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厚朴
來源:咪咕閱讀
「本人高中生,為什麼網上有很多人說普通一本和二本沒什麼區別,那我為什麼要努力考一本?」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在距離2020年高考不到10天的時候登上了熱榜。目前有4000多個回答,以及超過400萬的閱讀量。
如果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真的是個高中生,希望他能在高考前看到這篇文章,然後全力以赴。
因為:普通一本和二本有區別,而且區別很大。
說這種話的,都是些什麼人?
還記得那個段子嗎?
普通家庭馬化騰,不知妻美劉強東;悔創阿里傑克馬,北大還行撒貝寧。
就像這段順口溜一樣,的確有很多人說著「普通一本和二本沒區別」這種話。
他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讀過一本的,985或者211的人說的,但他們說這種話,大多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安慰,就像馬雲說自己對錢沒興趣一樣。
還有一類,他們的邏輯就有些弔詭了,因為他們的邏輯通常是這樣的:馬雲是二本畢業的,我是一本畢業的,馬雲比我有錢,所以,二本要比一本好。
是不是特別哇塞,特別有道理?但是你細細一想,就能琢磨出來裡面的不對。
首先,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多個影響因素,而並非只是「本科學歷」這一點。
很多人在比較兩個人的發展時,會無視其它條件的差異,只看兩個人的發展情況和本科學歷,這樣得出來的結論是完全不科學不可信的。但往往是這種忽略其它客觀條件,只看某一個標籤化條件的論斷方式,卻大行其道。
比如沒上大學的孩子,也可能做生意風生水起,住別墅開豪車,比大學畢業吃工資的人混的好,所以就會有人對你說——上學沒用,賺錢才是硬道理。
再比如,前一陣子疫情期間,有個別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因為新冠肺炎去世了,而不運動的人可能因為不出門沒什麼事,所以就會有人對你說——運動沒用,及時行樂最重要。
類似的話,我們聽到的簡直太多了。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他們特別喜歡拿個例出來說事兒,但個例之所以叫個例,不就是因為它們完全不具有普適性嗎?
就像前面那個一本畢業生和二本馬雲的例子,一些人拿它來論證一本不如二本,這顯然是個例,是不能代表廣大二本畢業生普遍狀態的。
但可怕的是,這種一葉障目的強盜邏輯並不少見,而且迷惑了很多人。
你說,生命在於運動;他說,我有個朋友跑半馬猝死了。
你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說,我有個朋友讀書讀傻了,衣服都不會洗。
你說,投資需謹慎;他說,我有個朋友炒股賺了幾十萬。
按照他們的邏輯,你會發現自己的的三觀完全顛覆了:上學不如上網,早睡不如熬夜,努力上進不如混吃等死。
再比如有些人經常拿「某個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和「初中剛畢業出去打工在大城市城買了房」當例子,來論證上學沒用等等。這種論證方式都非常的狹隘且不理性。可偏偏就是在這些言論的蠱惑之下,一些孩子們信了。
他們說:如果再有人勸我上學,我就跳樓自殺。
寧願每天窩在家裡打王者榮耀,他們也不願繼續讀書,最終紛紛走上了輟學外出打工的路。他們以為放棄的僅僅是讀書,但其實放棄的是整個人生。
記得網上曾有一張「跪著賺錢」的作息表:
凌晨一點:賣抄手的婆婆準備收攤了
凌晨一點半:外賣小哥還在給加班的白領送去夜宵
凌晨兩點:結束飯局應酬的中年人才剛到家
凌晨三點:貨車司機已經整裝待發
凌晨四點:賣早餐的夫妻倆吃力地穿過逼仄的弄堂
凌晨五點:喚醒城市的環衛工走上蕭瑟的街頭
...
生活不容易,甚至很苦。很多成年人和長輩們可能沒有太多選擇了,他們不得不辛苦一點,但年輕人還有機會啊,不要在還有選擇的時候放棄學習。
因為,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為什麼要努力爭取,讀更好的大學?
普通一本和二本,真的不一樣,道理其實很簡單。
路邊小飯館炒的土豆絲和米其林餐廳的土豆絲沒什麼區別,都是土豆絲,那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想努力去吃米其林?普通公司的工作和大公司的工作都是工作,那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擠破頭想去大公司?
普通國產車和進口跑車也沒什麼區別,遇上堵車都得歇菜,但白送你一輛的話,你選普通國產車還是進口跑車?住在五環外的套一和住在市中心的套三也沒什麼區別,都是房子,你更想住哪個?
有些東西表面上看起來都一樣,但在本質上還是有差別的。哪怕就是兩個差不多的蘋果,多數人都會選大的紅的那個,不是嗎?
就因為一個二本,很多人不知道吃了多少虧。
比如自己是二本,結果心儀的公司只招一本;自己是二本,結果心儀的學校考研不接收二本本科學生…
這種事兒我們聽的還少嗎?
