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的五年里,我轉了三次學

2020-08-09     上海升學觀察

原標題:在加拿大的五年里,我轉了三次學

三明治

Alaina是短故事6月班的學員,也是一名在加拿大念書的初中學生。她在這裡寫下了在加拿大三次轉學的經歷,每一次轉學都要重新去適應新的環境和群體文化。孤獨、無法融入,在微波爐旁獨自吃飯,她會這樣形容轉學的經歷。故事的最後,作者似乎接受了自己作為一個「邊緣人」的角色。「無論如何,我也不會再糾結了。既然我不會被接受,那就讓我在邊緣繼續遊蕩吧。」

那就在邊緣繼續遊蕩吧!

文|Alaina

編輯|胖粒

我緊緊地盯著手中的飯盒,眼神射向了盒中的殘羹。

面前的走廊很熱鬧,唯我獨坐微波爐旁。

我轉來這所學校已經兩個星期了,午飯時間仍只有影子陪伴。

紅木椅上就我一人,身邊的寧靜與周圍的歡聲笑語形成對比。我只好拿起了手機,裝模做樣地在螢幕上划著。並沒有什麼好看的,微信朋友圈早已刷完。每當認識的同學經過,我就把頭縮得更低,唯恐她們看到我。

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轉學了。

剛知道要來加拿大時,我一百個不情願。我上小學二年級,在中國很開心。我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班上的同學和我關係都很好,我和外公外婆在無錫也住慣了。那時媽媽已經去了加拿大,爸爸在外地工作。老一輩很寵我,我雖然沒變得嬌縱,但也過得格外舒服,不想脫離當時的環境。

加拿大?什麼地方?在哪?啊,要坐十小時飛機?什麼?!還要學英文?

這麼多問號,我怎麼可能會想去加拿大?無錫才是我心中唯一的家鄉。那時我並不清楚為什麼要出國。媽媽後來才告訴我,她不喜歡這裡小學老師的教學方法。「太禁錮了。」我那時並不明白這個詞的意思,直到現在才慢慢明白了:這裡的教育與國內的教育很不一樣。

媽媽在加拿大已經生活了兩年。在三年級前的暑假,我決定和爸爸一起去投奔她。

十多個小時飛機坐下來,也顧不得觀察新環境,一心只想找張床躺下再也不起來了。畢竟是第一次長途「旅行」,頭幾天我時差反應很厲害,邊走路邊做夢。

溫哥華很清靜。路上車少人也少。和無錫比像個小鄉村,沒什麼高樓大廈,但有很多樹木花草,空氣十分新鮮。

安頓下來後,我又期待又緊張地進入了當地小學,開始了三年級的生活。這是一所公校,離我家很近。每個班級也就二十來人,有各個種族的,但大部分還是亞裔。溫哥華的公校其實都差不多,並沒有好壞之分。

第一天老師說的話我完全聽不懂。雖然有了心理準備,但還是很鬱悶。我望著周圍那些中國面孔,覺得很熟悉,但他們說的話卻很陌生。我很快就學會了「模仿」:看別的同學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他們拿書,我也拿書。他們笑,我也笑。老師知道我英文不行,所以大部分時間都讓我在一旁邊聽錄音帶,邊看英文小故事。

午飯自帶,我有一個三層高的大飯盒。裡面有肉有菜有飯,有時候還有湯。當我打開飯盒時,我感受到了周圍同學的目光。我看了看我豐盛的午餐,再看了看旁邊男孩手中可憐巴巴的三明治,覺得文化差異真的好大。

雖然有語言障礙,但同學們都挺友好。我和一位廣東女孩成為了好朋友。我們都是英文零基礎,又會說中文,自然湊到了一塊。

那段日子的生活很簡單:早上八點半開始上課 (我簡直開心死了,天天睡懶覺),三點回家,背單詞 (被媽媽逼的,但的確很有效果)。日復一日的磨練,使我的英文有了很大的提高。簡單的交流已經沒問題了。在中國我每天早上六點半就得起床,一年級的作業量就遠遠大於加拿大三年級的了。那時候覺得加拿大真像個天堂。

