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雕像)
趙武靈王,對很多不太了解歷史的人來說或許真的比較陌生,可他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還被後世文人稱為是趙國的「彼得大帝」。
在趙武靈王的英明帶領下,趙國國力日臻強大,軍隊迅速發展,並且快速地躋身於強國之列。就連當時已經非常強大的秦國都懼他三分。可以說趙雍的一生,也給戰國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增添了一抹鮮艷濃厚的色彩。
趙武靈王的繼位可以說真的是臨危受命,當時其他的諸侯國看到趙國君主去世時,紛紛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大家都表現的蠢蠢欲動,想要大口饕餮趙國的土地。而彼時的趙武靈王才十五歲。五個諸侯國決定以葬禮為由試探這位新任君主,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趙武靈王有著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心智和勇敢。他料到這幾個諸侯國的來意,隨後,趙武靈王以強硬的態度對待來勢洶洶的幾個諸侯國,他知道自己如果退後一步國家可能就徹底不保,因此他站了出來,擔了一國之主應有的責任。
(趙武靈王雕像)
而且,趙雍十分睿智,他下令全國戒嚴,使得五個諸侯國根本沒有任何漏洞可鑽,趙雍之舉,著實可以算是有勇有謀。不僅如此,他還派人出使了這五個諸侯國周圍的部落,使五國在出兵之時,擔心自己國家的會被這些部落所侵擾。此類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五國後怕,遂紛紛退兵,這次,算是趙雍第一次在政治舞台上顯露自己的才華,且脫穎而出一舉驚人。
趙雍在位時,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他調整了新的戰略措施。他與其父反其道而行之,將軍事力量大部分調到了國境的北方。趙武靈王眼光獨到,會抓時機,鄰國燕國發生嚴重的內亂,他果斷與人結盟,將在韓國做人質的燕國公子迎回燕國,使得新任的燕國國君對他非常感激,此舉拉近了兩國之間的關係。
他還與他國結盟,將公子職推上了國君之位,後來的公子職也與他非常親近。趙武靈王似乎對推別國國君上位一事情有獨鍾,秦國內亂之時,他不僅搶占了許多地盤,而且仗著勢力強大,還想推公子稷上位,雖然後來受到宣太后在秦國勢力的制約,但趙雍的影響力依舊是日益變強。
(趙武靈王畫像)
趙武靈王不光在軍事上大處著力,他還施行了許多經濟改革措施,使得趙國的影響力日益強大。如果沒有後來的主動讓位,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能會更強大。他有一位寵妃吳娃,在臨死之際請求他將自己的孩子立為太子,趙武靈王應允後廢長立幼,還在自己風頭正盛時退位於幼子,而正是這舉跟孫權一樣不理智的行為,讓原本非常強盛的趙國逐漸開始凋零,觀及此況,難免讓人有些唏噓。
說到趙武靈王,就不得不提他統兵作戰,此人的軍事職業生涯可謂十分出彩。
趙雍在作戰過程中,整個軍事方向都是往北推進,在此過程中,趙武靈王仔細地發現,胡人之所以這麼猛打仗這麼厲害,與他們的穿著服飾大有關係。因為當時中原漢人以「中國」自居,認為旁邊的諸侯國和部落都是些非文明人士、皆是一群沒有文化的野蠻人。
但趙武靈王卻與眾不同、他的想法與身邊的大臣大為不同。他思想超前、一覽眾山小,他細微的觀察到胡人穿窄袖短襖,生活勞作的時候都格外方便,因為中原漢人都是長衫,尤其是上馬開鬢特別不便,趙武靈王發現胡人的這種裝束更便於打仗,他們騎馬射箭非常方便,與中原漢人的作戰方式相比較,他們的這套穿著著實是非常的靈巧。
(胡服騎射畫像)
