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2020-09-25   鯨看

原標題: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自打上期非遺扎染(點擊藍字即可跳轉)的文章一出,立刻就收到了網友們的留言,大家表示:痛心於傳統文化和技藝的流失,也同時批判了現在的人沒有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敬畏之心

《扎染篇》網友留言

其實不止網友、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社交平台也在不斷呼籲受眾,要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仔細回想,它們所要求對非遺的傳承,到底是指歷史、技藝、文化還是藝術呢?對於非遺物質,我們又該傳承些什麼呢?

雕刻皮影:先刻再扎,然後上色;

01

傳承什麼?

在筆者心裡,不同的非遺物質,技藝雖不一樣,但都具備著共同的特點或者說是同一種態度即:對某樣事物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這種民俗精神也應是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應該追求且傳承的東西。

其實,在我們90後中,不少人都缺乏這種精神,他們有著一種盲目的心裡追求:喜歡給自己貼上「小資」的標籤。比如發布某潮牌飲品配著「logo」的內容至社交網絡平台,作為自己品味的象徵;又或者,以為各種洋節瘋狂買單的行為,視作時尚寵兒的心態……

相似的主題,隨處可見的朋友圈

如此追求充斥著一種浮躁的社會效應,而這種人云亦云的品牌崇拜,表面是消費的選擇,更深層次的心裡則是對個人奮鬥,理想抱負的放棄。隨波逐流的模仿、跟風說到底還是內心缺乏恆定價值觀支撐。

當然並非所有年輕人都深陷「浮躁」。人在少年,的確應該有一定的追求。

這種精力應放在對某項技能的提升、某種產品的創新、甚至某個階段的衝刺,儘可能追尋事物更好的方向及狀態,這便是非遺精神所在。

扎染的扎結上手容易,精品卻難做;

其實每一項非遺技藝,都擁有著這樣的民俗精神,你若靜下心放慢速度來剖析,很多非遺技藝並非很難。

比如扎染扎結,單看打結上至耄耋下至孩童幾乎都會;再比如之前提及潮汕的刺繡,對於普通人來說繡個花也沒多費事兒。

但這兩項非遺的難點並不在本身的基礎技能上,真正的難點在於扎染是如何讓結打的和預設圖案儘可能的接近;潮繡又是如何讓整部作品超越平面繡品,獨具立體與金屬的感官體驗。

這些才是需要思考、鑽研及多角度、精準化的練習。而這也是體現了非遺物質與普通物質的根本區別所在

所以說非遺物質是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延續,這種精神體現了日復一日的練習與深刻考量後創新、突破的結合,這便是所謂的民俗精神

02

為什麼要傳承民俗精神?

作為普通人,為啥要傳承民俗精神呢?

筆者認為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要更好的活下去

非遺物質之所以珍貴、稀有是因其浸透了手藝人們追求精益求精的民俗精神,在這種精神下,我們的直觀感受固然是敬佩和感嘆。但這精神背後的實質,說白了還是日復一日的「重複」著同一件事兒

而這樣的重複,有人會質疑,作為當下的普通的上班族們,也同樣是日復一日的去工作,重複的做著工作,與手藝人並無太大區別。這大概便是傳承了民族精神了吧?

其實非也,當下手藝人們的對非遺技藝的「重複製作」,並非一成不變的。在這樣一個充斥著現代化科技成果的社會中,想要非遺技藝保留一席位置,不思考創新、不融合發展,是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的

優勝略汰一直以來都是生物進化的規律,非遺技藝和我們職場也遵循著同樣的原理。

蠟畫,在蠟染原料上做了創新,

既體現了蠟的特性,又讓圖案更有立體感;

當我們以為重複的勞動便可尋求一份安穩時,殊不知其他人正在悄悄的努力,差距從來不是一下子就拉開的

當你還在安於現狀、在嘻嘻哈哈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時,你的朋友、同事們已實現了一個個小突破,且正在向著下一個階梯努力。

於是乎隨著新事物的出現,舊事物的淘汰雖是必然,但判斷事物的「新、舊」的根本標準卻要看這兩點:

一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觀規律

二則是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其本身的輸出價值的大小;

當其它人的副屬性都在增值時,你卻還在原地踏步,孰「新」孰「舊」便一目了然。

而作為普通人,只有不斷的打磨,精益求精的追求更優秀的自己,才可能避免被社會淘汰,被時代淡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傳承、領悟非遺手藝人留下的民俗精神所在。

03

如何傳承民俗精神?

乍一看,以一己之力去傳承民俗精神這種信念,有些難度、也有點無從下手。

就拿筆者前些天了解到的非遺麵塑舉例,麵塑的傳承,不僅需要精湛的製作技藝,同時也需要用對方法

過去很多麵塑師,秉承著賺口飯錢的初衷,拿著小工具,遊走在各個大街小巷,但如今已經漸漸的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經過時代的洗禮,真正留下來的則是那些能將麵塑作品打磨成藝術品的大師們。

所以想要留下來,首先需要的便是過硬的技藝

而在這些麵塑大師細緻的刻畫下,創造了無數個蘊含歷史底蘊的經典人物、及動物造型,這樣的「東方雕刻」也讓外國藝術家驚嘆不已。

但如何才能擴大「留下來」的東西,令更多的人傳承這門手藝呢?

筆者認為,應改變傳統的傳承模式,不完全局限於「祖傳」模式。

廣泛吸收年青一代的新思想,讓更多對麵塑感興趣的年輕人參與學習與創作,從而達到擴大影響,多元化應用的效果。

麵塑仕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應親身嘗試、體驗麵塑製作的全工程。

體驗過後,你會發現,將麵糰調到需要的配色、並揉至剛好的肌膚感並非想像中的容易;且捏臉時力度的分寸感、每個人物特點文化背景、衣服及配飾的材質需求等,都需要你一一操作且提前思考,看似每一步都很簡單,但真實上手起來卻相當「複雜」。

很多事兒唯有親自的體驗過、深刻了解過,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份追求完美的細緻與堅持及中國特有的非遺藝術帶來文化底蘊的魅力。

麵塑如此,其它的非遺物質也是如此。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步走,不能一個快,一個慢,而是要和諧發展,一起向前。只有真正領悟到非遺文化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才能讓非遺真正「活起來」。

在非遺傳承問題上,我們需要的是以歷史的眼光、辯證的眼光看待非遺,把非遺放在今天的環境中,面向生活、面向未來、面向時代。真正挖掘非遺中的「匠心」精神,將其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時代,讓人們的心裡充滿陽光、充滿溫暖、充滿快樂,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