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位置及地形地貌示意圖
江津石佛寺遺址位於重慶江津主城對岸的高家坪寨前的半山腰,其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山嶺環抱,遺址猶如端坐於一把太師椅當中,俯瞰面前的長江呈幾字形繞江津城奔流而去,景象甚為壯闊。
明代工部尚書江淵曾為石佛寺題詩一首:
招提高聳與天鄰,
夕梵晨鐘遠近聞。
出洞龍翻千嶂雨,
上樓僧踏一梯雲。
巉岩古記何年刻,
深院名香盡日焚。
安得投間居此地,
比林猿鶴想同群。
從詩中描述我們不難想像到當年寺廟的高大雄偉,同時也看到了它承載著周鄰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寄託。
2017年至今,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石佛寺遺址開展了系統地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遺址的歷史面貌也逐漸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鏟下清晰起來。石佛寺遺址經歷了從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興衰更迭,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古蹟,遺址內層疊的建築基址、殘垣斷壁、滄桑巨石、石刻造像等無不向人們傾訴著這座寺廟往昔的繁盛。
揭露後的石佛寺遺址建築基址區
水月觀音造像
石佛寺遺址中有一尊水月觀音摩崖造像,無論是來到這裡的專家學者,抑或是鄉野民夫,都無不由衷地讚嘆遺址內的這尊造像。
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水月觀音造像(晚唐五代)
水月觀音造像龕是一個長方形龕,開鑿在一獨石崖面上。龕內主尊為水月觀音像,頭戴寶冠,面相豐潤,神態慈祥,項飾瓔珞,上身斜披絡腋,下著闊腿長褲,雙手抱膝端坐于山巒座上,閒適而莊重,造像僅腰部以下與龕壁相連,近乎圓雕;其兩側上方各有一鏤空雕刻的飛天,裙帶飄然,輕盈飛舞。這龕水月觀音像也堪稱川渝地區觀音造像中的精品之作。造像靈動的身姿、惟妙惟肖的表情,讓人驚嘆古代匠人技藝的精湛。此外,在該造像龕壁上還可見宋天禧四年(1021年)修佛足、明永樂五年(1407年)重裝金身的題記。當人們對視這尊造像的時候,不得不發問這龕造像究竟建造於何時呢?
四川安岳圓覺洞水月觀音造像(晚唐五代)
四川安岳圓覺洞、重慶大足北山營盤坡保留有一批唐末五代時期的水月觀音造像。我們可以看到這批水月觀音像有一些共同的造型特點:臉龐豐腴、雙手抱膝、瓔珞項圈、著闊腿褲、山巒座等。這正與江津石佛寺遺址中的那尊水月觀音像如出一轍,由此可印證石佛寺的水月觀音像的年代大致也應在晚唐五代時期。
重慶大足北山營盤坡水月觀音造像(晚唐五代)
巴山蜀水慈悲影
水月觀音是佛教三十三觀音之一,在畫作中往往表現為以遊戲姿態或坐或斜倚於岩石上,觀水中月影狀的形象。觀音背後有一輪圓月,周圍有竹林密布,這充滿著中國式的藝術美感。
水月觀音自唐宋以來頗受文人畫家所偏愛。但是這種形象並無確切的佛教經典所依,而是由唐代的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唐代的繪畫理論家張彥遠(815—907年)的畫史名作《歷代名畫記》中卷三記載:「(西京)勝光寺……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卷十又載「(周昉) 妙創水月之體」。周昉是中唐時期的著名畫家,有名的《簪花仕女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見,水月觀音像應是周昉所創。水月觀音一經創立廣受畫師、造像工匠的青睞,在敦煌絹畫、川渝石窟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並且還遠播日本、朝鮮等地。
文獻記載,川渝地區最早的一批水月觀音像應是晚唐時期。《益州名畫錄》曾記載,晚唐畫家左全、范瓊分別在唐寶曆年間(825-827年)、大中年間(847-860年)在成都大聖慈寺、聖壽寺畫有水月觀音壁畫像。可惜的是這些壁畫早已堙沒於歷史長河中不見蹤跡。
四川綿陽魏城聖水寺水月觀音造像(唐中和五年)
川渝地區的石窟寺中仍保留了較多的水月觀音造像,據現有資料統計大約有21尊。目前川渝地區最早、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紀年的水月觀音造像是四川綿陽魏城聖水寺的水月觀音像。唐中和五年(885年),一位名叫王宗建的信士捐資敬造這尊水月觀音造像。宋代的水月觀音像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藝術水準、雕刻技法上都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峰。其中以大足北山133窟、安岳毗盧洞、江津石門大佛寺等地水月觀音像最具特色,代表了兩宋時期川渝地區水月觀音造像的最高水平。大足北山133窟的水月觀音像以遊戲坐於金剛座上,其神情溫婉、姿態悠閒,宛若鄰家少女,將觀音的神性賦予了更多世俗的美感;安岳毗盧洞的水月觀音側身蹺腳坐於蒲葉山岩座上,背後竹林環繞,頭頂祥雲間托有一輪圓月,雕刻細膩出神,體態優美,這是最接近於周昉所創水月觀音樣式的石造像;江津石門大佛寺的水月觀音像,高達13.5米,這是我國體量最大的一尊水月觀音造像,它靜靜地矗立於長江古石門水驛旁的高大崖壁上,護佑著過往商旅行船的平安。
重慶大足北山石刻133龕水月觀音造像(南宋)
四川安岳毗盧洞水月觀音造像(南宋)
重慶江津石門大佛寺水月觀音造像(南宋)
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以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入中國文化,水月觀音像的出現就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例證。觀音形象由最初印度式的男子形象逐漸嬗變為慈悲的女性形象,並演化出了水月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各式各樣的觀音形象,成為中國人最熟悉、流傳最廣泛的佛教及民間信仰的偶像。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和創新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動力,彰顯著中華文化的自信和非凡的創造力。
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水月觀音造像線圖
江津石佛寺遺址水月觀音像,造於晚唐五代,宋明兩次修補,而今容姿不改。水月無情,觀音慈悲,這尊水月觀音像承載著江津人幾千年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8Kde24BMH2_cNUgu7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