在《演講家》的一期節目裡,魯豫問張雪峰:「你是真的相信考研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嗎?」
張雪峰還沒說話,一位企業家來了一句:「我們公司的員工,沒有一個是那些重點大學的。」
張雪峰只說了一句話就讓這位企業家啞口無言:「所以你不是世界500強。」
世界500強可能會告訴你學歷不重要,只要是人才,我們都尊重。但他們不會跟你說,他們從來不去普通大學招聘。
就像一位人事經理說的:在篩選簡歷時,我們會把985大學的放一邊,非985的放另一邊。
這些扎心的「潛規則」很殘酷也很現實,因為好的大學就是有光環的。他們自帶的品牌效應和品牌溢價,讓自己的學生一畢業就「高人一等」。
即便不是985、211,一個的普通一本也比二本要強。
最近網上爆出了很多頂替上大學的新聞,我們仔細想想:如果真的都一樣的話,那些冒名頂替的人圖些什麼呢?他們就靠自己的本事,讀應該讀的大學不就得了嗎?為什麼還要冒名頂替,去讀本該屬於別人的「好大學」呢?
有一個數據更為露骨和直白:多讀一年的工資就比少讀一年書的工資多出8%。
2017年時,高中畢業起薪1900元,專科2800,本科4300,碩士5900,博士7900。不管你承不承認,學歷就是一個敲門磚,敲的是就是書中的那座黃金屋。
有些東西,擁有了才有資格說「這不重要」
馬雲說錢不重要,但他家族資產2750億;馬化騰說大家都是普通家庭,但他的房子5700萬美元;王健林說自己一無所有,但他曾經是福布斯中國榜首富,隨便一個小目標就是一個億…
所以你看,很多東西,只有我們擁有了之後,才有資格去評論他重不重要好不好。
學歷也是如此。
那些說一本和二本沒什麼區別的,往往都是一本甚至是985、211的學生。他們之所以這麼說,一方面是謙虛,不想讓你難堪;另一方面我們「腹黑」的想一下,他們或許是想更少的人進入自己的圈子,從而減少那個圈子的競爭。
他們瘋狂的勸退你,告訴你「不要努力了,隨便上個普普通通的大學就挺好的」,然後保持他們的稀缺性,在競爭時永遠比你更勝一籌。
這並不是陰謀論,各個時期的精英階層,都會儘可能的縮小社會的上升渠道,以保持他們及他們的後代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馬太效應也由此產生。
父母高學歷,孩子一般也差不了;父母鼓吹讀書無用賺錢才是王道,孩子往往完成義務教育就不再讀書了。
努力永遠都是有用的,它可以幫助一個人站到更高的山峰,看見更廣闊的海洋。最可怕的是,在你還在山腳下糾結「普通一本和二本有沒有區別的時候」,那些已經站在半山腰的人,依舊在努力地攀爬著。
一本學校的圖書館考研自習室里,他們奮戰到深夜,為的就是考取更好學校的研究生;進入單位後,他們讀書進修,考各種資格證,然後在機會來臨時緊緊抓住。
然後他們會跟你說:其實,普通一本和二本沒什麼區別的。
所以,不要糾結到底有沒有區別哪個更好了,等你拿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你也可以對別人說,學歷嘛,一本二本沒啥區別;等你資產比肩馬雲馬化騰的時候,你也可以說,錢嘛,不重要,開心最重要。
但如果你沒有,那就先閉嘴少糾結,先努力去擁有吧。
寫在最後的話
再過幾天就要高考了,送幾句話給即將高考的同學們吧。
雖然我前面一直在說大學跟大學不一樣,但考大學只是一個人生的很小的階段,人生很長,來日方長,不要太在意一時得失。
只要你之前一直在努力,沒有辜負時光,對得起之前的每個挑燈夜讀,那麼,輕裝上陣正常發揮就好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至於上一本還是二本,那都還是後話,暫時不要想太多。
哪怕你真的沒發揮好沒考上理想的大學(一定不會發生的!你一定會考上理想的大學的!),我也相信:
如果你心裡一直努力做到最好,時時刻刻都在增加自己的選擇權和籌碼,你一定會迎頭趕上去。
「一本和二本沒什麼區別,那我為什麼要努力考一本?」
類似的問題太多了:讀書和不讀書真的沒什麼區別,早點出去工作還能掙點錢;讀大學和不讀大學沒什麼區別,出來都是三五千月薪或找不到工作;讀專科和讀本科真的沒啥區別,大學生出來不都是廉價白菜嘛;人的一生其實努不努力沒區別,努力了還不是一無所有空手而歸...
這些問題,每個人給你的回答都不一樣,你可以看也可以聽,但我更建議你在心裡問自己三個問題:
哪怕沒區別,我還要努力高考嗎?我還要努力讀書嗎?我還要努力生活嗎?
希望你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祝你高考順利,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