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生比未上大學的活得更難,城裡混不下去,農村待不下去

2021-02-22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農村大學生比未上大學的活得更難,城裡混不下去,農村待不下去

中國社科院2013年年底發布的社會藍皮書分析,農村家庭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最為困難,失業率高達30.5%。看到這組數據,作為農村走出來的普通大學生,我頗有感觸,想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上了大學,才發現真正的差距

讀書的時候,滿心歡喜地認為,只要闖過了高考這座獨木橋,美好的未來就在招手,其實不然,但你來到大城市讀大學,你才會慢慢地發現自己與這個城市有些格格不入,發現與來自城市的同學的差距。

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未進入大學之前,往往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很少報過興趣班,培養過一兩個興趣愛好,我是80後,可以說讀書的時候,除了學校發的書籍,我連本課外書幾乎都沒有,更不要說上興趣班了。

當然,現在農村的孩子有所改觀,但與城市裡的孩子相比,差距還是不小的。那麼,等孩子升入大學後,就會發現自己似乎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看到來自城市裡的同學能歌善舞,都有一兩項技能在手,這種自卑感油然而生。

不僅如此,來自農村孩子的眼界、視野,格局、人際交往能力,乃至穿衣打扮,都遠不及來自城市裡的孩子,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農村打學生生活在底層,感覺自己無法真正融入到這個社會中去,不免會對自己產生質疑,感到迷茫,自卑感越發強烈。

畢業後,差距越拉越大

同一所大學畢業的學生(這裡指一般普通高校畢業生),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會比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容易得多,混得好更容易,為什麼呢?

因為來自城市裡的孩子有資本,這種資本不僅包括從小生活在城市裡所積累下的見識、視野、格局、人際交往能力,還包括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資助,這種資助包括多個方面。

我大學畢業後,做了北漂,在北京打拚的日子非常辛苦,這種辛苦不是來自身體,年輕吃點苦不算什麼,而是精神上的。我去北京的時候,只帶了1500元(2005年),房租每個月300元,水電費交通費飯費,一個月算下來最少也要七八百元。

為了省錢,我和同學合租了一間只有七八平米的民房,位於海淀的馬連窪(現在已經拆遷),自己做飯吃,房間裡除了燈泡和手機充電器,沒有任何用電的設備,即便如此,一個月也要500、600元的花銷。

剛去北京,要去網吧里投簡歷,買件像樣的衣服和鞋子,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1500元,用不了兩個月就見底了,那時只想著找一份工作餬口,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給我去選擇這份工作適不適合我,參加工作一年多,都不敢輕易換工作,因為每個月的開銷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如果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可以從家裡獲得一定的經濟上的支持,如果在所在的城市找工作,可以不用為沒地方住、沒地方吃飯發愁,可以安心地挑選工作。

這導致了農村大學生裹足不前、畏首畏尾的結果,當然這與自身的格局、眼界有關。

農村大學生比未上大學的活得更難

經過幾年的打拚,如果在城市裡還沒有立足,不少農村大學生就會陷入兩難境地,是留在城市繼續飄著,還是回老家?

如果留在城市,買房結婚的壓力巨大,幾乎不可能實現。回農村來,首先要承受的是閒言碎語,每年年關盤問你的工作、收入的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已經讓年關難過了,現在夾著尾巴回來,你做好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了嗎?

如果你還頂著「我是大學生」的光環,你比那些未上大學的活得還難,因為你的面子會讓你放不下架子,高不成低不就,加上沒有社會資源,沒有背景,你可能連找個工作都難,別說好工作了。

相比之下,那些未上大學、一直在農村生活的同學,肯吃苦、任勞任怨,加上在農村打拚多年,比你的社會經驗更多,比你更有渠道賺錢,所以過得比未上大學的同學差是很正常的。

混得差,會讓人生很迷茫,不知所措,當初那麼努力地學習,一心想著考上大學就會飛黃騰達,現在混得還沒有考上大學的同學好,內心肯定會不甘。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雖然會有很多坎坷,但一定要擺正心態,肯吃苦,敢於突破自己,活得好也並非不可能,千萬不要放棄自己,機會只留給努力拚搏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6T7yXcB8MnI47IjuZ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