公立小學所有課都歸班主任教,包括體育。中國則是一門課一位老師。加拿大老師對學生很客氣,不管你多調皮,成績單上只有讚美之詞。在中國一二年級時,老師對我很好,但主要是因為我學習成績不錯。我經常看到她破口大罵成績差的同學,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加拿大,老師了解我們每一個人,因為班上人少。中國不一樣:人太多,老師很難對學生們產生印象,有些老師連學生名字都記不住,這是一位中國交換生告訴我的。

第二年四月,放學前多了一個 「Kilometer Run(公里跑)」。繞著學校,每跑一圈就從老師手裡拿一根小棒子,跑完後把小棒子交給老師計算總數。一個月後,班上棒子最多的三名男生和女生有獎勵。第一周我非常不適應,回到家直躺不起 (我在國內小學體育課一周兩次,幾乎沒有跑步訓練)。不過慢慢我就適應了,跑的圈數越來越多。最終我勇奪第四名,作為新人,也算是值得竊喜的成績了。

三年級就這麼結束了。我本以為會在這個學校待下去,但是,沒想到——在四年級快結束時,我搬家了!

爸爸媽媽覺得我們住的公寓太小,想要買個獨立屋。我們住的列治文房價炒得太高,房子又舊又破。於是我們就搬到了Ladner,人口很少,房子又大,十分划算。Ladner是白人區,有很好的語言環境。

門口的小學也是公立的,因為在白人區,亞裔很少,也不會中文。加拿大的小學主要是培養興趣,真正學到的東西少之又少。雖然我的英文進步了,但感覺和新同學們沒有什麼共同語言。因為這次轉學很短暫,我沒有交到朋友。

這裡我有兩個班主任,她們會在每周交替授課。班主任仍然負責所有的課。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本來內容就很少,竟然還要兩人分工!

加拿大的數學實在是太簡單了。到四年級我班上還有人連27除以9都不會算,讓我印象深刻。老師經常帶我們玩數學遊戲:帶有數學題的卡片,讓我們雙雙對決。我幾乎永遠都是第一,輕輕鬆鬆成了新的數學大王。

課間時沒人和我玩,我就搶著鞦韆不放。盪啊盪,看著對面自己的新家。有時一位低年級小女孩會教我 monkey bar:雙手抓槓,一隻手脫開,抓住下一根,然後一根根往前盪。前幾次我手超酸,還很滑。後來有了老繭,越來越嫻熟了。這是加拿大小孩的一個基本技能,大家都會。

四年級很快結束了。在列治文的老朋友漸漸疏遠了,真的好孤獨啊。本以為會繼續待下去的,畢竟已經轉了兩次學了,結果,五年級我又轉了!

啊!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在五年級快要來臨的時候,我去附近一所私校面試。私校學費貴,排名好,學生水平也比較高。當然,學費也要十萬人民幣一年。但父母覺得待在公校實在浪費時間,天天玩,學不到東西。我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考試了。結果我竟然考上了!在開學前幾天,我急急匆匆地去新生報到,參觀學校,還買了校服。

私校的環境十分不同。第一,學校有四層,還有電梯,和以前的單層公校建築不一樣。第二是校服。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所有人都身著整齊乾淨的領帶,白襯衫,蘇格蘭裙或是灰褲子,加上深色襪子和黑皮鞋。第三,六年級以上的人都必須自帶電腦,上課和作業全部在電腦上進行。

第一天的領帶是爸爸幫我系的。哪個小學生會系領帶?而到了學校我才發現裙子穿反了,匆忙換了一下。兩層的樓梯爬得氣喘吁吁,書包也不輕。

到了教室門口,放眼望去全是陌生的面孔。我心懷埋怨走進教室,坐在前排。我瞄了瞄周圍的人,發現班上只有兩三個白人,其餘的是華裔和印度裔各占一半。這和以前的全白人或亞裔班不同。大家似乎都很熟,最多就和我打了聲招呼。我心裡暗暗叫苦,想不會又找不到朋友了吧。接下來的幾年可怎麼過啊!

