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的命運!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裡?

2019-07-12     明源地產研究院

2019年幾輪土拍過後,又一批地王誕生了。

如果是在幾年前,拍下地王的房企,內部是要彈冠相慶的。

可現在,大多數地王擁有者心裡,是忐忑不安的。項目未來能否賺錢,他們並不確定。

在今天這樣一個環境下,地王的命運,其實只有少部分掌握在房企自己手裡。

歷史上那些地王項目所創造的神話,大部分是不可複製的……

強行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

可能虧本

10年乃至5年前,確實有很多項目,憑藉自己的「騷操作」,不但成功解套,還賺了大錢。

近幾年一些地王項目,也試圖複製那些項目的做法,卻紛紛失敗……

一、強行等周期、造新地王,最後只能割肉

甲房企2017年拿了一塊地王,在某限價城市。

該房企當時錯誤判斷,認為限價最遲在2019年年初就會放開。

等到最近,發現政策沒有鬆動的跡象,才開始慌了,最後決定把地賣給乙巨頭。

與當時買進的時候相比,地還是多賣了一些錢,可該房企這兩年已經搭進去很多財務成本。而且,這麼多錢壓在地王項目上,也錯失了一些發展機會。

丁房企2015年在某城市拿了一個地王,2017年開盤的時候,遇到市場調控,市場急轉直下,房價與高峰時相比回落了20%。

受高地價的影響,項目的保本售價比當時周邊項目的平均售價貴了45%。

更要命的是,受當時市場環境影響,項目周邊新拍賣的地塊樓麵價降了5成,迫於壓力,該項目大幅降價。

但為了彌補損失,房企在區域內拍下一塊價格更高的別墅用地,想著從別墅產品找補回來一點利潤。沒想到別墅項目入市後,限價政策推出,項目再次滯銷。

由於之前借了大量的資金來買地、開發項目,銷售不理想導致資金遲遲無法回籠,最終現金流斷裂,兩個項目都爛尾了。

二、投入大量成本,想做高溢價的豪宅,最終卻只能滯銷

某top50強房企在某三線城市拿了一個地王,第一期項目就規劃了300平的大平層,800多平的別墅,一套房子賣到了一兩千萬。價格比區域內房價高了40%左右。

結果賣了幾年,30多套別墅產品沒有賣出去一套。

該房企營銷總告訴明源君,他們事後復盤,認為自己最大的失誤是掉進了高端陷阱。

他們把面積做得很大,各種附加值都做了,成本很高,他們以為產品力就是價格承載力,只要做出好產品就能賺錢。但客戶卻不買帳。

無獨有偶。某項目在三線城市拿了地王之後,花大手筆聘請了設計大師來做規劃設計,採用了多項創新設計,光示範區就砸了5千萬去做,而且投入幾千萬引入智能化設備,樣板間請大師設計,光設計費都幾千塊一平米。

結果總價過高,造型過於現代,當地客戶很難接受該產品,導致項目最後也失敗了。

地王項目失敗,最核心的原因,是不相信房地產行業的大周期已經變了,在拿地的時候,加預期加得太多了……

地王項目想要賺錢

必須遵循這幾個原則

明源君認為,地王項目要想賺錢,就不能在強行拿下之後,再想辦法解套,而必須在拿地之前,就想明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項目的高溢價,必須建立在客群心理承受力的基礎上

不是所有的投入都有回報,也不是所有的好東西都能賣出對應的價格。

地王項目能溢價到多高?

決定這個天花板的,不是房企對項目的投入,而是當地客群的心理承受力。

很多地王在做項目時,為了提高溢價,拚命增加附加值,恨不得把所有好東西都用上。

這樣做,在過去房價較低的時代,是成立的。

只要產品足夠好,別人賣5000你賣10000,當地的高端人群還是會買的。

可是近幾年,熱點三四線的房價也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了。

別人賣2萬,你賣4萬。你的價格可能就超出客戶購買力極限了。

此外,還有個心理承受力的問題。

有些客戶即便買得起,也可能會認為不值得。一旦客戶認為不值得,你家項目就會嚴重滯銷。

二、政策可能放鬆,但不會全面放開;拿地後更改規劃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小

指望調控全面放開,大周期回來,是不現實的。中央已經三令五申,要保持樓市的穩定,不能大起大落。所以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只會有限放鬆。

而從一些地方政府的操作看,以下一些變化是可能的:

1、 從根據歷史價格限價,改為根據成本限價

以前,一些城市規定,新項目的價格,不能超過周邊二手房價格,也不能超過周邊之前開盤的新項目的價格。

這樣一來,拿地比較晚的地王,就會出現「麵粉貴過麵包」的尷尬。

最近,部分城市改變規則為「成本限價」,也就是說「地價+建安等成本+一定比例利潤」,構成項目限價。

這個改變,可以讓很多地王項目解套。

2、修改規劃,容積率不變增加高度還是有可能的

一般來說,項目改規劃有2個角度:

第一個角度,是增加建築高度,力圖做出高溢價

也就是說,在保持容積率不變、建築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更改建築高度。增加層高之後,就可以增加樓間距、讓小區景觀升級,同時做複式、躍層等高端產品,從而拉高銷售價格,實現更高溢價。

第二個角度,是增加銷售面積,提升項目總價

如果可以提升容積率,可銷售的面積自然就增加了,同時還降低了樓麵價,直接推動了項目總價的上漲。

這兩種操作,之前曾經有很多案例,但從近兩年的操作來看,成功率越來越低。其中保持容積率不變、增加建築高度還有可能操作成功,改變容積率則已經非常難了。

三、發展中的區域,可以加預期,但不要加得太多

很多地王誕生於新區。房企之所以敢拿,是看好該區域未來的發展。

但現實中,政府規劃是一回事,多久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

目前幾乎所有房企都有比較超前的意識了。如果一塊地你加的預期遠超別人,可能就危險了。

想明白以上幾方面的問題之後,再拿地王,才能把項目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否則,你拿下的項目就會變成一塊燙手山芋。(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天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uOTCmwBmyVoG_1Z6v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