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上「鋼多氣少」的美軍到底有多剛?火力支援配置到排

2020-11-25     崎峻戰史

原標題:朝鮮戰場上「鋼多氣少」的美軍到底有多剛?火力支援配置到排

(溫馨提示:本文約3600字,配圖1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美兩軍的特點,最為精闢的概括就是美軍「鋼多氣少」,志願軍「鋼少氣多」。這裡的「鋼」是指武器裝備,「氣」是指士氣意志。毋庸置疑,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武器先進,裝備精良,握有絕對的火力優勢,美軍一個師配備的火炮數量要超過志願軍的一個軍,更不用說鋪天蓋地的空中支援。正是由於美軍的這種優勢,才導致志願軍很難成建制地大量消滅美軍,出現了圍而難殲的局面,最典型的就是長津湖戰役,志願軍已將陸戰一師一部分割包圍在數個孤立據點內,卻因為美軍火力猛烈,加之天寒地凍,無力殲滅,使得美軍成功突圍撤退。美軍作戰對於火力極度重視和依賴,除了各式火器的裝備數量多外,編制配置也頗有門道,火力支援單位貫穿整個編制體系。

1950年12月,美軍陸戰一師的陸戰隊員和坦克在冰天雪地中從長津湖戰場撤退。

美軍編制與裝備

1950年6月25日, 韓戰爆發。美國迅速介入,派遣陸海空軍部隊進行武裝干涉,進而糾集「聯合國軍」將大舉進攻,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向中朝邊界,迫使中國軍隊參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韓戰期間,美軍最大的地面作戰單位是第8集團軍,下轄第1、9、10軍,所有赴朝參戰的美軍作戰師都歸屬上述各軍指揮。在第8集團軍麾下先後有9個美軍師,即第1騎兵師、第2、3、7、24、25、40、45步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第1師。

1951年3月,新任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中將(左)與第25步兵師第27步兵團團長吉爾伯特·切克中校(右)在一起。

韓戰爆發時,美國陸軍的步兵師是按照1948年的7N號編制裝備表編成,全師編制兵力達18804人,其編制結構屬於典型的三角形師,即三團九營制:師部下轄三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轄四個連,每個步兵連下轄四個排,每個步兵排下轄四個戰鬥班。除了三個步兵團外,美軍步兵師還編有四個野戰炮兵營、一個坦克營、一個戰鬥工兵營和一個偵察連,其他支援單位包括醫療營、通信連、武器維護連(1952年後擴編為營)、憲兵連、後勤連和補充連等。在韓戰期間,部分步兵師還增設了航空連,裝備輕型偵察/觀測機和直升機。

1951年4月,在漢城地區集結的美軍部隊準備進攻。

韓戰期間,美國陸軍的武器配置基本沿用二戰時期的裝備,這些武器大多經過實戰考驗,性能可靠,火力充足。按照1950年11月的編制數據,美軍步兵師的步兵輕武器以7.62毫米步槍/卡賓槍以及7.62毫米、12.7毫米口徑各式機槍為主,全師裝備7.62毫米M1加蘭德步槍6913支、狙擊型M1步槍243支、7.62毫米M1/2型卡賓槍7474支、11.43毫米M3衝鋒鎗638支、11.43毫米M1911手槍2794支、7.62毫米 白朗寧自動步槍412支、7.62毫米M1919輕機槍160挺、7.62毫米M1917重機槍40挺和12.7毫米M2重機槍354挺。此外,各級單位還配備了546具「巴祖卡」或「超級巴祖卡」火箭筒。

韓戰時期美軍使用的輕武器基本沿用二戰時期的型號,包括M1步槍、M1卡賓槍、白朗寧自動步槍、M3衝鋒鎗、60毫米M2迫擊炮等。

在炮兵武器方面,美軍步兵師團以下單位配備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為步兵作戰提供火力支援,師直屬各炮兵營使用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支援全師作戰。美軍步兵師裝備的火炮包括57毫米無後坐力炮81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39門、60毫米迫擊炮84門、81毫米迫擊炮40門、107毫米迫擊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54門、155毫米榴彈炮18門,全師各型火炮數量多達352門!此外,美軍步兵師還配備了32輛裝備四聯裝12.7毫米機槍的防空裝甲車和32輛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射炮,用於防空作戰,但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基本不會面對空中威脅,因此這些防空武器也都被用於地面火力支援,是極恐怖的反步兵利器。

彩繪:在朝鮮戰場作戰的美軍M19A1型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射炮。

支援火力配置

美軍步兵師裝備的各型輕重火器數量可觀,為了充分發揮武器威力,構成多層次的火力體系,隨時為步兵作戰提供及時有效的火力支援,美軍在武器編制上也頗具心思,從師到排的各級編制層級上都配置了專門的火力支援單位。

在師層級上,師屬炮兵所轄的四個野戰炮兵營是全師的火力支柱,其中三個營裝備105毫米榴彈炮,一個營裝備155毫米榴彈炮,每個營編有3個炮兵連,每連裝備6門火炮,全師編有105毫米榴彈炮54門、155毫米榴彈炮18門,共計72門大口徑火炮。此外,師屬炮兵還編有一個防空營,下轄4個防空連,每連轄四個防空排,每排轄四個炮班,每個炮班裝備1輛12.7毫米防空裝甲車和1輛40毫米自行高射炮。美軍通常會以步兵團為基幹,加強炮兵、工兵部隊,組成團級戰鬥隊投入作戰。一個典型的團級戰鬥隊包含一個步兵團、一個105毫米榴彈炮營、一個防空連和一個工兵連。

