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讀了100多本書,寫了80多篇文,做了社群,收穫什麼?

2019-12-22   流浪世界

你玩遊戲嗎?

  • 鐵桿玩家,每周至少花20個小時
  • 消遣玩家,隔三差五,每次至少1個小時
  • 被動玩家,每次玩都是被朋友、孩子、伴侶叫著一起玩
  • 不是玩家,基本很少碰遊戲

我是遊戲玩家,但我很少玩別人設計好的遊戲,而是常玩自己所設計的遊戲。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

1.人生是自己的。我們無須聽從他人的說法,也無需跟隨他人活著。「我真希望自己有勇氣過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期望的陰影之下。」

2.哲學家伯納德·蘇茨說:「是遊戲,讓我們在無事可做時,有事可做。所以,我們才把遊戲當做「消遣」,視為填補生活空隙的調劑,但它們遠比這些重要的多。它們是通過未來的線索。他們此刻辛勤培育的東西,也許正是我們最後唯一的救贖。」

也就是說,我們能享受玩遊戲時,沉浸式玩耍帶來的快感。誠如全球知名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說:「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既然如此,那為何我們不把遊戲玩法引到生活、學習、工作中去呢?如果學習是反人性的,那麼遊戲則是用一種符合人性的手段,達到成長的目的。

具體如何做呢?

2019年這一年,我主要玩了3大遊戲項目。不同項目雖然有不同的玩法,但都用到了遊戲化思維模型。

01 讀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們總是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是卻忽視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每每提起讀書,我們總覺得讀書是一件苦差事。但有人又會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也就是說,人讀書,苦矣!但人又不得不做。

因為讀書確確實實能給我們帶來好處,就如我們明知道玩遊戲是在消磨時間,但我們還願意樂此不疲地玩下去。

讀書有哪些好處呢?

從物質層次來講,讀書能變現,能讓人實現財富增長;讀書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問題,也能夠提升人的幸福感。

從精神層次來講,讀書能使人充實,能讓人的精神世界變得豐盈。

用詩人米爾·卡馬爾·烏丁·馬斯特的話來說:「坐在那裡就可以馳騁於精神世界中,書籍給了我這個好處。一杯美酒就使人陶醉,我痛飲秘傳教義的美酒時就感受到了這種樂趣。」

儘管如此,讀書還是有別於其他遊戲,讀書是一個不好玩的遊戲項目,故世人皆不愛讀書。一來,我們不知道讀書的好處,也不會享受讀書樂趣;二來,大多數人沒有掌握讀書的方法。

在遊戲世界裡,你若不清楚遊戲規則,必敗無疑,讀書其實也是如此。

2018年之前,我不愛讀書也不會讀書,年閱讀量不到10本。但是2018年,我讀了近80本書;2019年,我讀了近百本書。為何我的閱讀量會突然劇增?

2019年讀的紙質書

原因很簡單。讀書的遊戲規則,孔子早就講了,只是我們從未重視踐行而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認為在適當的時候,用行動模仿,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我明確這個遊戲規則後,親自踐行,果真如此。為什麼呢?

  1. 學有所成,必樂之。
  2. 深度讀書並不是一種苦難,而是一種幸福。

全球知名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經做過類似的研究。他說:「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也就是說,讀書有兩個好處:一是享受讀書的過程,二是享受讀書後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帶來的成就感。這與玩遊戲的心路歷程一模一樣。

其實,讀書是一個遊戲中的自由模式,每個人「玩法」(讀書法)不盡相同。

所以,我們若盲目跟從他人選書、讀書,最後只能自己折騰得半死,這也是人不愛讀書的主要原因之一。怎麼破呢?

若把讀書當成遊戲一樣看待,我們該選什麼書,怎麼讀書,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目的、處境,做調整。也就是說,讀書要能為我所用、取悅自己。

世界上最好的書是什麼?在我看來,與別人的評價關係不大,關鍵在於你自己的感覺。那些能觸發你的想法或者行動的書,就能稱之為好書。此外,讀書的最好方法就是適合自己的讀書節奏就好了。所以,別再盲目聽從他人選書了,也別隨便套用所謂的快速讀書法。

既然如此,選書就不能參考他人書單,讀書就得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嗎?其實也不然。關於讀書,我總結出的一條萬能公式,能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法。

讀書方法=找到模仿對象(大師)+自己不斷嘗試、實踐+總結出自己的讀書法。

總之,讀書是一項私人的自由娛樂活動,自己想用什麼方法讀什麼樣的書,全由你自己決定,與別人無關。

02 寫作

我們都誤解了寫作。

(1)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網上曾有一段這樣對話:

「在職場中,一位會寫作,另一位不會寫作,你會選哪一位?」

「當然是會寫作的。」

為什麼呢?

