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這一個指向

2019-07-30     儉叔略述古經典

我們現在公認的辯證法有三大原則: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這三大原則,都是在解釋這個世界的創造和推動原則。

按照辯證邏輯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自否定」原則看,佛家說「空」,這如果可以立得住,那麼他同時自身就包含著一個矛盾「非空」,這是最本質的辯證邏輯。「空」與「非空」都是世界實相,內在包含著自我對自我的否定,創造了世界的開始。

而世界一旦開始,就是對立統一,陰陽互變、質量互變的內在運動邏輯,就是運動的內在矛盾的表現。

有人認為中華文化里辯證法不徹底。中國人在兩個對立矛盾之間,沒有「第三力」作為第一推動力,就不是一種真正的能動性,沒有說清楚,為什麼會「自動」,自動的第一動力源在哪裡。

黑格爾辯證邏輯三個原則是分層展開,由表入里的,最核心當然是否定之否定、自否定的「創造原則」,但是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在黑格爾那裡依然是內在自我否定的一種「表現」,是對著「推動原則」來說的,對立統一和質量互變還是一種「自否定」的內在運動進行時。

中國文化就其創造力本原來講,屬於真正的「自否定」發動文化。

道家的「無」,如果立得住,它自身就必然含著一個對立面「非無」,用有和無來表示,有和無同謂之玄,就是說當玄體現「無」的時候,就同時蘊含了「有」,這就是自我否定,否定就是一種動因和創造。

如果從形式邏輯看,無就是無,有就是有,不可能「無就是有」,這在形式邏輯那裡是說不通的,那麼只有辯證邏輯(內容邏輯)可以解釋,那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有對無的自否定,就是第一動力因,自身創造了世界。

所以道家對世界的創造原則是「自然」,道為什麼「法自然」,就是說道的根本創造原則來源於「自」力,而非他力,與上帝無關,是自身對自身的否定。

佛家的「空」如果立得住,必然有一個「非空」在自我否定,來創造世界,此「一心開兩門」之妙,兩門就是自否定的兩門,也是對立統一、質量互變的推動性兩門。這種力量也來自「自」力,而非他力。

儒家的「心」如果立得住,必然有一個「非心」自我否定,王陽明所言,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噁心之用」,用就是體的自我否定,儒家的「自強」,就是在用的方面對體的超越。

如果真的需要一個第三方動力源來解決對立雙方的「第一推動」,則這個力就是一種外力和他力,就不是一種真正內在的自我否定。

否定,就是對定(靜止)的一種自平衡打破,就是一種動。

​綜合而言,中華文化根本上就是一種「自性」文化,就是自否定文化,相對於神學的「他力」創造和推動,中華文化就是一種「自力」創造和推動的文化。

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一個指向,中華文化的創造之源——「自否定」是發動之源,是世界之第一動因。

世界完全是「自」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3xGrmwBvvf6VcSZ2T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