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二代天下,原來早有定數

2019-07-18     朝陽阿力

清永陵景區牌樓

清永陵鳥瞰圖

清永陵

山海關外共有三座皇陵,分別是昭陵(清太宗皇太極)、福陵(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永陵,其中,清永陵被譽為關外第一陵。

清永陵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清代為赫圖阿拉城),埋葬著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 赫圖阿拉,是後金政權都城。「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小山崗的意思。赫圖阿拉故城,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4A級景區。在建築風格上,關外三陵對入關後清朝各陵的修建有著深遠的影響。

清永陵下馬碑

清永陵正紅門(前宮門)

清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至今已有460年的歷史。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順治)臨追封猛哥貼木爾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來永陵謁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大典。

正紅門裡面是四祖碑亭

四祖碑亭

碑亭門兩側的「坐龍」,如狗一樣看門,獨一無二

永陵陵園最初並沒有修建殿堂樓閣,建築均為青磚青瓦,肅穆莊嚴。隨著清王室的強盛,這座清王室營造最早、安靈最多的陵園也日趨完善。康熙十六年,永陵改建,青磚青瓦變成了紅牆黃瓦,陵園的規模和格局也基本定型。現存的永陵古建築群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一千多平方米。實際占地面積不大,但建築十分精緻。清永陵是滿族祖先留下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2003年與瀋陽的昭陵、福陵一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清永陵輝煌的陵園建築與秀麗的大自然交相輝映,景色萬千,已成為海內外遊人參觀遊覽的歷史名勝。

景祖翼皇帝聖德碑

顯祖宣皇帝聖德碑

興祖直皇帝聖德碑

肇祖原皇帝聖德碑

永陵整個陵區由前院、方城、寶城三部分組成,四周以紅牆圍繞。在永陵宮門正前方約1000米遠的地方,矗立著一對高大的石碑,分別置立於陵寢大道的東西兩側。碑上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著「諸王以下官員等至此下馬」的字樣,這便是通稱的「下馬碑」。它是進入陵區的標誌,當年諸王以下官員到此地,均須下馬落轎,以示尊崇之意。「下馬碑」的使用也是由明陵而來。

正紅門(外宮門)。過下馬碑再往前行,便是陵寢的神道。這是一條寬約四丈的黃沙大道,筆直地伸向陵園正門——正紅門。正紅門是一座面闊三間的硬山式黃琉璃瓦頂建築,正脊有吻,垂脊有獸,彩畫梁枋,內裝六扇朱漆木柵欄對開門,具有滿族建築的獨特風格。正紅門兩邊是紅牆碧瓦的繚牆,東面繚牆之上分列東西紅門。

從四碑亭向里,是啟運門(內宮門)

啟運門(內宮門)

啟運門龍壁

啟運門龍壁

走進正紅門,院內橫排著四座功德碑亭。碑亭為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頂,通體油飾彩繪,圖案嚴整,色調莊嚴肅穆。亭內分別置立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及四皇后的神功聖德碑,上刻「承家開國」之類的頌詞。在碑亭和正紅門之間,東西兩側各有硬山式瓦房五間,東側為齊班房、祝版房,西側為茶膳房、滌器房。碑亭後面東西兩側是果房,均為外廊式二層閣樓三間建築,是供祭祀使用的房屋。西紅門之西是省牲所,祭祀時在這裡屠宰牛羊。

啟運門(內宮門)。碑亭之北按照「前朝後寢」的宮堂制度,前邊是祭祀祖先的方城,後邊是祖先安寢的寶城。方城正南中央為啟運門,歇山式琉璃瓦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周以外廊相繞,裝有六扇巨大的朱漆木板門。中門的神路,僅供皇帝出入,東門供其他官員出入,西門供職掌司事人員出入。

啟運門裡是啟運殿

啟運殿

啟運殿

啟運殿。方城北部正中即陵寢的正殿——啟運殿,內設暖閣、寶床供奉四祖神位神牌,是皇帝拜謁行祭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啟運殿建在長方形月台上,面闊三間,單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飾金繪彩。東西各有配殿三間,均為歇山式黃琉璃瓦頂,三面環廊,西配殿前有焚帛亭一座,焚燒祭祀用過的祝帛。

東配殿

西配殿

寶城後寢。啟運殿後即是寶城,平面呈八角馬蹄形,陵墓環列,因地勢建成二層平台,前砌石牆,台前面正中有三段路跺,左右各20級,當中有御路。第一層檯面上,左葬禮敦,右葬塔察篇古;第二層檯面上,正中葬福滿,兩側葬覺昌安、塔克世、孟特穆葬在福滿墓東北側,都是揀骨遷葬,相傳孟特穆為衣冠冢,謂之「招魂葬」。這裡有老榆樹一株,俗稱「神樹」,乾隆四十三年東巡時為之作《神樹賦》,並御筆繕書,豎碑其側,現在移至西配殿內。碑側還有圍繞神樹的琉璃壁,雕刻生動精美。方城上還有城堡式的箭樓、角樓、馬道,陵寢皆平地起冢,封土下為地宮。

方城、寶頂都沒有,只是五個小土堆

1930年拍攝的已傾倒的清永陵「神樹」

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第二次東巡祭祀永陵封寶城內一珠古榆為"神樹"。關於這棵樹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背著祖先的屍骨從長白山走下來,走到永陵的時天已很晚,準備帶屍住店,可當地人說什麼也不讓他住店,無奈他突然他發現在喬山的腳下生長了一棵粗大的榆樹,在離地三尺處有一個樹叉,他便把祖先的屍骨放到樹叉上。一夜間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第二天雨過天晴,努爾哈赤準備趕路,來到樹前卻發現屍骨竟然長在樹上取不下來了。他非常著急就使勁的掰,結果順著樹叉就流血了,他很害怕便找來風水先生。風水先生來到樹前一看,就告訴他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後面的山是一條龍脈,你無意間將屍骨一放即壓在了龍脈正中,你後人將有天下可做。這條龍是西東走向,龍頭在西,龍尾在東,蜿蜒起 伏,大小不等十二個山頭,風水先生預言他的後世有十二代的天下。

據史料記載,這棵神樹是在同治年間倒掉的。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十三日,一場暴風驟雨將神樹颳倒,樹幹砸到了啟運殿。偽滿州國時期,末代皇帝溥儀派恭親王溥偉專程來永陵祭典,保留了照片即這株伏的"神樹"及巨大的托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OG9BmwBmyVoG_1ZzG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