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偷別人東西,莫盲目責罰,購物敏感期來了,要這樣教育

2019-05-17   寒石冷月

從事家庭教育諮詢工作十幾年,我每年都會接到多起,有關於小學生在學校里偷別人物品或錢的案例。隨著案例的增多,我突然產生一種想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兒童有偷拿別人物品的行為?按常理講,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普遍都很好了,為什麼反而會出現偷拿的行為呢?

通過長期的研究,我發現兒童在偷拿別人物品行為背後,隱藏著一種特殊現象,我給其定義為「購物敏感期」。可能會有家長會很困惑,「購物」不是一種消費行為嗎?和孩子偷別人東西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當孩子想獲得某樣東西,可是手裡沒有錢來買,向爸爸媽媽要,可是不給,或者手裡有錢花完了,自然就會動歪心思嘍。

面對小學生偷別人東西的行為,今天我結合「購物敏感期」給家長做深入分析,教你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學會向別人借和還東西,學會正確的理財與消費,學會維護自己的名譽而不偷拿別人東西。假如你的孩子曾經有過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請家長一定要耐心閱讀並思考喲。

一、兒童期里有一個「購物敏感期」,家長必須要清楚。

1、購物敏感期的定義。

購物敏感期是指孩子進入兒童期(7-11歲)後,由於獨立能力和認知能力進一步增強,知道錢可以買(換)東西,於是便對此樂此不疲,只要有零花錢就會到商店裡去買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或小玩具等。但是對於很多兒童來講,從來不會考慮錢怎麼掙來的,因此不會珍惜和節儉。當購買次數多了後,會養成下意識亂花錢的壞習慣。部分兒童在有購物需求卻手裡沒有錢時,就會動歪心思,如偷拿自己喜歡的物品或錢。

2、兒童對錢的概念還很模糊,只知道錢可以換物。

雖然小學一年級已經在數學課上教元角分知識,但是對於低齡兒童來講,他們並未對錢有真正的概念。絕大多數孩子只知道爸爸媽媽會給自己零花錢,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會給自己零花錢。就現在的家庭經濟條件,一次給個十塊八塊,甚至更多絕對不在話下。正因為孩子們得錢來的太容易,反而不知道珍惜,更不會想爸爸媽媽掙錢之不容易,也僅限於知道有錢可以買(換)東西。

3、沒有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兒童對偷拿別人東西後果缺乏正確的判斷。

我在做部分小學生偷拿同學東西的案例諮詢中,發現有一個規律,那就是當家長發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時,大都是老師或同學家長反饋回來的信息,而此時孩子已經有過多次偷拿別人東西的經歷。家長雖然非常氣憤,甚至也曾經試圖用嚴厲的懲罰來矯正孩子的惡習,但是在沒有正確教育和引導為前提的情況下,反而是打與罵,責與罰皆不起作用,因為孩子對自己行為的後果缺乏正確的判斷。

二、面對孩子偷拿別人東西,需要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辨,重建認知。

1、家長要引導孩子認清物品的歸屬,區分開你的、我的、他的

在對經常偷拿同學東西的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時,我一般會幫助孩子分辨物品的歸屬權,區別開你的、我的、他的,是什麼意思。如我問一個二年級男孩子:「請問,我手裡拿的這塊漂亮的橡皮,是你的,還是我的呢?」這個孩子竟然說:「是我的。」事實上,這個孩子明知道這塊橡皮並不屬於他,但是他對我的和他的區分不開,因為從和他的媽媽交流中我得知,從幼兒期開始,直到發現孩子養成偷拿別人東西之前,從未對孩子進行過我你他的歸屬權認知教育。

2、讓孩子知道從私拿到偷,是一個品德變壞的過程,是錯誤的行為。

再如這個小男孩的案例,我問他:「你知道在別人不允許的情況下,你不能隨便拿別人東西嗎?」孩子回答:「我喜歡我就拿了,反正他沒有了,他媽媽還會給他買。」聽聽,孩子竟然會這麼想。我就告訴他:「別人總是丟東西,會告訴老師,老師會在全班同學中去檢查的,如果發現是你拿的,老師會怎麼對待你?」這個孩子說:「老師會讓我把東西還給同學,還要再批評我。」我問:「老師為什麼會批評你?」這個孩子不說話了。我告訴他:「因為你偷拿了別人的東西,這是錯誤的行為,你總這麼干,會被大家認為你品德不好。」當我再反覆問這個孩子類似的問題時,他就能答對了,說明他真正理解了。

3、偷別人東西的孩子,會被人鄙視,反感,不願意和他做朋友。

我曾經問過一個四年級的女孩子:「你偷拿同學錢被發現後,同學們怎麼看你?」那個女孩子說:「以前我有好幾個好朋友,自從那次偷拿別人錢後,她們都不願意和我一起玩兒了。」我又問:「她們為什麼不願意和一起玩兒了呢?」女孩說:「她們說我是小偷兒,他們討厭和小偷做好朋友,她們怕別人背後說她們壞話。」我繼續問:「那以後你還會再隨意偷拿別人東西嗎?」女孩子說:「我不再拿了,我知道錯了。」女孩子之所以知道自己錯了,是因為前面我給她進行了基本認知的分辨教育和引導。

