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種鼓,堪比安塞腰鼓,曾參加春晚錄製、在澳洲、埃及演出

2020-10-02     旅遊看開封

原標題:開封有種鼓,堪比安塞腰鼓,曾參加春晚錄製、在澳洲、埃及演出

自古有山西的、陝西的、甘肅的太平鼓、安徽的,很少人知道河南開封還有一種開封盤鼓,和其它四種鼓並稱為 "中華五鼓"。

只是與安塞腰鼓等不同,開封盤鼓曾經歷了一段低谷時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會敲盤鼓的人越來越少,很多鼓譜失傳,這才造成了它的名聲並不如安塞腰鼓。

開封盤鼓又稱大鼓,是一種純形式,鼓隊由十幾人至幾十人組成,所用樂器只有、人鼓、馬鑼三種打擊樂器。鼓隊成員有的擊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擊、馬鑼等銅器,在"令旗"的指揮下,邊演奏著各種複雜的鼓點。

開封盤鼓是一種齊奏形式,在鼓隊中鼓的形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需要專人演奏"領鼓"(即起指揮作用的獨奏鼓)。另外,鼓譜的節奏變化豐富,卻沒有散板、延長音、臨時休止等節拍形式,所有的鼓點都是按一種習慣的速度、固定的順序連續演奏的,就連強弱力度變化,也是由所規定的。因此,鼓隊沒有指揮完全可以正常演奏。之所以必須要有"令旗"則是為了時刻提示鼓點的節奏特徵,防止個別鼓手記錯鼓點或速度不一致而造成演奏中的混亂。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開封盤鼓一般在節日的街頭、廣場進行,氣勢宏大、震撼人心,鼓點激越,複雜多變;表演熱烈、粗獷、豪放,無淪是在音樂性上還是在性上都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深受城鄉人民群眾的喜愛,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相傳開封盤鼓起源於古代軍隊中流行的一種鼓樂——,迓,"迎接"之意,"迓鼓"意為"迎接儀式中演奏的鼓樂。早在--千四百年前的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的軍隊中就已流行,主要用于軍隊中迎送貴賓及凱旋慶典,傳統民間、送神、求雨等風俗儀式及節日慶典活動。

北宋熙寧年間,開始與傳統民間舞蹈相結合。人們裝扮著各種歷史人物及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著鼓的節拍而舞,由於這種表演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很快就在傳統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明代,幾乎所有的傳統民間舞蹈的表演都由迓鼓伴奏,因此,"迓鼓"便成廣義的傳統民間舞蹈的統稱,明人朱有墩在《黃鐘醉花陰》中曾描述了開封城內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煙火,烘烘接太微,舞,歡聲恰似雷。"

清代以後,隨著新興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的盛行,便逐漸衰落,史料中也不再有關於迓鼓的記載。

今天,仍在開封民間盛行而不衰,只不過今天被稱作"開封盤鼓",而"迓舞"則已成為一種沒有名稱的傳統民間舞蹈罷了。

2019年11月,開封盤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此前,2009年開封盤鼓參加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動,向洲人民展示中華文化雄壯、豪放磅礴的藝術魅力; 2017年開封盤鼓在參加河南春節晚會開場錄製,2019年開封盤鼓在埃及首都開羅參加第七屆國際鼓樂節薩拉丁城堡閉幕儀式……

作為我國悠久的民間藝術,未來開封盤鼓勢必將收穫更加傲人的成績單,讓民俗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gf6HQBURTf-Dn5wP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