

而在合伙人時代,我們大家一起干,公司是實現夢想的地方,員工操心,老闆解放,團隊綻放。


什麼是合伙人?合伙人就是人合在一起,成為一夥。

合伙人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風險共擔。企業經營的風險不是由老闆一個人承擔,而是由老闆和核心的合伙人共同承擔。


第二個就是收益共享。以前在僱傭時代,我們的所有財富都流入了資本家的口袋,但是今天資本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主體資本,因為我們現在辦一個企業,我們可能有很多項目,團隊很容易拿到資本家的錢。


所以在合伙人時代,我們更看重收益共享,也只有大家都賺到錢,才能夠更好的去發展,而不是一個人賺錢。


1987年任正非開始創辦華為科技,他們在創業初期發不起工資,就讓員工把未發到手的工資,轉換成公司持有股份。

時至今日,華為有幾十萬的員工,有一半的員工都持股,並通過三十年的打拚成為了通訊行業的第一名,這就是合伙人時代給他們帶來的變化。


在這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人人都想當老闆,所以在這種現實的情況下,必然會打破我們原有的僱傭關係,逼著企業轉型,成為一個合夥經營合作發展的企業。


我們一定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快速實現企業的轉型,除了營銷轉型,從線下到線上,還要在管理上做轉型,從僱傭時代的管理模式轉換成合伙人時代的管理模式。


二、機制是最好的管理

不論是僱傭時代還是合伙人時代,管理的本質都不曾改變,都是對人的管理和探索。

員工在企業上班,無非是有三大追求,就是財富、名譽和地位,說白了也就是發財、升官、當老闆。

因為我覺得我有錢了,我才有安全感;

我升官了,我才有面子;

我當老闆了,我才有地位,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

老闆只有滿足人慾,才能收穫人心。如果你都不能滿足他的慾望,還要加以控制,那員工憑什麼死心塌地地跟隨你呢?

所以我們就要設置機制來滿足人的三個追求:第一用薪酬機制解決員工發財的需求,通過合理的薪酬機制,讓員工擁有持續的動力,因為他可以持續賺到錢。

第二用晉升機制解決員工升官的問題,因為沒有人想要一輩子在公司只當一個文員,或者只做一個基層員工,所以一定要有明確的晉升機制,讓員工有安全感,對未來充滿希望。

第三個用股權激勵員工去發財,解決員工想當老闆的問題。

很多員工都有這樣的想法:覺得當老闆掙錢很容易,在公司干久了也想自己出來當老闆。

但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我們好不容易把員工培養起來,他又成了我們的競爭對手,這對老闆來講是極大的損失。

所以我們就可以給他釋放股權,讓他成為合伙人一起跟我們干這個事業,凝聚更多的人,企業才能夠做得越來越大。


三、合伙人的機制設計

雖然大家都知道做合伙人是大勢所趨,但是很多企業卻最終分崩離析,存在諸多問題,所以在做合伙人的時候,要先做這六大機制。

第一個是進入機制,就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你的合伙人,一定要設置門檻,必須要和老闆一條心,熱愛事業本身,有度人之心以及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就比如我們微觀,只有把心交給公司,把命交給企業,把文化融入血液,為公司操心的人,才能成為公司的心腹,才能成為微觀的合伙人。


第二個是核算機制,老闆要清楚他是什麼樣級別的合伙人,他享受哪一個層面的分紅,因為在我們的工資體系裡面,我們提倡先發工資,再發提成,再發獎金,再發分紅,最後再發虛擬期權,股權。


所以在核算這塊,大家一定要核算清楚,因為畢竟不同的合伙人分的錢是不一樣的。


立即點擊上方連結,查看更多核算機制


第三個是分配機制,我們在合伙人的分配過程中,雖然我們都是合伙人,但是我們每個人分配的股份是不一樣的,股份的分配要根據你的貢獻來確定:一是你過去對公司的價值貢獻;第二個是考量你未來可能的價值創造。所以我們要根據過去和未來的價值貢獻來確定股權分配。


第四個是考核機制,合伙人也是要進行考核的,不是說是我是合伙人,我就可以什麼都不遵守了,所以針對合伙人一定要有考核機制,符合考核的你就做合伙人,如果不遵守規則,沒有通過考核的則退出,做到有進有退。


第五個是晉升機制,就像談戀愛一樣,我們都沒有對別人進行考察,就讓別人給你介紹一個對象,你都沒有跟他談戀愛,就直接領證了,如果最終分手就會損失慘重。


所以設計合伙人機制同理,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考察期,他也是要一步步晉升的。

就像阿里的晉升就有兩套人才發展體系,一套是專家線(P),比如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另一套是管理線(M),從M1到M10。阿里巴巴內部晉升有四步:

1. 晉升資格:上年度KPI達到3.75

2. 主管提名:年度晉升的提名方式是自主提名和主管提名並行

3. 晉升委員會面試:晉升委員會組成一般為合作業務部門的老大和HR等

4. 晉升委員會投票

當然,晉升離不開考核,阿里員工的績效體系採取雙規式,考核不能只考核業績,還要考核非業績因素,也就是價值觀的考核,阿里的業績和價值觀在考核中占比權重是相等的。


第六個是退出機制,完善合理的退出機制,對於合伙人機制設計至關重要。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自1999年成立,馬雲從最早的十八羅漢發展到今天的三十八位合伙人,就是依靠合伙人模式激發員工動力,做到了網際網路行業的第一名。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是一個創舉,「阿里合伙人」是一種特殊身份,並非傳統法律意義上的「普通合伙人」,他不同於股東、董事,也不需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曾向投資人闡釋合伙人制度的三大特徵:樹立道德標準,解決接班人問題,以及避免關鍵人風險。


所以阿里在篩選合伙人時有著嚴格的標準:

首先,你必須是在阿里工作五年以上的員工,你才有資格提名阿里合伙人;

第二,你要高度認同阿里的文化;

第三,必須經過合伙人投票通過後,才能成為合伙人。

在阿里,一旦你離職了,你的股份就清零了。


阿里的三十八個合伙人,只有兩個合伙人是永久合伙人,一個是馬雲,另外一個是是蔡崇信,也就是說剩下的三十六個合伙人,只要你離職了,你就會失去阿里的股份。

阿里巴巴對合伙人六大機制的應用,可以算是行業中的標杆。

因為只有你把這六點做好,你才有可能擁有一個完善的合伙人模式,才可能在合伙人時代下,將企業做強做大。

如果這六點沒有做全,那你這個合伙人他一定是有風險的,未來你的損失就不止是錢那麼簡單了。


更多合伙人詳細內容及深度案例剖析,大家可以在我們的王牌產品——《互聯式營銷系統》中學習,從戰略到業務、組織、流程、機制、執行,圍繞這六大維度,全年300節的乾貨視頻大課,幫助企業10倍利潤,10年增長。


你可以免費學一年,而且每周還會做更新,現在購賣只要499元,1天不到1塊5,所有的改變將從此刻開始,讓我們一起開啟企業轉型之路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PXDjnEBiuFnsJQVTj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