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究竟是誰?他們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真有其人呢?

2019-08-20     儉叔略述古經典

我們經常能在書本上看到這樣的句子:「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從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文明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用斧頭開天闢地的盤古,無疑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他們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真有其人呢?

史料記載中,有些說「三皇」是燧人、伏羲和神農氏,「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總之,眾說不一。大部分的意見是「三皇」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 「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

此外, 「三皇五帝」是人是神,也沒有明確的論斷。比如,「三皇」中的太吳伏羲氏,史料記載他為古代東夷的部落首領,根據陰陽的變化創製了八卦,還模仿蜘蛛結網發明了漁網,並創製了樂器「瑟」,這很明顯屬於人類的行為。可是,他卻是人頭蛇身,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恐怕只能排人妖怪的行列。

又如,神農氏。相傳他用樹木製作了耒、耜等農具,並發明了草藥,為人治病。他雖然有著人身,卻是牛頭。

和人最相近的要算燧人氏。傳說他發明鑽木取火,以在森林中捕食野獸為生。

到了「五帝」時期,這些古代的英雄們已經沒有牛頭或蛇身的怪異長相了。他們不僅和人類一樣吃肉食,吃水果,而且更熱衷搞發明。比如,僅黃帝就發明了養蠶、繅絲、舟車、文字、音律、算術、曆法、棺槨、器皿等。

這些僅屬於傳說,因為沒有確切的年代,也沒有相關的資料來證明。我們也可以說,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時期神話傳說和歷史考古資料參半的人物。也可把他們看作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

三皇五帝和後來的「皇帝」有什麼淵源呢?

「皇」本來的意思是「大」和「美」,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到了戰國末期,由於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比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

「帝」原指天帝,是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五帝」時期,「帝」指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

​在秦王贏政即位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或稱「皇」,或稱「帝」,或稱「王」,唯獨沒有「皇帝」一稱。

古代,由於稱諸侯為「國」,稱大夫為「家」,因此人們將「國家」作為國的通稱。

東漢時期,人們稱皇帝為「國家」,因為皇帝是國的化身。

唐朝人認為皇帝「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所以,代稱皇帝為「聖人」和「宅家」,後者為皇宮裡面的皇帝稱謂。

宋代,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之意,故以「廟」、「祖」、 「官家」和「官里」稱皇帝。

除了上面的稱謂,皇帝的別稱還有許多,比如陛下、天子、皇上、上、飛龍、乘輿、車駕、駕、萬歲、萬歲爺、至尊、人主、聖等。另外,也有以年號作為皇帝別稱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ra7umwBJleJMoPMYz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