三、理財教育要重視,孩子孩子胡亂花錢,沒錢就偷別人東西。

1、家長要定期給孩子零花錢,指導孩子正確消費和購物。

為了避免孩子隨意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必須要合理滿足購物消費的需求,而這則需要定期給孩子零花錢,引導孩子有計劃去花錢。如有一位一年級兒童的媽媽做的就非常好,她每周給孩子5元零花錢,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一天只能最多花1元,讓孩子想想看,這錢如何計劃去花呢?孩子就認真想,最後告訴媽媽,我星期一、三、五、六、日花。聽女兒這麼說,媽媽連夸女兒計劃做的非常棒,並對女兒講,媽媽給你設立一個特別獎,如果你連續兩周按計劃去花這錢,我可以特別獎勵你一塊錢,女兒聽後特別高興。在媽媽的指導下,女兒在計劃花錢上做的一直很好。後來,隨著年級的增高,這位媽媽會逐漸增加給女兒每周零花錢的額度。

2、教孩子學會記理財帳,鼓勵孩子學會計劃花錢,誠信消費。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財商」這個詞,就是從小培養孩子對錢的管理與消費,以及怎樣合理掙錢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很多家長特別缺乏對孩子進行財商的培養意識,總認為孩子還小,大了就知道計劃花錢,如果這樣想就大錯而特錯了。對孩子進行財商培養,至少要從一年級開始,結合數學知識的學習著手,如教孩子記理財帳,讓孩子本著誠信消費的意識,買一次(件)東西都要記在自己的理財小帳本上。通過鼓勵孩子學會計劃花錢,慢慢就養成勤儉節約的意識。凡是從小得到財商培養的孩子,在情商方面會同步會有很大的提高,很少會成為敗家仔,甚至從長遠來看,結婚以後會成為持家理財的能手。

3、教育孩子學會珍惜與節儉,做一個有自尊心的人,不做盲目攀比的「壞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老人講一句話:人越呆越懶,越吃越饞,越花越大手大腳。這句話里包含的深意就是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學會珍惜與節儉,絕對不能慣著孩子隨意買東西。當一個孩子消費無度時,就會在手頭拮据時打起歪主意,像個別孩子偷拿人東西或錢這些現象,不僅是孩子認知和分辨力出了問題,更有自尊心也出了問題。他們不知道偷拿別人東西的後果是被他人憎惡和鄙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凡是花錢大手大腳的孩子,極易愛和別人攀比,慢慢就會在品質方面出現問題,成為人們口中所說的「壞孩子」。

四、教給孩子法律知識,讓孩子知道小偷是怎樣走上犯罪道路的。

1、不經別人允許,偷拿別人的東西非常不禮貌,好孩子絕不會這樣做。

不管你的孩子有沒有偷拿過別人的東西,家長都要平時教育孩子,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能動。即便別人送給我們,也要學會禮貌拒絕,因為你接受了別人的贈予,就要從禮尚往來方面去回贈同等價值的東西。一個隨意就要別人東西的孩子,慢慢會養成貪占小便宜的心理,當特別喜歡別人某樣東西,可是自己又沒錢買時,就會厚著臉皮朝別人索要。別人不給時,就會動歪主意,趁人不注意去據為已有。偷拿別人東西不僅是錯誤行為,更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好孩子絕對不會這樣做。

2、偷拿別人的東西次數多了,就會變成真正的小偷,是違法犯罪行為。

家長還可以延伸給孩子講講那些違法犯罪的小偷成長經歷,這些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人,最初就是為因為總想著貪占別人小便宜,想不當得利,慢慢就養成一種極壞的習慣。最初偷拿別人不值錢的小物件,別人可能不會再意。但是對於偷東西的孩子來說,卻會一次次得手後,變的膽子越來越大,從不值錢的東西,到值錢的東西,直到有一天,盜竊的數額足達到了被當選制裁時,就會被警察送進派出所,而後進了監獄。當一個人有過因盜竊進監獄的經歷後,那就成了他人生的污點,很難將這污點洗刷掉。因此,我們必須要從小學會自愛,絕不去拿別人的東西。

3、與孩子約定獎懲,如果以後再犯,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做好了該給什麼樣的獎勵。

通過前面一層層深入分析,我相信家長們都理清了思路,知道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索要、歸還、贈予、回贈、偷拿、犯罪等行為的深刻含義。但是到這裡並沒有完呢,除了給孩子立下必要的規矩外,還要約定好獎懲。沒有獎懲做為制約條件,你所有的說教都會讓孩子認為沒有後果責任。但是如果把獎勵與懲罰約定好,在孩子真有偷拿別人東西後,必須要讓孩子把懲罰約定說出來,讓孩子自己主動領受懲罰。這樣才會讓孩子心甘情願接受懲罰,而不會從心裡憤恨父母的懲罰。

結束語:從一件小事中,我們能看到家庭教育的魅力,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一個世界一樣。家庭教育就是從生活中一件件小事去規範孩子的言行,幫孩子構建正確的認知的分辨。通過正面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尊和自律行為能力。不管外界對孩子的誘惑有多大,因為你對孩子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增強孩子抵制誘惑的能力。如果你是真正理性的父母,就要學會用理性的愛去管教孩子,而不是一次次縱容孩子犯錯而不認錯,但我相信你屬於有責任感和理智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