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時和小夥伴聊天,是不是常常看到這隻貓: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總出現這隻老鼠:
前不久,疫情初期。
苦口婆心勸長輩戴口罩反被嘲笑的你,是不是也轉發過這個圖:
隨處可見的表情包,經久不衰的播放量和熱度。
這部動畫總讓人有種「新鮮出爐」的錯覺。
實際上,從1940年2月開播至今,《貓和老鼠》已經火了80個年頭。
跟所有超長待機的童年神作一樣,這部動畫的主創們也一個接一個離開。
4月16日,《貓和老鼠》主導演之一,曾獲奧斯卡的插畫師、動畫師、電影導演和製作人吉恩·戴奇在公寓中意外去世,享年95歲。
曾執導《貓和老鼠》、參與製作《大力水手》
至此,《貓和老鼠》4位主導演全都離我們而去了。
但這部動畫,卻從未走出過我們的生活。
有時肉叔寫稿寫到腦瓜疼,便打開一罐肥宅快樂水,看上兩集《貓和老鼠》放鬆放鬆。
這麼多年過去了。
現在看這部動畫,還是會覺得:好看。
12次提名奧斯卡,7次獲獎。
豆瓣超過7.4萬人打出9.7的超高分。
去掉年代濾鏡,《貓和老鼠》為什麼能跨越80載,為早已長大的我們繼續輸送快樂?
01
最基本肯定是好笑。
《貓和老鼠》的幽默,簡單、直接。
無論是涉世未深的小朋友,還是疲憊不堪的大朋友,不需要動腦子就能輕鬆get到。
自帶反差萌的角色形象。
湯姆貓,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典型。
看似驍勇善戰,實則倒霉至極。
總是一肚子壞水,賤兮兮地去算計傑瑞鼠,卻因為腦子不太好使,反被對方玩弄於股掌之間:
被虐到變形……
虐到變色……
虐到裂開……
在很多成年人的回憶里,對湯姆的感情出奇的一致:同情、可憐。
而體型弱小的傑瑞反而憑藉智商成了主導者。
他總是能抓住湯姆的破綻以牙還牙。
一個典型例子。
貓假裝看書看得捧腹大笑,利用老鼠的好奇心引它過來,當場活捉。
沒想到老鼠也裝出發現了什麼秘密的樣子,反過來勾起傻貓的好奇,趁機給對方一拳順利逃跑。
憑什麼7分鐘一集,幾乎0台詞,也能讓你看得嘴角瘋狂亂tm上揚?
就是因為:
一次次出其不意的勝負逆轉,自帶爽感。
久而久之,觀眾會條件反射地抱著等待逆襲的期待。
當角色的肢體語言越是誇張,神情越是嘚瑟。
你就越期待後面等待它的滑稽下場,憋不住暗自竊笑它們的傻:
看見美女心跳加快、飄飄欲仙。
你就猜到它一定是自作多情。
開心起來狂拍大腿,囂張得齜牙咧嘴。
……隨之而來的一定是雙眼密布血絲,滿臉頹廢鬍渣的失敗下場。
給人反差笑點的,還有出乎意料的想像力。
湯姆藏身木桶的這一幕,就讓人拍手稱絕。
你能猜到木桶會爆炸。
但你能猜到木桶散架後能瞬間組合成一輛單車麼?
你能猜到湯姆竟然在炸飛後,還能順勢掉到單車上搖搖晃晃地騎走麼?
讓我想起了成龍在《A計劃》中經典的單車架
傑克騎著包裝盒戰鬥機在空中盤旋,燈泡像炸彈一樣整齊有序地投射在湯姆身上。
最後還緩緩滑落一顆「飛彈」——
竟然是一隻大香蕉。
而當戰鬥機被擊落,降落傘——
居然是主人的內衣!(來人吶,有人飆車啦~)
還有一次,湯姆假扮女生,眼睫毛居然能變成一隻妖嬈的手勾引敵人。
絕不絕?