就這樣,趙武靈王開展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胡服騎射」計劃。據傳,這道計劃最開始的時候,趙武靈王的親叔父趙成大為惱火,並強烈反對。這位趙成就是趙肅侯趙語的親弟弟,趙語身為一國之君,他戎馬一生常年在外征戰,朝中政務基本上都丟給自己的親弟弟趙成處理,趙成也是不負大哥的囑託,他用心治國,功勳卓著,兄弟二人齊心協力,把趙國治理的非常不錯。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趙語駕崩,彼時趙雍尚且年幼,趙語臨終前拉著趙成的手殷殷重託,說:「弟,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不是嗎?你一定要好好輔佐趙雍,用心治國,不能懈怠。」 隨後趙語駕鶴西去。因此在趙雍的心裡,叔公趙成的分量很重,他父親在世之時,趙成就已經是國相,被稱為安平君,而此時叔公的話,他不得不聽,但為了自己能夠順利的推行「胡服騎射」的計劃,趙雍親自登府,決定耐心勸導叔公。
(趙武靈王畫像)
趙成起初嚴重不同意侄子的這種做法,而且表現的非常生氣,趙成拘泥於舊制,不肯附和。趙武靈王沒辦法,於是他親自登門去找叔公,並耐心相勸,而且趙雍旁徵博引,擢用了先祖趙簡子、趙襄子改革的例子,充分勸說叔公趙成,說他這道「胡服騎射」的目的在於強大趙國。
趙成看到侄子在他面前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發覺這小子是個人才,他表達的內容思維縝密,方向清晰,而且戰略眼光很是獨到。這小子的一番表現令叔公刮目相看,趙雍的帝王之相、雄才偉略在這番交談中展現得一覽無餘。
趙成聽完趙雍這番「江口決堤」的陳述,就走上上前去,拍了拍趙武靈王的手臂,說:「小子,就按你說的辦,你說得很有道理啊,叔叔先給你點個小贊!」 並且趙成以身作則,他率先穿上了胡服,並且每天都會練習騎射,由於叔父的助力,大大降低了趙武靈王推動胡服騎射改革的摩擦力,從此以後,趙國日漸強大!
事情就是這樣的有時效性。在趙雍開展「胡服騎射」的次年,趙國就向旁邊的中山國發動了猛烈進攻,果不其然,這套衣服裝備,與之前大為不同,簡直是太方便了,士兵們個個得心應手,騎馬射箭非常方便,一路攻打到了中山國的都城靈瘦,趙雍趁著士氣,一路猛歌,並控制了太行山的通道井陘,井陘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的兵家必爭之地。趙雍此役充分證明了他改革的正確性,此時,在大家眼裡,對趙武靈王的軍事才能以及戰略眼光更是刮目相看。
(趙國)
就這樣,趙國陸陸續續相繼滅掉了中山國,打敗了林胡、匈奴兩族,徹底占領了今天內蒙古南部的黃河兩岸地區,並建立了雲中、九原兩個郡,又馬不停蹄的在陰山築長城以防禦胡人再次進攻。趙雍的眼光確實是十分的了得啊!
然而,趙雍不滿於現狀,他還一路猛進,蕩平了狄人。說起狄人,他們從春秋初起,就滅了邢、衛、溫三國,並直接堂而皇之的討伐周朝,時常攻打齊、魯兩國,狄人的騷擾,使中國在300多年的時間裡根本不得安寧。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蕩平了,就如同《史記》里記載的那樣:「犁其庭而掃其穴也!」。
梁啟超更是對趙武靈王評價甚高,說他是繼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梁啟超還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其文如是:「自商、周以來四千餘年,北方賤種世世為中國患,而我與彼遇,劣敗者九而優勝者不及一。稍足為歷史之光者,一曰趙武靈,二曰秦始,三曰漢武,四曰宋武(劉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趙武靈王趙雍的雕像)
梁啟超對趙武靈王評價如此之高,自然是與趙雍銳意改革、奮發圖強、蕩平外寇大有關係。再加上樑啟超生活的那個年代,正是晚清時代,也是偉大的祖國慘遭眾列強踐踏的時期,此時的梁啟超空有愛國之心、卻無處施展,他甚是憤懣,因此他追古思賢,盼望著當時也能夠有一位能和他們四位一樣的志士出現,能扭轉乾坤蕩平這群外賊。
因此,與其說梁啟超是在歌頌趙武靈王,倒不如說他是在直抒胸臆,抒發著一種強烈的愛國之情。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
(註: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及時與本文作者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