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15課:齒部六個生僻字,齜牙咧嘴的「齜」讀啥?

2020-05-27   談藝錄

原標題:《說文解字》第315課:齒部六個生僻字,齜牙咧嘴的「齜」讀啥?

「齜牙咧嘴」的「齜」,你可能讀錯了很多年!它讀zī,不讀cī,有的人讀錯了很多年。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齒在現代漢語簡化為齒,但齒部漢字依然有大量漢字屬於專業漢字,這些字在日常漢語中算是生僻字,但在遠古,中國的先祖們已經非常關注牙齒,這是肯定的,否則齒部漢字不會達到40多個,今天我們就講其中的六個「生僻字」,分別是:䶦、齜、齘、齞、、齺。因為生僻,所以,本課的內容屬「硬內容」,相當枯燥,請跟課的同學堅持。六個字的詳情如下:

1、䶦。讀z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䶦,齒相值也。一曰齧也。從齒,責聲。《春秋傳》曰:晳䶦。」形聲字。許慎認為有兩個本義:(1)上下牙齒整齊相對。就是許慎後面引用的《春秋傳》曰:晳䶦。里「䶦」的意思。關於這一點,有個爭論,因為今本的《左傳》這裡都寫作「晳幘」,原文出自《左傳·定公九年》:「犂彌辭,曰:『有先登者,臣從之,晳䶦(幘)而衣狸制。』」

(《左傳·定公九年》)

故事是這樣的:齊景公派兵攻打來晉國的夷儀,東郭書第一個登上了城樓,犂彌緊跟著東郭書上城,兩人並不相識,等到戰後齊景公賞賜犂彌,犂彌說:有比我先登上(城樓)的,我跟著他,他戴著白色頭巾,而披著豬皮斗篷。

但後來杜預注《左傳》時,解釋「䶦」謂「齒下下相值」,即上下牙齒整齊相對,如果按照杜預的注理解(因為有《說文解字》做為證明)就與「幘」的解釋大不相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按皙謂人色白。與䶦二事。」段玉裁認為晳和䶦是兩回事,晳指人皮膚白,䶦是指牙齒上下整齊。那麼,段玉裁的理解就是這樣的,犂彌看到一個人先登上城樓,皮膚白,牙齒齊,披豬皮斗篷。

我卻認為,這裡的晳䶦指的就是白而整齊的牙齒。犂彌看到的就是白而整齊的牙,披著豬皮斗篷的人。原因簡單,激烈的戰鬥之後,看到牙白而整齊且披著斗篷的人更符合戰場情況。犂彌抓特徵,牙齊白、豬皮斗篷很合理。比如我們看《士後突出》,戰場上就極易看到許三多白白的牙齒。

(電視劇中許三多的白牙)

(2)齧。唐代劉知幾《史通·外篇·忤時》:「然今館中作者,多士如林,皆願長喙,無聞䶦舌。」浦起龍通釋稱:「䶦,同齚(zé,意為咬、啃)。」䶦舌就是咬舌頭。

䶦的小篆寫法如圖:

2、齜(齜)。讀音有兩個:

(一)chá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齜,齒相齗也。一曰開口見齒之貌。從齒,柴省聲。讀若柴。」形聲字。這裡許慎用了直音法,音同柴。齜本義也有兩個,讀這個音時,是一種意義,即「齒相齗也」。段玉裁據李本改「齒相齗也」為「齒相齘也」並稱:「齘,各本誤齗」,齘的意思後邊會講,就是牙齒相摩切。

(二)zī。這個讀音出自《廣韻》。段玉裁也這樣認為,是他改「柴省聲」為「此聲。」現在人們讀齜,一般都讀這個音。有兩個用法:

(1)開口見齒貌。比如齜牙咧嘴。不能讀作cī,cī是呲的讀音,呲在通齜時,要讀成zī。

(齜牙咧嘴的兩隻狗)

(2)齲病。義出《集韻·支韻》,就是齲齒。

齜的小篆寫法如圖:

(齜的小篆寫法)

3、齘。讀xi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齘,齒相切也。」形聲字。本義是牙齒相摩切。《金匱要略·痙濕》:「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痓在中醫指筋脈痙攣、強直的病症,必然咬牙。

(咬牙)

本義之外,齘還有引申義兩個:(1)牙齒摩切發出的聲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齒部》:「齘,謂上下齒緊相摩切也,相切則有聲。故《三倉》云:『齘,鳴齒也。』」(2)小怒。《方言》卷二:「齘,怒也。小怒曰齘。」實際上很好理解,咬牙切齒,肯定是發怒了啊。

齘的小篆寫法如圖:

(齘的小篆寫法)

4、齞。讀y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齞,口張齒見。從齒,只聲。」形聲字。本義是張口見齒。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我們經常在影視劇里見到這樣的醜女。

(電影《功夫》里的齙牙妹)

齞的小篆寫法如圖:

(齞的小篆寫法)

5、。讀y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齒差也。從齒,兼聲。」形聲字。本義是牙齒參差不齊。差,指的是參差。徐鍇的《說文系傳》:「,齒左右出也。」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也說:「,齒差也,齟齬不齊之意。」也就是說,如果齞只是牙齒露出來的話,就更厲害些,牙向左右參差不齊伸開。這個樣子實在不美,不上圖了。

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6、齺。讀zō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齺,齒搚(同「拉」)也。一曰齰也。一曰馬口中糜也。從齒,芻聲。」形聲字。本義許慎認為有三:

(1)就是齒拉,「拉」相當於「折」。就是牙齒折。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拹,今本作搚。《手部》曰:『拹,一曰拉也。』齒拉者,謂齒折也。」

(齒折)

(2)齧。這個只見《說文解字》:「一曰齰也。」

(3)馬口中糜。就是俗稱的馬嚼子。糜同橛,橛同橛。《玉篇·齒部》:「齺,馬口中橛也。」馬嚼子就是連著韁繩上套在馬嘴巴上的金屬部分,藉以控制馬匹的活動。

(馬嚼子)

齺了小篆寫法如圖:

(齺的小篆寫法)

齺還有其他生僻的引申義,更加生僻,不再一一列出。

(【說文解字】之31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