就在此時,如電影劇情一般,一位中國女孩走了進來。我抬頭的視線正好對上了她的眼睛。我勇敢地揮了揮手,她也遲疑地笑了笑,然後很自然地坐在了我旁邊。那一刻的心情實在是難以描述。我又激動,又開心,又緊張;生怕我會說錯什麼,把這個從天而降的天使嚇走。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們成為了好朋友,一直到現在。

我姑且叫她M吧。她是從北京的國際學校轉來的,英文比我好。她性格很直爽,不會刻意討好別人。她不想和誰玩,或者看不慣誰,就會直截了當地說,有次還把同學弄哭了。一開始覺得她尖銳的說法方式很不舒服,但後來也慢慢習慣了。我和她有了自己的圈子,並且成為了小小的領袖。午休時都是我們帶領大家玩遊戲。

加拿大學校沒有同桌的概念。老師會安排座位,分成五六人的小組。每幾周還會輪換,增加交流和友誼,逼我們和不熟的同學一起做項目。這讓我既煩惱又興奮。回想起來,國內上學時的確很難和不坐在我附近的同學聊天,課間休息也很短,想要擴大朋友圈十分困難。

我班主任是前橄欖球隊員,又高又壯,也很幽默。他教數學,英文和Inquiry。Inquiry課主要培養思考能力,需要看文章,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是否存在偏見。比如分析講巧克力的文章時,老師會問我們:作者立場公正嗎?還是作者本來就喜歡或者不喜歡巧克力?

與公校不同,我們有了單獨的體育和法語老師。這兩門課都很難。體育課不僅要學各種運動,還要學習人體系統。法語則更難了。其他同學從三年級就開始學了。我是零基礎,花了一年才趕上他們的進度。

漸漸的,我熟悉了新的節奏。早上七點半趕校車,下午三點半到家,午飯仍然自帶。私校教的東西明顯要難,大家的家庭背景都是小康以上,也有很多富豪家庭。整個年級一共就四十多人,所以大家都認識,關係也比較融洽。

我後來還交了些其他朋友,發展了自己的圈子。朋友們的性格各不相同。Y上課時比較內向,但玩的時候就像是換了個人一樣,又活潑又有主見。她父母來自雲南和內蒙古。Y和M在同一個游泳俱樂部,每天都去游泳俱樂部訓練,很辛苦。

A也是表面內向內在有趣。她出生在加拿大,爸媽是香港移民。她每天有兩個多小時舞蹈訓練,睡覺很晚。A和Y都喜歡看書,和我志同道合。我們都很喜歡看魔法,科幻,還有歷史類小說。有時還會嘗試自己寫寫,互相分享。

六年級的變化最大。A和Y被分在了另一個班,我們天天用電腦上課寫作業。我們不再待在一個教室里,每門課都有不同的教室和老師。六年級的教室主要在三樓,上體育課就很麻煩;換運動校服,奔下樓梯,五分鐘明顯不夠用。

隨著一年一年的換班,我認識了更多人,也和一些老朋友漸行漸遠。到八年級,我的朋友圈中既有中國人,還有混血兒,白人,以及印度人。我接觸到了不同的文化。我發現大部分印度人都信教。我還曾經問過幾位(純屬好奇):如果你家裡人不信教,你覺得你還會信嗎?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會,很有趣。白人太少,無法深入了解。

到八年級時,A,Y,和M仍然是我的好朋友。我還認識了S,一個半塞爾維亞半台灣血統的女孩。她是厲害的跳級生。鋼琴,單簧管,跑步,都拿過前三名。她看書又快又多,記憶力也極好。她是唯一一個很多地方超越我的人,是我追趕的目標。

我還認識了幾個搞笑的印度朋友:H,R和J。R喜歡在課堂上大聲說話,被老師批評時,會露出無辜的樣子。但過不了多久,她又嘴癢了,唧唧呱呱個不停。J很喜歡模仿我們的老師,那表情,那眼神,簡直神似,經常讓我們笑到肚子痛。H信的是伊斯蘭教,長得很矮,估計是因為經常要齋戒,營養不良。

我們年級里白人實在太少,經常和我一起玩的一個白人女孩叫L。那時我對族裔概念已經很淡了,覺得大家都是加拿大人,沒有差別。

原本準備在這所學校待到高中畢業,但生活不會讓你過得太順。八年級學校教學水平急劇下降,好老師都跑了,剩下全是剛大學畢業的菜鳥,根本不會教。全年級都在抱怨。媽媽原本是因為IB課程才讓我留在私校。後來發現學校因為太新了,所以沒有最有價值的IB Diploma課程。於是家裡決定讓我九年級轉回列治文的公校。那裡有IB diploma,還免學費 (一種大學預課課程,在高中最後兩年完成。要選六門課,文理科均有)。