因為寫作是一種通用能力,是一個人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種複利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我們每天都要發朋友圈、閱讀、演講、做工作報告、寫策劃,與人打交道發語音等等,這些都離不開寫作思維,可是很多人卻很狹隘地把寫作等同於變現。

這是不對的。最好的寫作變現方式不是靠單篇稿費,而是靠能力變現,比如職場中升職加薪等等。

我個人從不會為了錢而寫作,也不會為了迎合讀者而寫作。那我為何寫作呢?原因有二

  1. 為自己而寫
  2. 為生產出更有價值的文字而作

我寫作從不會急著想要變現。因為我深信,我寫的文字,如同潑出去的水,這需要我去承擔責任;我寫的文字,是永遠屬於我自己的財產。

所以,我的寫作玩法是以自我投資為目的,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目的不同,做法則不同。當眾人皆因風口已過,寫作變現難而焦慮不安時,我卻很淡定也很從容。因為在我看來,寫作變現是一種反饋,是一種獎勵,而不是一種目的。

曾經有人問我:如果不給你任何金錢回報,你會堅持做哪件事情呢?我毫不猶豫地說寫作,為什麼呢?

陽志平說過一句特別好的話:當你用錢尋歡作樂時,你會發現,你已經買不起「愛」;同樣,一旦你習慣用外在獎賞而非興趣、好奇心獎勵自己,那時,你已經買不起興趣、好奇心了。

(2)非虛構寫作不需要天賦

一提到寫作,大部分人會講,我不會啊!其實,不是你不會,而是你懶。聽、說、讀、寫是人的底層能力,你會聽、會說、會讀,為何就不會寫作呢?

回想一下,你是否經常寫簡歷、求職信、寫郵件、或者是發朋友圈?這些都是非虛構型寫作。

很多人把寫作狹義化,認為像村上春樹那樣的人才能寫作。事實並非如此。寫作分為虛構型寫作和非虛構型寫作。絕大多數人對寫作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故事、小說、詩歌等虛構型寫作上。可以說,我們讀得多的可能是虛構型,但用得多的卻是非虛構型。

我自己也沒有寫作天賦。高中時,我是偏科生,數學時常全班第一,但我大學讀了英語專業。畢業後,我卻開始執筆寫作。每天日產1000+字。據不完全統計,我今年寫出的文字約有30W+,其中包括多篇青雲計劃文章、1篇文化領域特等獎、還有出版社約稿、筆記等等。

莫蘭博士說過類似的例子,他有兩位學生,一個有寫作天賦,另一位沒有。但如今,前者從事房地產業務,後者一直在寫作。

所以,我認為非虛構型寫作需要寫作天賦是錯誤觀點。這種寫作重在思考,重在方法。為什麼這樣說?

寫作,即是思考應該寫什麼,為誰寫,如何寫的過程。愛默生曾經說:「世界上最難的任務是什麼?是思考。」寫作亦如此。

寫作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思考,但是寫作最開心的地方同樣在於思考。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中講到:「人生來就有好奇心,但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儘可能地避免思考。」

也就是說,人腦有一個慣性,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但是人們之所以喜歡去思考 ,是因為經大腦思考後,我們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腦會分泌更多多巴胺,從而讓自己有愉悅的感覺。這就是寫作的真正魅力所在,而許多人卻誤解了它。

所以,寫作也是在玩。玩什麼呢?玩思考,不過,從不會有人只為了玩而玩,人們總是想在玩中得到更多罷了。

03 玩社群

成就別人的同時,成就自己

2019年,我閒不住,又開始瞎折騰了。於是,我就做了一件虧本又耗精力的事情——創辦考核制但免費的讀書營。這個營是思想交流池,除了讀書、交流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其他人非誠勿擾。當初,我做讀書營有兩個原因:

1.從提升學習效率的角度來看,從人身上學習勝於讀書。古典老師在《躍遷》中講過聯機學習,他說:「向人學習的速度,遠超向書本學習的速度。聯機不僅可以提問,還可以一起寫作、思考,很有用。」

