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海名醫工作室 | 持續心慌心悸、極高危型高血壓,療效如此顯著的原因居然是……

2020-06-15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原標題:王清海名醫工作室 | 持續心慌心悸、極高危型高血壓,療效如此顯著的原因居然是……

診室故事

接診專家:王清海

患者信息:王女士,65歲,有高血壓病史,連續心慌心悸一個多月,最近發作頻繁,休息也不能緩解。經門診診斷為高血壓3級,極高危型,高血壓心臟病,心律失常,心房纖顫。配合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良好。至今未再復發。

問題:房顫會引起中風嗎?

王女士今年65歲,去年六月來診。主訴就診前1個月起,總覺得時不時會發生心慌心跳,開始沒有在意,以為是勞累過度了,心想休息就會好轉,沒有到醫院就診。最近1 周發作頻繁,而且每次發生心慌心跳的持續時間明顯延長,有時可達到2-3天,休息也不能緩解。家人提醒她還是到醫院看看,是不是患了心臟病?

在門診脈診,我發現患者的脈搏明顯不齊,聽診心律絕對不齊。根據我的臨床經驗,診斷為心房纖顫,並經心電圖證實。並做了彩色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心房增大,室間隔增厚,心臟射血分數偏低。我告訴她心慌心跳是心臟的跳動節律出了問題,屬於心律失常。

該患者平素有高血壓病史,當天就診時血壓160/95mmHg,心率平均90次/分。自覺疲倦乏力,飲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白無華,苔薄白,脈沉細促。診斷:高血壓3級,極高危型,高血壓心臟病,心律失常,心房纖顫。 中醫診斷為心悸病,辨證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給予歸脾湯加減,並聯合胺碘酮等治療房顫的西藥和降血壓藥,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周後複診,患者自述服藥1 天后,心悸心慌症狀已經明顯緩解,第三天起,症狀消失。複查心電圖,轉為竇性心律。血壓也降至正常範圍。仍按照此法治療1 個月,症狀未再發,停用胺碘酮,用中藥堅持治療鞏固療效。

去年10月份患者再次發生房顫,但持續時間較短,僅幾個小時就轉復竇性心律。 患者由於前期治療效果顯著,所以,治療的依從性很高,積極配合醫生,而且主動提出堅持用中藥治療。我就根據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症狀及舌像脈像進行隨證加減,定期複診。至今未再復發。

王女士很擔心,聽說房顫一定會引起中風,是真的嗎?

認識房顫

心房顫動是中老年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不僅產生胸悶心慌等各種症狀,而且20%-30%會發生腦梗死等嚴重血栓栓塞併發症,嚴重威脅了患者健康。因此,了解房顫的危害及治療對於房顫患者來說十分重要。

一、什麼是房顫?

房顫是心房纖顫的簡稱,是一種十分常見心律失常。據統計,在60歲以上老人中,發病率約占1%,並且隨年齡而增加。

房顫的發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陣發性,一種是持續性。陣發性房顫也可以頻繁發作,最後轉變成持續性房顫。

陣發性房顫可見於各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心肺缺氧、糖尿病酸中毒等;也可見於正常人,在情緒激動、手術創傷、劇烈運動,酗酒等誘因下發生。

房顫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僅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也有持續幾天的。這種房顫如果積極治療原發病,並且去除誘因,房顫容易轉為竇性心律。

持續性房顫的發作多見於比較嚴重的心肺疾病,例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力竭、肺心病等,多由於心肌持續供血不足,導致缺血缺氧,引起心房肌的自律性增高而出現房顫病。

二、房顫的危害主要表現哪些方面?

1.心悸。患者自覺心慌心跳,悸動不安,可呈陣發性,也可呈持續性,受情緒、勞累等影響較大,嚴重者可影響正常生活;

2.誘發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當心室律過快,超過每分鐘150次以上時,極易誘發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3.並發中風。房顫患者由於心臟收縮和舒張的不規律及血液流動的不正常,容易形成血栓,若血栓隨血液流動,極易發生腦栓塞,引起中風病發生。

三、房顫的治療目標是什麼?

1.轉復竇性心律。若是近期新發的房顫,首先的治療目標就是爭取轉變成竇性心律。竇性心律最理想的生理狀態狀態,是人體正常的心律。正常心律是指心臟規律而有力的跳動,一般每分鐘約60-100次。

2.控制心室率。對於持續性房顫,其轉為竇性心律的難度較大,關鍵是要控制好患者的心室律率。房顫患者的主要病變部位在於心房肌,而心臟泵血的主要部位在左心室,所以,房顫患者如果能夠控制好心室率,其對生命的威脅應會明顯降低。一般將心室率控制在每分鐘60-80次/分左右,就可以了。

3.預防併發症。首先是預防中風。臨床上由於房顫引發的中風非常常見,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很大, 所以,房顫的治療,尤其是持續性房顫的治療,一定要預防中風病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心衰和心絞痛。

四、房顫的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發作時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部分患者可有效轉成竇性心律,如胺碘酮等;

2、藥物治療不效的持續性患者,也可採用 電復律或者射頻消融治療

3、 積極治療原發病,例如糾正心肌缺血、控制血壓、糾正心衰等等。

五、房顫的中醫治療:

從房顫患者的臨床發病症狀及舌脈表現來看,房顫病屬於中醫的心悸、怔忡的範疇,大多是由於年高體弱、或大病久病、正氣損傷,導致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或者血脈瘀塞,痰濁阻滯所致, 我們多次應用健脾養血、化痰安神、活血化瘀等方法進行治療,可以起到轉復竇性心律及轉復後維持竇性心律的良好效果。

結語:

房顫是否一定會引起中風,關鍵是取決於房顫的治療是否及時,治療措施是否恰當,有沒有採取預防中風的措施等等。只要發生了房顫後做到及時治療、力爭轉復竇性心律、控制好心室率、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化痰通脈,還是可以有效的預防中風發生的。

專家介紹

王清海

廣東省名中醫

博士生導師

羊城好醫生

王清海,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第四、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第一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高血壓專家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衛生經濟學會中西醫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

師從廣州中醫藥大學鄧鐵濤國醫大師和陝西中醫藥大學張學文國醫大師。中醫基礎理論造詣深厚,從事心血管病中醫臨床研究30餘年,理論造詣深厚,臨床經驗豐富,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慌心跳、氣短、胸悶、胸痛、眩暈、頭痛、咳嗽、水腫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善於運用桂枝、黃芪等通陽益氣、行氣活血、化痰通絡的方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在治療中醫內科雜病方面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著有科普專著《知名中醫談心腦血管著重保健》和主編專業著作《高血壓中西醫結合研究與臨床》(均為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表論文40餘篇,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項,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高血壓中醫臨床研究進展學習班」四期。研製治療高血壓藥物2種,治療心臟病藥物2種。獲得發明專利1項。

文章來源:王清海名醫工作室

作者:王清海

資源整理不易

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