貓抓老鼠,從來都不是你想像中的抓法。
想像力之外,還有一些彩蛋般的細節梗。
比如,有一次湯姆聽午夜電台,傑瑞趁機裝神弄鬼嚇他。
他死死抓著樓梯柱,魂從他身上被嚇飛。
一條,兩條,三條……是的,剛好貓的9條命,不多不少。
再來,那位從來不露臉的神秘女主人。
別看每次出場時間短,這位精緻girl的衣服從來不重樣。
一被嚇到,還緊張撩起七彩斑斕的多層裙,露出花邊打底褲。
講究。
這樣細膩、有趣的細節還有很多。
傑瑞一寫字就岔開漏水的墨水筆,床邊爸媽的頭像,別著別針的檯燈,窺探地面情況時,啤酒蓋做的頭盔,啤酒塞做的凳子……
每次看都能有新驚喜。
這就是它作為一部「老爺爺」級別的動畫片,多年後卻依然耐看的原因。
02
上述種種笑點,都得益於當年動畫人的艱難創作。
早期的《貓和老鼠》要把畫從紙上轉繪到價格高昂的膠片上,貴得一年最多只能製作一集。
單單一集,150個人的團隊,得花整整18個月才完成。
為了神情、動作生動好玩,動畫師常常對著鏡子齜牙咧嘴地做表情,一邊觀察一邊畫。
為了設計出豐富的肢體語言,連導演都會不顧形象地站在椅子上模仿。
貓鼠追逐中,還隱含著很多音樂巨製。
網友整理的名單
鋼琴大師朗朗說過:
《貓和老鼠》才是我的古典樂啟蒙老師。有一集叫做《貓之協奏曲》,它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對我的影響更甚於《音樂王國》。每次電視里播放那一集時,我都聚精會神地看。
還真別說。
朗朗彈琴時讓人津津樂道的肢體語言,跟情深款款的湯姆確實有點像。
這集影響了鋼琴大師一生的動畫,製作起來有多難呢?
原本那時的製作動畫工藝本身就比較原始。
不像今天,我們用軟體製作動畫,刻意節省大量重複工作量。當年一秒24幀動畫,都是一張一張手畫的,沒得偷懶。
短短一集8分鐘的動畫,我們輕輕鬆鬆,樂樂呵呵地看下來,動畫師得畫近11520張畫,才能完成。
工作量之大讓人乍舌。
更何況還要加上音樂。
1974年可還沒有先進的剪視頻工具,不是視頻和音軌一拉一合就完事了。
畫之前就要音樂規劃好,每一幀畫面和一個音符都一一對照著畫下來,才做到分毫不差地同步。
《貓之協奏曲》實際上是李斯特的名曲《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
湯姆演奏的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和原曲琴鍵一一對應,精準正確,就連指法,也完全吻合。
為了讓湯姆對準每一幀來演奏,這集用了15000張中間畫(即展示動作變化過程的變化圖)。
這樣精準無誤地展現一部可能只是給孩子看的動畫片有多難得?
你看現在即使目標群體是成年人的樂器彈奏畫面都閉眼錯就會明明白白了。
《延禧攻略》中長笛拿反,小提琴只有三根弦
當年的動畫人,捧著一顆真心,默默把一部卡通片做成了鋼琴教程片。
好在作品沒被埋沒,1947年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部火了80多年的神級動畫片,起初只是為了挽救米高梅公司入不敷出的財政危機,意外大獲成功。
後來被冷藏一段時間後,才重新受到重視。
但動畫師約瑟夫·巴伯拉和導演威廉·漢納合作了114集後離開了。1961年才請來了戴奇接棒。
但原版深入人心,新人不熟畫風,只有一萬美元的極低預算,改版後的《貓和老鼠》飽受質疑,甚至有極端粉絲寄來死亡威脅。
戴奇的《貓和老鼠》手稿
但不可否認,戴奇的《貓和老鼠》還是收視率超群,成為當時最熱的動畫短片系列,進而風靡全世界。
經歷初創作、冷藏、發展到創下巔峰,這部1939年開始創作的動畫,近百年來,湯姆和傑瑞的形象變動了14個版本:
但幸好因為這些充滿敬畏的老動畫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心血,讓它傳承下來,一直到今天。
03
小時候陪我妹看,我叔在旁邊笑得比我們還大聲。
它的好看,是不分年齡的。
直到今天,即使曾經守在電視機前懵懵懂懂的孩子已經長大,多年後重看又發現:
《貓和老鼠》隱含太多成年人才懂的殘酷物語了。
