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就是要解決"心"的問題

2019-11-08   中華人APP

學習佛法,首先應該知道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發菩提心,為修習菩薩道的根本;而"降伏其心"則又是發菩提心所要達到的目的。所以"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整個大乘佛法修行的目的。

從《金剛經》的主題來看,這部佛法是要解決"心"的問題。

心是孕育一切快樂的母體,也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源。心出了問題,無邊的痛苦就會接踵而來。釋迦牟尼當初游四門,看見生老病死,不知道原因何在,因而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痛苦和悲憫。所以,他出家修行直到悟道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解決這個"心"的問題。最後,他發現了解開"心結"的竅門,便在菩提樹下頓悟得道。經過自己多年的反覆驗證,佛終於把自己解決"心結"的經驗總結出來,找了一個恰當的時機傳授給眾人,那就是這部《金剛經》。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得道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在我們心中造成不安的煩惱因素。說"降伏其心",似乎很簡單、很容易。但是,究竟起來,眾生的心實在是很難降伏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心"里,總有一些慾望、希望、利益或追求,總有一些問題需要思考、需要解決。特別是在變化迅速的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知識膨脹,慾望也跟著強烈起來,人的心也越來越難降伏。慾望是眾生的本能,沒有慾望,便無所謂生命。眾生的心難降伏,便是由於各種慾望蠢蠢欲動造成的。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

但"降伏其心"並不是強制禁慾,更不是硬性洗腦,它需要藉助引導教育來完成超越一切慾望的智慧飛躍。如何降伏呢?文字般若顯示,要把"心"打開,同整個宇宙通達起來,不要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相對狹隘的時空觀念。人之所以產生煩惱,是因為人的感官在心中生出許多虛妄的表象,左右了人的見解、行為,所以才有諸多的煩惱。如果能以超越一切的大智慧,識破假相,通達無我,"心"自然就被降伏了。

學佛即是修心

由於這些慾望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中,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所在,但也是修行最方便下手的地方。佛的"般若"妙法,也正是從解決這些問題入手,讓聽經的眾生有切身的體會,也容易使大家將體會來的佛法,運用到日常實踐中。

生活中,大家往往會有許多煩惱,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心理問題。如因為家庭、學業、工作、感情、名利、國家或世界的變故而感到不安。因此,學佛首先要從"修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