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遺址,彰顯著清朝重臣張英教導老家人與鄰為善的美德

2019-10-16   中華人APP

"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皇。"這封回信,引發了一段鄰里相讓的佳話。

安徽省桐城市,是一座素有崇文崇教優良傳統的古城,被譽為"文都"。城內的"六尺巷"遺址,聞名遐邇。

說起六尺巷的來歷,就要講一個典故。

清朝康熙六年,桐城的張英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後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先後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可以說,張英在不但是康熙朝的重臣,還是一位著名的文人。

修復後的"六尺巷"

據《舊聞隨筆》和《桐城縣誌略》等史料記載,張英在桐城的老家,設宰相府,其西側有空地,張家認為這空地是自家的。有一次,空地東側的富商吳家要建房,就準備往西越界,進入了這塊空地。於是,張家不讓,雙方引發爭執。

張、吳兩家把官司打到了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一官一商,都不是尋常人家,哪家也不敢得罪,所以很難輕易了斷。

張家人一氣之下寫了封加急信送給京城的張英,希望他能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給家裡寫了一封回信。其中寫道:"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到回信後,豁然開朗,於是主動讓出三尺空地讓吳家建房。

吳家覺得蹊蹺,張家人便拿出張英的書信給對方看,吳家見信後深受感動,也也往東退出三尺後建房。這樣,張家宰相府的東牆與吳家新房的西牆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

有了這條六尺巷,人們進出桐城便多了一條便捷的通道,省了不少腳力。張英作為官至一品的宰相,不恃權凌弱,主動讓地的做法也深得當地老百姓尊敬。因此六尺巷的故事廣為流傳,成了婦孺皆知的美談。

由於朝代更迭,世事變遷,張家宰相府後來大多毀廢不存,六尺巷成為遺址。

20世紀80年代,六尺巷作為重要歷史文化遺存受到政府部門重視,1985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始,桐城市政府遵舊制,在此遺址處恢復了"六尺巷"原貌,並增設牌坊、照壁、山石、迴廊諸景致,以弘揚前賢以鄰為善之精神,表彰先輩謙遜禮讓之美德,激勵後來者大度做人,秉禮處世。

刻著張英書信內容的山石

具體說來,修復後的"六尺巷"遺址,它東起西后街,西抵環城路。巷南為宰相府篤素堂,巷北為富商吳氏宅,巷牆高2.6米,青灰色塊磚壘砌,全長100米,寬2米,地面由鵝卵石鋪就而成。巷兩端各有一座牌坊,橫額之上分別鐫刻有"懿德留芳""禮讓"之語。牌坊下有包括照壁、山石、迴廊等景致組成的文化廣場。照壁的正面是四幅組畫,由"紛爭""報信""批詩"與"和解"四個部分組成,生動再現了當年六尺巷形成的故事。

照壁的背面分別刻有張英的生平和六尺巷簡介,山石上是張英手書的"讓牆"詩。寥寥數語,寓意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