比如工作的心酸。
湯姆汗流浹背地端著盤子,像不像你堆積如山的工作量。
女主人慢悠悠地說「如果我回來看見任何一點污垢你就完了」。
像不像老闆對你說「這個月業績再下滑你就收拾包袱走人」。
湯姆困得拿牙籤撐眼皮、膠布貼撐眼皮。
是不是你昨夜通宵達旦,第二天照常上課上班的樣子:
有一次,女主人覺得湯姆老了,找來一隻年輕的小紅貓。
小紅貓動作麻溜,還特別會討好主人,殷勤獻媚。
像不像你總是擔心隨著年齡增長面臨的裁員危機,還有你不懂拍馬屁時的笨拙。
還有一次,主人帶來了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不會掉毛的機器貓。
「古董貓」湯姆,就這樣被掃地出門。
這不就是當下讓我們焦慮的:
冰冷高效的人工智慧,是不是正虎視眈眈我們的飯碗?(聽說人工智慧能合成文章,瑟瑟發抖中)
又比如愛情的失意。
有一集,湯姆愛上一隻白花花的母貓。
立刻對人家掏心掏肺,化身沒羞沒臊的舔狗一枚。
為了泡妞辛苦幹活,還簽了賣身契換錢。
費盡心機只能給她買放大鏡才能瞄見的迷你鑽。
她卻不慌不忙地給你帶上電焊頭盔,曬一顆足以亮瞎你狗眼的鴿子蛋。
好不容易搞來個老爺車,情敵卻開來一輛望不到邊的加長林肯,直接碾碎你的尊嚴。
最後,湯姆只能悲催地坐在軌道上抱怨人生。
湯姆不如意的樣子像極了我們長大後真實的人生。
每次都處心積慮地謀算,可卻每次都人算不如天算,白費心機。
湯姆今天被壓成保齡球了……
湯姆今天被惡霸拽著鬍鬚彈飛了……
湯姆今天被炸開花了……
可當你覺得他一厥不振,沒得救了。
下一集,你又會驚喜地發現——
是他是他就是他!
那個有點傻卻總是信心滿滿的湯姆又滿血復活,繼續卯足了勁追趕傑瑞了。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他像個笨拙的戰士,卻從沒真的倒下。
就像吉恩·戴奇評價《貓和老鼠》:
小傢伙也可以贏,即使沒贏也會活下來,然後再接著打。
就像面對湯姆死纏爛打的追捕,傑瑞總能想到應對的新辦法;
就像湯姆雖然永遠都抓不住傑瑞,屢屢受挫,可他從沒想過放棄。
是的。
這是貓和老鼠早在我們懵懂的年紀就教會我們的最樸素的道理。
弱小的瑞傑也會贏,倒霉的湯姆也不會總輸。
他們日復一日地追逐,永不停歇。
他們像一對歡喜冤家。
而湯姆對傑瑞的為難只是逗趣,從沒想到真的吃了他。
當傑瑞真的進了湯姆的嘴,湯姆反而放任傑瑞扯著他的鬍鬚盪鞦韆似地來來回回,進進出出。
傑瑞對湯姆的暴虐也只是反擊,當他快死了,吉瑞反而捨不得。
不顧危險地回頭救他,緊張兮兮幫溺水的他壓水。
窮凶極惡的大狗來襲,他們甚至互相拯救,握手合作。
這也是當時看似平平無奇,後來覺得無比珍貴的另外一條樸素道理:
只要保有希望,即使生活險象環生,可能下一秒就發現只是虛驚一場,總會逢凶化吉。
也許生活只是想逗你,不是想真的讓你一蹶不振。而且關鍵時刻,總會安排貴人相助,讓你死裡逃生。
懷揣著這些簡單的道理,湯姆貓和傑瑞鼠依然在動畫世界裡奔跑、吵鬧——
貓和老鼠並沒有結局。
我們小的時候,他們在你追我趕。
後來,我們走上社會了,結婚生子了,他們還在你追我趕。
不知不覺,我們長大了,隨著一個個大師的離開,我們開始懷念從前。
真的謝謝。
曾經有一群動畫人為了「小孩才看」的動畫片懷抱敬畏之心,給了當年的那群小孩最精巧、最生動的陪伴。
長大後,又安撫了我們時常疲憊不堪的心臟。
讓我們在落魄時有勇氣想像:
今天再壞,大不了明天再像湯姆一樣重頭再來,不悲不喪;
讓我們在為難時仍然有變好的念頭:
也許明天,就會像傑瑞再一次從貓嘴裡平安歸家,繼續打鬧。
這就是《貓和老鼠》在我們充滿好奇、又懵懂無知的年幼,潛移默化中教會我們的:
勇敢和達觀。
大不了明天繼續。
我就不信明天不會變好。
明天——
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似乎多了個平行時空,我們自顧自長大,而湯姆和傑瑞卻永遠不會老。
他們永遠那頭鬧,我們永遠在這頭笑。
有他們在。
當年的少年就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