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又要開學了,很多家長揪心的是,孩子要參加快慢分班考試了,也有可能,有些學校已經完成了分班考試。
針對快慢分班,當然了,為了躲避教育部門的檢查,還有很多打擦邊球的說法,重點班,實驗班,火箭班,但內容實質都一樣,把學生按成績分班。
討論僅就義務教育而言,快慢班,當然是教育公平的毒瘤,這是我的觀點。
支持分班的,理由無非是:分班是因材施教,分班可以最大化教學資源,不分班是讓學霸遷就學渣,下面我們來分別議一議。
我中學是在重點中學的重點班上的,而且當時按成績分班,非重點班的學生還要交錢,所以我是分班制度的受益者。
我孩子還小,短期還沒有分班的可能。
之前在發表一些觀點的時候,有些人見不得和自己的觀點不同,曾經攻擊我說,你要麼手眼通天,要麼不是學生的家長。
我要是都手眼通天了,還用得著這麼辛苦的碼字嗎?真是醉了。
快慢班這個話題可能引起很大的爭議,所以利益相關聲明放在最前。
首先,教育到底要不要公平?
很顯然,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需要。
學習成績暫時比較差的學生,有沒有和學習成績暫時比較好的學生,享受同等教育資源的權利?我認為答案仍然是肯定的,有。
那還分什麼快慢班?
先要搞清楚因材施教的定義。
據百度百科: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典故,首先出自於《論語·先進篇》,大家也都聽過很多次了,在這裡,就不厭其煩的,再說一下:
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可以看出,無論是因材施教的定義,還是因材施教的典故出處,指向都很明確,所謂因材施教,是根據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長處短處等個體差異,進行差別式教學。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差的老師,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好的老師,用50種方法教50個學生。這個說法的精神和上面論語記載的故事大致相同,我認為這才是因材施教。
請問,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用一種方法,把一種知識同時傳授給50個學生,能理解的,就說這孩子聰明,劃到快班,不能理解的,就說這孩子反應慢,劃到慢班,這是因材施教?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顯然這已經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定義和基本初衷。
還有的觀點說,分快慢班是對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呵呵,如果這個最大化利用,是以犧牲、拋棄一部分人為代價的利用,那麼這個最大化,不要也罷。
受益者首先是學校,其次是教師,再次是可能被分到快班的學生家長。
第一,先說學校。
把學生人為的分為快慢班,對於學校來說,投入成本最小,而見成績最快,是投入產出比最大的一種方式,至於被分到慢班的學生是不是被拋棄,是不是因此受到了傷害,形成了心理陰影,我想,學校根本就不關心這個問題。
第二,再說教師。
對於教師來說,也可以省很多事兒,可以只備自己的課,而不用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就是上面說的,可以簡單機械的,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甚至多教幾個班教幾百個學生都可以,理解了就是聰明的,劃到快班,不理解,就是反應慢,劃到慢班。
教師根本不用像孔老夫子那樣,還要動腦子去分析每個學生的異同,去考慮怎樣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哪個學生能接受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只需要考慮自己怎麼教,至於學生能接受多少?管他呢,接受不了就分到慢班不就行了?省事多了。
第三,快班學生家長。
就像支持分快慢班的家長,攻擊那些反對分快慢班的家長都是差生家長,都想讓快班的孩子和自己孩子不進步一樣,我認為相當多的,雖然不是全部,但不少快班學生家長實際是在追求教育特權。
我以前曾在不同的地方,遇到過兩個人,他們對貪污腐敗深惡痛絕,每每痛罵不已。我曾問過他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反應如此強烈?
他們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如果我是貪官,我也要貪,還要貪的更多」,我愕然。細想一下,其實他們痛恨的不是貪官,也不是貪污腐敗,他們義憤的原因,也不是公平正義,他們是憤憤不平,恨那個享受特權的人,不是自己。
在任何環境,每個人都想享受額外的特權,這是人的慾望和貪婪本性所決定的。我也想每天一個字不寫,頭條給我發個10萬8萬的,可問題是我沒有這個特權,頭條也不會給我這個特權,也不會給任何人特權。
思來想去,人的一生中,能夠堂而皇之,能夠起碼錶面看起來公平的享受特權的階段,算起來,也就只有上學的時候分快慢班了。
看起來,他們的理由都很冠冕堂皇,什麼因材施教(剛才已經批過,快慢班不是因材施教),什麼教育資源最大化利用,實際掩蓋的,都是想追求教育特權的目的,有時可能他們自己,都未必意識到了這一點。
即使按成績分了班,那麼一個班裡,第1名和第50名,差距大不大,他們之間誰遷就了誰,誰拖了誰的後腿?
當時在我們班上,學的最快的也仍然超過老師半學期。我們既沒有拖累他,他也沒有去遷就我們的學習進度。大家各學各的,各安其所。
如果一個學霸,只能跟隨老師的節奏,只有分在快班才能學快,那就枉稱「學霸」。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