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處見炊煙

2020-05-31     飲食的誘惑

原標題:不知何處見炊煙

文|江南月

童年的時光總是充滿饑渴,放學回家的路上,遠遠看見自家的煙筒冒著裊裊炊煙,心裡總有一種溫暖,我會不由自主加快回家的腳步。

我和弟妹讀書時,父親在學校教書,母親在生產隊掙工分,每天一家人的飲食全靠奶奶一人操持。

奶奶一生育有二子三女,我的父親排行第三。奶奶有一雙她的年代最後的小腳,走路時拄著一根拐杖,每天一早就開始燒火做飯,那時的鄉下一天做三頓飯,母親在出工之前就備好蔬菜交給奶奶,我們放學、母親收工後,奶奶已做好飯菜,鍋頭灶堖收拾得乾乾淨淨。一家人端菜,盛飯高高興興吃起來。

等我們出工、上學後,奶奶又開始準備下一頓的飯菜。那時候鄉下做飯都燒柴禾,稻草、麥桔、棉梗,做飯時,一邊添柴,一邊炒菜,土灶的煙筒需暢通,如堵塞或柴禾不幹,滿屋煙霧讓人睜不開眼睛。

我和弟妹最高興的是在冬季的廚房,偎在灶台旁,幫著奶奶或母親往灶膛添柴,有時將紅薯燜在灶灰里,等飯做好,紅薯也熟了。

奶奶經常教育我們說,做人要誠信,不可偷天換日,屙尿變,做事情要有進步,不能像婆婆的鞋——老樣。 奶奶很少閒下來,她不是漿衣洗裳,就是擦洗桌椅,家裡最古老的物件是一架紡車,那是奶奶的心愛之物。冬日的暖陽下,奶奶坐在紡花椅子上,一手搖著紡車,一手紡出細長的棉索。那是一幅溫馨的油畫,奶奶慈祥的面容泛著歲月質樸的光彩。

奶奶去世後,燒伙做飯自然落在母親手上。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母親總是想方設法讓一家人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一斤小魚小蝦,或一幅雞架,加上白菜、蘿蔔、豆腐燉上一鍋,等一家人都回家後再開飯,驅去寒冷,溫暖了心窩。如果有誰有事不能準時回,母親會將飯菜蓋在鍋內保溫。

後來人們做飯先是用蜂窩煤,再用煤氣灶,做飯時乾淨、快捷,如今的鄉村很少有人用土灶做飯,沒有了裊裊炊煙。

我的母親做飯時會將食材充分利用,鍋巴加米湯一煮,就成了香噴噴的鍋巴粥,那時候糧食緊張,幹活時吃乾的,農閒時吃稀的。新麥收割後,大部分都要送到糧站繳公糧水費,留下種子,餘下的母親就拿去兌換麵粉,那是激動人心的時刻,蒸饅頭、擀麵條,偶爾買斤把豬肉,包上一頓餃子。土灶做的飯菜香氣誘人,一揭鍋蓋,熱氣騰騰。我想,這就是人間的煙火氣吧。

我有時回故鄉,總想看見縷縷炊煙,像雲霧,像呼喚,像我兒時貪玩,母親喚歸的拖腔……我始終認為,故鄉的炊煙是一道最美的風景,在我心靈深處,裊裊飄拂著似水流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0sYa3IBiuFnsJQVhvju.html








關於胡辣湯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