我傷心地離開了待了四年的私校,回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列治文公校。

我並不知道等待著我的是什麼。

暑假為了考鋼琴十級,8月中才回國探親。去新學校報到也就晚了幾天。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

列治文是華人區,學校里華裔占百分之八十。這讓我感到欣慰。一般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容易成為朋友,至少我是這麼天真地認為的。我很怕孤獨,渴望朋友。豐富的轉學經歷使我更加重視友誼。我無法想像沒有朋友的生活。

新學校我只去過一次,也不算參觀,主要是和老師選課。公校高中一共8門課,除了五門主課加一門外語,還可以選擇兩門興趣課,這是公校人多帶來的好處。我爸媽要求我選了一門Business商科,我自己則選了門美術。

因為晚到,教室找了很久,差點遲到。學校太大了,像個迷宮。

第一節課是科學。進去時大家都有座位了。我尷尬地站在教室前面,直到老師安排我坐下。

老師說的話我沒怎麼聽清,大概是太緊張了。周圍的人都顯得十分高大,冷漠,沒有人主動和我說話。公校第一堂課就這麼草草了事。

我的心又緊又冷,因為下一節課是business商科,一門陌生的課,又是九十年級混班。

走進去,我心又涼了半截。這堂課座位是自己選的,但大家明顯都和朋友坐在一塊,桌子都滿了。我迅速地掃了一遍教室,硬著頭皮走向了一群女生。她們沒怎麼搭理我,一邊盯著手機一邊閒聊。

後來要做集體項目,我又落單了。沒有人邀請我。我第二次硬著頭皮走向了兩位同學,問能否和她們合作。她們勉強答應了,但氣氛仍然逃不出尷尬。這個項目是要設計和學校有關的衣服,還要向全班同學推銷產品。

「嗯。對,這個主意不錯。」 Q說道。

「那就這麼定了!」A點了點頭。

我鼓起了勇氣。「要不,我們試試設計一個圍巾吧!」

她們面面相覷。A斟酌了一下。「你不知道嗎?學校已經有圍巾了。」

「哦。那襪子怎麼樣?「

「呃,這也太怪了吧。哪有人會買襪子?「

我心中暗暗嘀咕。明明就是你們都想好了,我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我一向是個很好強的人。不管什麼項目都會出很大的力氣。我和同學的分工幾乎永遠都是我偏多。但她們似乎不是很想知道我的建議,也不讓我幹什麼。這讓我很難受。

後來,我給她們發了消息,說我也想出一份力。我還解釋說我是新學生,誰也不認識,也算打了一張苦情牌。Q很快回覆說她很理解,也願意和我分工。因為這件事,我一直對她心存感激。

上完了頭兩節課,我心情異常的差。往次轉校,總能第一天就找到朋友。但在高中卻很困難。第一,大家都有從小學升上來的朋友。第二,高中第一年八年級才是交朋友的最好時期,因為大家都是新來的。而我卻是九年級轉來的。第三,我很不適應公校每節課同學都不一樣的安排。這讓我很難深刻了解周圍同學。

數學課變成了我最喜歡的課。有固定的座位,不用思考,聽課和做題就行了。公校數學太簡單了,我根本不用花力氣。讓我吃驚的是,我同桌連乘法口訣都背不熟!

午飯最恐怖。我不知道在哪吃,和誰吃,如何看上去不孤獨或寂寞。

最終,我淪落到了微波爐旁的椅子上。自己吃了兩個禮拜的飯。

公校第一天過得很失敗。

第二天是另外四門課,社會學,英文,體育,和美術。社會學和英文都不錯,有固定座位。體育有位叫Jessica的女生主動和我說話,讓我很開心。她說體育班上沒有熟人,同是天涯淪落人。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枯燥的體育課過得快了點。美術是八到十二年級的混班。大家各歸各,埋頭創作,倒也不錯。

在接下來的兩周,甚至一個月,我仍然是一個孤獨的存在。

後來,慢慢地,我和班上的同學熟起來了。Q有三節課和我上,我們關係不錯。Q是菲律賓裔,長得也還不錯。她很時尚,穿得衣服很有風度,每天衣服都不一樣。我唯一不喜歡的就是她化妝。不知為何,我一直對化妝這件事很反感。

