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回農村過年,可惜嫁出去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過年,好懷念

2021-02-11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好想回農村過年,可惜嫁出去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過年,好懷念

過小年的時候,一家四口跑到娘家的農村湊熱鬧,雖然臨近春節還有些日子,但在農村的集市上,能夠充分地感覺到過年的氣息,集市上的春聯、燈籠、大紅的福字,把春節熱鬧的氣氛都點燃了,人們都忙著置辦年貨,超市裡擠滿了人,身在其中,不由地就會被這種喜慶的氣氛感染。

晚上,弟弟把準備在春節燃放的煙花爆竹拿出來,孩子們高興地尖叫起來,在城裡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我們已經好幾年沒有放過鞭炮了,男孩子對鞭炮有著天然的喜愛,一口氣把所有的鞭炮都放完了,還不過癮,和舅舅約定正月來姥姥家還要放鞭炮。

孩子們伴隨著煙花的燃放又蹦又跳,被鞭炮聲嚇得大聲尖叫,讓我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時剛進臘月,就開始掰著手指頭計算還有幾天過年,「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吃過了臘八粥,年味就越來越濃了,人們也越來越忙碌了。

臘月二十左右,開始掃房土,把家裡里里外外、犄角旮旯都打掃得一塵不染,我和弟弟負責擦玻璃,我們時常抱怨,玻璃太難擦了,登凳子,仰著頭,拿著抹布,一塊一塊地擦,冬天天氣冷,手指常被凍得通紅,但媽媽從未降低過要求,擦完之後通過媽媽的檢查,才算過關。

過了臘月二十五,就開始和爸爸媽媽一起趕大集,備年貨,買肉、買魚,買豆腐(回家做凍豆腐吃),還有新衣裳,新鞋子。臘月二十八、九,開始蒸饅頭、蒸豆沙包、蒸年糕。

到了年三十,一大早就會被鞭炮聲吵醒,就像鍋里炒豆子的聲音,噼里啪啦地響個不停,孩子們便沒有了睡意,起床吃過早飯,開始和爸爸一起貼對聯、貼蘿蔔錢、貼福字,正房、廂房都要貼,手腳都凍麻了,可心裡卻美得很,因為終於迎來了春節,可以穿新衣服、得壓歲錢了。

年三十,最辛苦的就是媽媽,吃過早飯,就要忙著做午飯,午飯會非常豐盛,要做滿滿一桌子的菜,那時家庭條件不是怎麼好,魚肉並不會經常吃,所以過年是孩子們最解饞的時候,吃得非常開心。吃過午飯,就忙著包餃子,年三十的餃子是必不可少的,在北方無論男女老少通常都會包餃子,大家圍坐在一起,有人擀餃子皮,有人負責包餡,邊包餃子邊嘮家常,很快兩大鍋蓋餃子就包好了。

包好餃子,並不會馬上下鍋煮,除了家裡的長輩留在家裡,等待別人上門來拜年,其他的人包括孩子都要跟隨父母一起去給長輩們拜年,這叫辭舊,初一還要給長輩們拜年,叫迎新。

拜過年之後,家人都到齊了,就開始下鍋煮餃子,此時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放鞭炮。媽媽把水燒開後,會在屋子喊一句,「餃子下鍋了!」然後弟弟就在院子裡點燃鞭炮,只要聽到誰家院子裡有鞭炮聲,就知道他家在煮餃子,吃年夜飯了。

在娘家小住了幾天之後,回到城裡,是截然不同的場景,超市裡人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受疫情的影響,超市的人流量還沒有平時周末的人多,以往超市裡會擺滿各種拜年的禮品,今年數量銳減,總之沒有年味。

相比較之下,還是農村的年味足,好想回農村老家過年。但我們這邊有一個習俗,嫁出去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過年的,只有到了初二才能回娘家,如果女兒離婚了,一些封建思想比較嚴重的家庭,也會在年三十和初一這兩天將女兒「趕」出去,比如找個工廠,讓她呆上兩天,到了初二再回來,特別是家裡有兒子的家庭,更會在意,認為這會破壞了娘家的風水,影響娘家的財運。

您那邊有什麼樣的春節習俗呢?期待您的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GUSz3cB9EJ7ZLmJlO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