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又稱為麝獐、香獐。麝棲居于山林,多在拂曉或黃昏後活動,聽覺、嗅覺均發達。
雄麝臍香腺囊中的分泌物乾燥後形成的香料即為麝香,是一種十分名貴的藥材,也是極名貴的香料。
這也導致麝的數量急劇下降——因為人們為了獲得麝香而不斷獵殺它們。
因此,麝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穿山甲
穿山甲多生活亞熱帶的落葉森林。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
穿山甲野外數量稀少,在中國,穿山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禁止私人捕殺和食用。
大鯢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它的叫聲像嬰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大鯢俗稱「大山椒魚」,源於其身有山椒味道。
金絲魚
金絲魚,學名唐魚。為我國所特有,僅分布於廣東省白雲山、花縣以及廣州附近的山溪中,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黃鼠狼
因其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
因為黃鼠狼有「放臭氣」和「偷雞」的習性,被人們認為是害獸,其實黃鼠狼是滅鼠能手。
由於人類的獵殺失去棲息地,黃鼠狼已被國家自然保護聯盟列成易危物種。
貓頭鷹
貓頭鷹(也作梟"xiāo" ,鴞"xiāo")眼周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排列形成臉盤,面形似貓,因此得名為貓頭鷹。
現在野生貓頭鷹的數量越來越少,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原雞
個體尋常略大,是家雞的野生祖先。原雞是一種熱帶森林鳥類,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森林、次生竹林中。
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隼
紅隼廣泛分布於中國,是中國東部地區城市最常見的猛禽之一,為留鳥或季候鳥。在野外通常活動於開闊的原野或山區懸崖附近。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麻雀
文鳥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它們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
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心較強。
近年來,麻雀被捕捉的太多,數量急劇減少,因此麻雀於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秧雞: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經常能看到一種像小雞一樣的野生鳥類在田間走動,尤其是夏天收割的時候,常常能撿到秧雞蛋。秧雞雖然也有人捕捉用來吃,但是導致它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主要還是農藥,水稻打藥後,秧雞吃了打藥的穀子,或者吃了中毒的蟲子也就中毒死了。現在也屬於受保護鳥類。
野豬: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野豬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豬又稱山豬『
斑鳩:八珍之一野生斑鳩屬一般保護動物,不允許販賣。 野生斑鳩為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野雞:野雞是國家的二級保護動物,是不能非法獵捕、殺害國家的保護動物,野雞是需要受到保護的。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野兔:其實野兔也是國家保護動物,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也就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捕捉20隻以上就屬於違法,如果上百隻那就要判刑了。所以大家儘量不要去捕捉,除非是人工養殖的。
禾花雀:在2008年的時候就開始和大熊貓一樣處於「易危」,而到了2017年,禾花雀已經是「極危」。而造成禾花雀這種地步的人,就是咱們中國的某個吃貨大省——廣東據說當時在東莞當地,許多農民捕捉禾花雀去換錢,一隻禾花雀20元以上,再加上禾花雀一般是成群結隊出現,往往一次捕捉就能獲得很大利潤,禾花雀自然而然成為人們的餐中美味。
刺蝟:作為北京市保護野生動物,黑龍江刺蝟(Erinaceus amurensis)成為了136種二級保護動物中的一員,受到了法律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
虎紋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又叫水雞,個頭魁梧壯實,有「亞洲之蛙」之稱。一直被大量捕殺,廣東廣西兩省上世紀70年代年收購量達到60噸左右,導致它成了瀕危動物,1989年就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松江鱸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松江鱸魚,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益肝腎,治水氣,安胎補中,多食宜人。」曾被乾隆御賜為「江南第一名魚」
大鯢: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1種;近危(NT)——2種大鯢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娃娃魚,他的肉質鮮美,便遭到了人們的捕殺,而且棲息地也遭到了破壞,數量銳減,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著手保護娃娃魚的工作了。
各種蛇:基本都是保護品種,蛇是當今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動物群之一,身影遍布全球。它與人類同行的歷史充滿了神秘、超自然的色彩,是藝術、宗教等各種想像和隱喻的靈感之源,以前莊主也經常看到蛇的身影,現在基本沒見過啦。
飛龍:龍鳥學名為花尾榛雞,素有「天上龍肉」之稱,為八珍之一。清朝乾隆年間就列為向皇室進貢的珍品,有「歲共鳥」之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江豚、江豚是白暨豚的近親,但是它們卻可能遭遇和白暨豚一樣悲慘的命運。由於江豚 比白暨豚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在中國高度污染和航運異常繁忙的長江水道還能繁殖,科學家們估計野生江豚的數目不超過2000頭,也許用不了多少年,我們就再也不能看到它了。
中華鱘、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易危。它是一種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肉味鮮美,卵質亦佳,營養豐富。中華鱘的肌肉、卵粒、魚鰭等的食用價值以及鰾的藥用價值,均與鰉魚和鱘魚類相同。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長吻鮠)和甲(中華鱘)列為四大名魚。
胭脂魚、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易危。胭脂魚在長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產,目前亦屬少見。但因捕撈過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下降趨勢仍在繼續。
莊主語錄:保護動物人人有責。請拒絕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