喬治·蕭伯納也說過:「你手上有一個蘋果,我手上有一個蘋果,如果我們交換蘋果的話,我們各自的手上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當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如果我們交換想法的話,我們就都有了兩個想法了。」

2.市面上成千上萬的讀書營可歸結為以下兩大類:

  • 門檻高,收費高,裡面聚集了一大批有錢的,愛學習的精英,可是普通人難以加入其中。
  • 免費,但質量良莠不齊,多數要麼是廣告群,要麼是各種吹水。

如此一來,我發現要找到一個高質量的讀書營,難矣!為此,我才花了近一年的心血,做一個不以盈利為目標,只為成長的高質量的社群。

這個讀書營是一個營造讀書環境的學習平台,是一個高質量內容沉澱區,也是優秀人才聚集地。

一鍵成群幾秒鐘,長期運營極困難。這一年堅持下來,我雖累但累得開心與值得。為什麼呢?

原因有三:

  1. 從物質角度來說,有一點業餘零花錢收入,可用來購買學習資料等等。
  2. 一個人跑得快,但一群人走得遠。我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世界上最難的工作是堅持與反省,但我做到了,這個群讓我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我覺得每天讀書、寫作和分享想法是一件超自然的事情。
  3. 先自學,後找事練,更容易學有所成。我從0到1做社群,從想法到落地行動,從不會到學會社群是什麼、如何運營、營銷、帶團隊等等,都是邊學邊做邊改進。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因很簡單:沒行動的學習,一切為零。我們刷了不少視頻,看了不少文章,也讀了很多書,聽了無數道理,不實踐,我們就難以有所改變。因為道理和方法都是別人從自己生活和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與我們無關。

由此可見,只有想法卻不行動,是行不通的。因為人的煩惱大概有99%存在於自己腦海中。事實上,現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糟糕。最糟糕的是你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所以呢!與其用消極被動的思維想「如果…,那麼」,給自己找一系列害怕玩遊戲、不參與遊戲的藉口,不如轉變成「我可以,我自己來」的積極主動思維模式,來得更痛快。

將想法化為行動,用行動驅散心中所有煩惱,何樂不為?

04

我是怎麼樣成為成功的玩家,讓讀書不苦、寫作不難、做社群不累的

有朋友曾問我:「你為何那麼會玩?我看你的生活,要麼一直在路上玩,要麼宅在家玩各種玩,並且是工作與玩兩不誤……。」

我說:「愛玩、會玩是一種態度。愛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連玩的激情都沒有。」

為什麼這樣說?

從不會有人只為玩而玩,人們只不過是想在玩中得到更多罷了。從社會發展來看,未來的生活必定趨向娛樂化。安東尼在《小王子》中也寫道:「至於將來,你的任務不是看著它,而是促成它。」問題是怎麼促成它、怎麼玩?

我總結出來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遊戲化思維。用遊戲化思維,從一個目標到落地執行,我們可以這樣做。

1.隨我心,做我事,不強迫,挑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去做。

比如說,2019年,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玩社群,所以我就把所有業餘時間全身心投入就行了。

2.設置一系列關卡

第一步驟,先確定大目標

在什麼條件下,我將要在何時、何地,完成了什麼任務,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反饋結果參考標準是什麼?可以說數據、或是誰的認可)

第二步驟:觸發目標

大目標是什麼?小目標又是什麼?可用時間來分年目標、月目標、周目標和日目標,也可以按照角色來分,我是誰,要做什麼事,想擁有什麼。以我現在的情況,什麼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事得做到90分以上,又有什麼事做到60分就好了等等。

3.設計遊戲規則(做事的流程、方法等)

4.設置及時反饋機制

闖關成功給予獎勵,給自己買禮物、書、課程等等,如果失敗也沒關係,重新再來就行。

5.最後,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結果也許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參與其中,深度工作。用一句話來說,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說:「當一個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關愛一個人時,幸福便悄悄來臨了。」遊戲的魅力就是讓你不自覺全身心投入。正如簡·麥戈尼格爾所說:「我們真正害怕的不是遊戲,而是在遊戲結束、現實開始時迷失方向。」既然是這樣,那我們為何不一直玩,直到玩得盡興。這也是堅持的另外一種形式呀!

所以,2020的你,如果能挑一件事,設計一套遊戲化模式,讓自己像打怪升級一樣,全身心玩下去,總一天必會有所成就的。用中世紀的礦工的信條來說就是「我等採石之人當心懷大教堂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