另外還有H,她有四節課和我一起。我很喜歡她的性格,直爽。她父母是香港人,出生在加拿大。和我一樣,她也很喜歡畫畫。

另外就是K。她是中國人,會普通話,長得很高。之前我在圖書館見過她,慢慢就熟了。

公校的人際關係很複雜,我到現在都沒搞清楚。

我一直都很注重學習。這可能是中國小學給我的影響吧。

在私校,我幾個最要好的朋友學習成績都很好,也很聰明。我和她們經常會討論作業、老師等等。回到了公校,我仍然是抱著這種心態去的。私校年級里只有不到五十人,我都能找到這麼多好朋友。公校有四倍的人,肯定能找到好朋友。

但事實證明,我錯了。

也不是大錯特錯,只是我低估了人數。也許年級里的確有熱衷學習的人,但他們不在我班上,也不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不可能和他們產生任何關係,他們也不可能發現我。這讓我很絕望。

更可怕的可能性:我們學校沒有學霸。

我雖然喜歡我在公校結交的新朋友,但還是不適應。公校大部分人都在玩。有的化妝,追星;有的打遊戲;有的髒話連篇;有的談朋友。我並不是看不起他們,但我始終認為我和他們不是一路人。我的朋友學習都還不錯,但和我的確還有差距。

開學一個月後,我鼓起勇氣問Q能否和她一塊吃飯。她愣了下,答應了。那一刻的心情難以描述。後來我和她和她朋友們吃了飯。不用一個人吃我很開心,但所有人都盯著手機,不理我。我感覺自己沒有融入進去。這是另一種孤獨。

後來我還問了其他的朋友,但吃下來的感覺都差不多。她們都很友好,但都有其他朋友,而那些人就更不會理我了。這時,我才深刻地感受到了外來者的痛苦。我曾經也是公校的一員,但我離開了。而現在,它在埋怨我,不歡迎我。

有時我覺得會不會是自己太挑剔了,總想著用私校的標準來衡量他人。難道我應該放下身段,放下自我,來嘗試融入?

但我不想這樣。我不想和我不喜歡的人浪費時間。寧可孤獨,也不要被拖累。

我也和家裡人討論過,問他們的意見。媽媽認為既然學校同學不合我意,那就沒必要花太多時間找朋友。她說我應該把自己的特點展現出來,吸引周圍的人,而不是想盡辦法進入他人的朋友圈。我很認同她的觀點。我應該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該來還是會來的。何必讓自己受累呢?媽媽還說,年級里可能有像我這樣的人,困在周圍人的人之下,卻無法展示自我。我想想也是,我可能不是唯一一個。

因為新冠,學校變成了網課。我和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少。當暑假來臨時,心頭感到了一絲輕鬆。我拿到了yearbook,也就是學年總結。上面有所有人的照片和名字。我翻了翻我們年級的人,看到了很多陌生的面孔。學校太大了。我晃蕩了一年,卻還有許多人沒有打過照面。我努力在那些微笑的面孔中尋找著。

我對下一個學年充滿了期待。學校的課又會被打亂,我肯定會遇到新的人。

無論如何,我也不會再糾結了。既然我不會被接受,那就讓我在邊緣繼續遊蕩吧。

作者後記

我一直局限在魔幻和虛構故事,所以這次寫作是很大的挑戰。在加拿大待了將近七年後,中文退步了,我對中文寫作的興趣也淡了。

我很想把我轉學的故事記錄下來。儘管某些地方有些痛苦,但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經歷。我想訴說我的苦衷,但又不想顯得太過幼稚。找到兩者的平衡,很難。

剛開始寫就發現自己中文不行了。「的地得」分不清,寫出來的東西像流水帳。通過胖粒導師的指導和媽媽的幫助,我慢慢找到了方向。我發現我不僅僅要記錄經歷,還要思考這些經歷為我帶來的情感和想法。我開始分析學校內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我所遇到的人。

感謝胖粒的全程指導!你讓我明白了故事不能只有主人公一人,而是需要其他人物來支撐。謝謝你陪我完成了第一篇非虛構故事的寫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ev32nMBd8y1i3sJ4D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