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餘額不足,孩子是否在盤點暑假作業,制定開學目標及計劃?

2019-08-19     教育眼鏡片

趁兒子下樓打籃球,我抽查了一下他的房間,見兒子又「禍害」了一堆彩紙。紙簍里的廢紙上,是他對暑假計劃的盤點,還有兒子制定的開學目標及計劃——這是正事啊!我只能默默退了出來。

我的母親是從北京下鄉的知青。小時候,北京的舅舅每年都會給我們郵寄果脯、青紅絲、麥乳精等好吃的,我的很多漂亮裙子也是舅舅郵寄的,還有弟弟心愛的玩具寶劍。從小我就立志一定要考北京的大學,智商平平的我努力學習,在身邊的同學、好朋友陸續輟學或選擇讀中專、技校時,我執著的挺著,追求著最初的目標。我常跟兒子說,如果上學時媽媽不努力,你現在就是生活在山裡的娃兒,哪得想去博物館、圖書館、遊樂場……,說走就走的!

哈佛大學曾有個實驗,測試對象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些學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學習成績等情況都差不多。測試的題目有兩個:

1、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2、你實現這個目標的計劃是什麼?

測試結果:3%的學生寫出了清晰的目標、詳細的計劃;13%的學生寫出了大概目標和計劃;還有84%的學生沒有想過這兩個問題。

10年後,當年那3%的學生的收入是那些沒有目標和計劃的學生的10倍;寫出了大概目標和計劃的學生,其收入是沒有目標計劃的學生的2倍。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有明確目標和詳細計劃的人更容易成功。

在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兒子五歲前的夢想是當消防員;上了小學後,隨著他對閱讀的熱愛和自信,他的夢想變了當作家。我同他一起梳理當作家需要做的準備:

1、持續的大量的閱讀,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字風格;

2、持續的大量的仿寫練字,積累寫作經驗;

3、培養良好的觀察、感悟、總結的能了;

4、高等教育滋養的文化素養。

針對高等教育,兒子的目標大學是清華的文學專業。理由是,多次參觀大學校園後,對清華的印象最好。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我自己是25歲時才因工作原因第一次有機會參觀清華校園。

孩子清晰的目標定下來後,就此,家長就可以在學習上放手了。因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會時常偏離「軌道」,偷懶、不自律等。但這樣的狀況持續不了多久,孩子自己就會調整過來。當然,家長一旁觀察,適當的時候需要「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給孩子一個「助推」。另外,每年還要幫孩子對其人生目標及計劃做矯正,以適應孩子當下真實的訴求。

孩子的日常學習中,家長要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方法而非考試成績,方法對了成績自然就有了。關於學習方法,在學校老師也會給,並且老師的學習方法都是多年教學的實戰經驗,很是實用,但未必能引起小學、初中階段孩子的重視。家長要幫孩子建立適合他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成人的工作中,有很多計劃要做:年度計劃、季度計劃、月度計劃、周計劃、日計劃、項目計劃等等,均能到我們的工作日誌本中見端倪。我工作中,喜歡用「康奈爾」活頁筆記本做日常計劃,參加工作進二十年了,先生的工作筆記也不少。兒子有時會與先生共用一張工作檯學習,耳濡目染的習得了爸爸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習慣。其實,工作、學習的方法、習慣是共通的。

我們從小對兒子的教育加入了績效考核「掙」樂高的項目。孩子從小高頻接觸目標、計劃,已經習慣了對各類事定目標、做計劃。當然,11歲的兒子的計劃做的還是像「流水帳」,有做計劃的意識和習慣就好,方法可以慢慢學習。做人做事有明確的目標,目標將成為內驅力,加上積極的心疼,自然不會覺得辛苦。

孩子的書法師傅,2歲開始握毛筆,幼兒園開始寫大字,每天的練習在4個小時。先生問,難道你小時候不反抗嗎?兒子的師傅說,從我記事兒起,就拿毛筆當玩具,我以為就應該是這樣的!所以,孩子的言行習慣要早養成,孩子才不會「擰巴」。

我8歲開始畫畫,每天在畫室里 「泡」四個小時,有時真的很痛苦,一幅畫稿,我已經認為沒得畫、沒得修了,可老師還是要求繼續改。女孩的耐力會好一些,直到高中畢業,畫室里來來去去的師兄弟們太多了,最後能堅持下來的也就是個位數的孩子。要學一項特張,每天花在它上面的練習,至少要四個小時。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說,我始終關注著未來,因為我的餘生都將在哪裡度過。家長的學習不能匹配孩子的年齡來,在孩子二年級時就要開始學習初中孩子的教育;孩子四年級時就要開始學習高中孩子的教育;孩子六年級時就要學習孩子大學成人後,父母需具備的相關知識和素養。現在的社會,學習是終生的,我們都是在學習的進行式中,學習這件事不可能有「完成」。

兒子回來了,我得側面提醒他一下:做計劃盤點,及定下學期目標、計劃是好事,要表揚肯定!建議過程中愛惜紙張,可以先用腦子打出大概的「腹稿」,再用草稿紙定一稿、二稿……,等終稿時,再用自己喜歡的彩紙。

我也得打個「腹稿」,措詞嚴謹,免得打擊了孩子定目標、做計劃的積極性。唉,家長不易啊,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3sermwBvvf6VcSZQu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