1950年8月,在釜山橋頭堡作戰的美軍105毫米榴彈炮,美軍步兵師編有54門該型火炮。

在步兵團層級,在三個步兵營外編有一個坦克連和一個重迫擊炮連,作為支援單位。團屬重迫擊炮連下轄三個排,每個排編有一個前沿觀察分隊和四個炮班,每個班裝備1門107毫米迫擊炮,全連共有12門炮。團屬坦克連編有22輛坦克,編制下文詳述。

1952年在朝鮮戰場作戰的美軍107毫米迫擊炮,屬於團級支援火炮。

在步兵營層級,編有三個步兵連和一個重武器連,其中後者擔負全營的火力支援任務。重武器連下轄三個排,包括一個機槍排、一個無後坐力炮排和一個迫擊炮排。機槍排下轄兩個機槍班,每個班下轄兩個機槍組,每個組裝備輕重機槍各1挺,全排共有4挺輕機槍和4挺重機槍,機槍班通常作為整體投入戰鬥,以提高火力密度。無後坐力炮排下轄兩個炮班,每個炮班裝備2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1具火箭筒,全排共計4門炮。1952年9月後,75毫米無後坐力炮被威力更大的105毫米無後坐力炮取代。迫擊炮排轄兩個炮班,每個炮班轄兩個炮組,每組1門81毫米迫擊炮,全排共有4門迫擊炮。

朝鮮戰場上美軍步兵操縱M2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進行射擊。

在步兵連層級,編有三個步兵排和一個重武器排,後者為一線步兵排提供直接火力支援。重武器排下轄一個迫擊炮班和一個無後坐力班,前者裝備3門60毫米迫擊炮,後者裝備3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

美軍M2型60毫米迫擊炮,這種輕型迫擊炮從二戰時期就是美軍步兵連的支援武器。

最後,在步兵排層級,編有三個步兵班和一個武器班,後者是美軍最小的火力支援單位,編有1挺輕機槍和1具火箭筒,此外每個步兵班編有1支白朗寧自動步槍。戰爭後期,美軍進一步強化了步兵排的火力,將火箭筒小組調整到排指揮部,武器班的輕機槍數量增加到2挺,步兵班的自動步槍數量也增加到2支。

彩繪:在朝鮮戰場作戰的美軍步兵,他們使用的武器包括M1加蘭德步槍、M1卡賓槍和M1919型輕機槍。

師屬坦克部隊

由於朝鮮多山的地形不利於裝甲部隊作戰,美軍沒有派出裝甲師前往朝鮮,但是所有美軍步兵師都得到坦克部隊的加強,因此朝鮮戰場上美軍裝甲部隊的規模並不小,坦克數量超過1000輛。美軍步兵師將坦克部隊視為進攻時的鋼鐵矛頭和防禦時的機動火力,進一步強化了一線美軍的火力投射能力,可以充當機動火力點為步兵提供直瞄火力支援。按照1950年11月的編制,美軍步兵師編有一個坦克營,每個步兵團另編有一個坦克連,各營連裝備M24輕型坦克9輛、M26重型坦克123輛、M45重型坦克12輛、M4A3中型坦克5輛,共計149輛。

一輛在朝鮮戰場作戰的美軍M26坦克在補充彈藥,由於經常擔負火力支援任務,其彈藥消耗很大。

師屬坦克營在營部編有2輛M24輕型坦克和3輛M26重型坦克,下轄三個坦克連,每連在連部編有2輛M45重型坦克(安裝105毫米炮的M26改型),下轄四個坦克排,每排裝備5輛M26重型坦克。全營共有坦克71輛。美軍每個步兵團都編有一個坦克連,其建制與師屬坦克營各連相仿,在連部編有2輛坦克,下轄4個坦克排,每排4輛坦克,共計22輛坦克。此外,在師屬偵察連里也編有一個坦克排,裝備5輛M4A3中型坦克。從1951年11月開始,在朝鮮作戰的美軍師屬坦克部隊的M26坦克逐步被M47坦克替換,師屬偵察連的坦克更換為7輛M24或M41輕型坦克。

彩繪:在朝鮮戰場作戰的美軍M24輕型坦克。

總結

通過上面的編制結構可見,美軍對火力的迷信可謂深入骨髓,將各種輕重火器均衡地配置到各級作戰編制單位內,從最基本的步兵班排到師團一級,都編列了規模不等的火力支援單位,尤其是團級以下形成了3+1的編制架構,即三個步兵單位配屬一個火力支援單位。從排長到師長的各級指揮官均掌握有可供支配的支援火器,並且可以從上級指揮機關請求更多的支援火力,構成層次分明、遠近結合、曲直交叉的野戰火力體系。同時,美軍各級單位都實現了摩托化,在道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具備高度的機動性,非常利於火力的轉移和集中,從而達成對作戰目標的火力覆蓋和壓制。

在朝鮮戰場作戰的美軍輕機槍小組,操縱一挺M1919型輕機槍。

相比之下,1950年秋冬時節赴朝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是一支以輕步兵為主的軍隊,武器裝備以戰爭繳獲為主,嚴重缺乏重型火炮和機動車輛,而且全軍沒有一輛坦克,更無空軍支援,同時面臨嚴重的後勤危機。然而,正是在裝備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志願軍還是以靈活的戰術、頑強的鬥志和無畏的犧牲挫敗了「聯合國軍」飲馬鴨綠江的狂妄企圖,將美軍及其盟友驅逐到三八線以南,並最終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這不能不說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表現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殲滅美軍的全景畫(局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mJ5NBXYB2uKmW_kO6b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