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在關心你

2020-02-25     雜亂無章

​「手起筆落,天地廣闊」

文 / 張荊棘


一。


「多跟家人說說話」,這句話常常作為一句建議出現。


而它之所以會成為建議,是因為大多數人在工作以後,跟家人說話的頻率就會大大降低。


不過我們常常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因為我們可以拿出各種視頻聊天的通話記錄,每個月的轉帳記錄,還有給家裡買下各種雜物的淘寶記錄,以此去證明自己還是一個很關心家人的兒女。

想知道自己是真關心還是自以為關心,很簡單,回答一個問題就可以了:


「你知道你爸/媽最近一次去醫院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嗎?」


別急著罵我,因為我也不知道。


而這種後知後覺,我也是昨天中午才發現的。


二。


最近睡的都很晚,所以一般起床後就差不多是吃飯時間了。


原本以為還可以溜進廚房偷吃一口做的醬油雞,結果到了客廳才發現,抽油煙機沒在運作,火爐也沒被點著,而我媽正坐在沙發上自己揉自己的肩膀。


我問她怎麼了,她跟我說:「昨晚上沒睡好,現在總感覺腰酸背痛。」


我問為什麼,我爸笑著搶答:「你媽最近閒的慌,學人家做健身動作,這不昨天蹦太多,把自己脖子扭傷了嗎。」


我媽斜視了我爸一眼,然後也無可奈何地承認了。


本來我就奇怪了,為什麼我對著抖音做頸椎操的時候我媽在隔壁一直問我有沒有用,原來是因為她自己的脖子也不舒服。


我讓我媽坐下,告訴她我來幫她捏一下。


「你懂這個?」她問。


「我這幾年都不知道交過多少學費給那些理療師了。「


我媽一開始還不放心我的技術,一直跟我說「你按的時候輕點,別亂來啊」。


「你放心好吧。」


可正當我準備下手,發現我媽的脖子上腫了一個大包。


比一個拳頭小點,但又明顯比骨頭要大要圓。


我當時用了一種很惶恐的語調去問我媽:「媽,你脖子上腫起來了!」


我媽一開始也被我嚇到了,然後她自己用手去摸了一下那個「大包」。


摸完後她就笑了:「害,那是『富貴包』,沒聽說過嗎?」


「沒聽說過,是什麼來的?」


「很多中年人都會得的病,脖子上會腫起一個包,不用擔心,不痛的。」


我用手去摸了一下,確實像個包子,但比包子要硬上許多。


看我愣著,我媽說了一句:「不按了嗎?」


我說:「你這個富貴包什麼時候長起來的,看過醫生了嗎?」


她笑了下,回我:「好久啦,一兩年了,你大伯娘的富貴包更大呢,很多人都有的,不用看醫生。」


「回頭我幫你上網查一下。」我說。


雖然我媽並沒有繼續什麼,甚至還在按完之後一直跟我說「沒想到你竟然會這個」,但我心裡確實很不舒服。


因為這件事讓我意識到,「關心」這件事情根本無法被任何「記錄」證明。給再多的生活費,買再多的水果寄回家裡,其實都只是自己給自己喂的安慰劑。


真正的關心,應該更像那些平時被我嫌棄的嘮叨,天氣冷了問你穿夠衣服沒,一周沒來電話問你是不是工作很忙,昨天又半夜發朋友圈,是不是熬夜了...


最後。


我看過很多關於「忽然發現父母老去」的故事,甚至會覺得這些調調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沒什麼意思。


可直到我親身經歷的時候,我才意識到為什麼每一個創作者,每一種創作形式,都會有「這種時刻」的類似記錄。


因為它對一個剛剛獨立的成年人來說,太顛覆了。


二十幾歲的人,常常只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自己覺得錢重要的時候,就認為全世界都覺得錢重要;自己覺得生死離自己很遠的時候,就認為全世界都離生死很遠。


可事實是,對於剛剛邁入五十歲的我們的父母來說,每過一年,就意味著他們的體力,抵抗力又要降低一截。


而這種「低」,又會在最近這種特殊時刻體現得非常明顯:


「要是我們跟我們的父母同時中招,他們頂不住的機率會大很多。」


當然,沒有人希望去驗證上面這個結論。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當你二十五歲以後,「父母」這個詞已經跟」脆弱「緊緊聯繫在一起了。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趁這段「只能跟家人說說話」的時間,好好跟他們說說話,關心一下他們。


因為我不希望,如果有一天,當你要身負重任上場為他人作戰的時候,你會因為有些話還沒說過,有些關心沒表達清楚,而在戰場上感到遺憾和懊悔。


晚安,各位。


作者/ 張荊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vcGhHABgx9BqZZINb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