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謊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品德障礙。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幾種:
(1)家長期望過高
孩子為了不辜負家長的期望而用「撒謊」來掩蓋自己的「失敗」。比如,10歲的何歡一直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媽媽一直叮囑她要好好學習。一直以來,何歡的成績都名列前茅。
可這次參加區里的奧數比賽,何歡卻考得一塌糊塗。為了不讓媽媽失望,在被問起時,她一直說考的不錯。媽媽開心地說:「歡歡就是有出息!以後一定能考上北大清華!」
(2)需求另類表達
為了需要能被滿足,兒童不得不通過這種另類的方式表達。最近班裡的男同學都迷上了航模,小明也渴望有一架自己的模型飛機。可是他知道媽媽是不會同意的,因為這要花錢,還浪費時間。為了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飛機,他對媽媽撒謊:學校下星期組織郊遊,所以要交錢。
(3)「好」孩子定向
在兒童成長的歷程中,社會、學校、家庭,幾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她做一個「好」孩子。似乎我們對於孩子的愛都有著這樣一個前提:他或她必須是「好」的。這幾乎成為一個套在他們身上的精神「枷鎖」。
為了迎合成人,他們不得不盡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而壓抑自己「壞」的一面。對家長也是極盡討好,報喜不報憂。
比如,孩子不想上學,可能會裝病,因為逃學是不好的,而生病就是可以被原諒的。再比如,孩子因為與其他小朋友打架弄傷了,在學校沒敢跟老師說,回家後父母問起,孩子撒謊說是自己不小心摔到了。
(4)吸引家長的關注
相對於大人,兒童永遠是弱小的一方。他們除了表現的順從外,還需要得到了家長的關注。而有時,我們粗心的家長會忽略兒童的感受。如果乖孩子一直不受關注,那麼他/她也會通過製造麻煩來引起關注。
比如,一向乖乖女的阿琳突然留下一封辭別信說自己離家出走了,這下可急壞了家人,就差去報警了,這時候阿琳的姥姥打電話了。原來住校的阿琳周五放學回到家一看,說好晚上在家給她慶祝生日的媽媽又不在家,於是,就出現了這一幕。
她寫下了這封信就去姥姥家了,還撒謊說媽媽出差了,讓她這周末在姥姥家過。
撒謊的應對策略
(1)增進親子溝通
在缺乏良性的親子溝通時,兒童常常會採用這一方式。如果成人能真正從「心」去理解孩子,陪孩子用「心」成長,及時回應孩子的「心」聲,這就從根本上遏制了兒童撒謊行為的蔓延。
(2)父母形成一個良好的示範
父母是兒童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他們行為模式的源頭。在家裡父母要儘可能地做到不輕易承諾,但有諾必踐;言行要一致,要身體力行而不能表里不一。
(3)允許兒童有不同意見
所謂的撒謊,其實是兒童開闢了另一條路徑。此路不通,則必另闢蹊徑。因此,在家裡父母不應該把自己樹立成「權威」,而應該扮演「民主」的角色,讓兒童有平等的權利去表達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既要有規矩又要有彈性。
(4)降低過高的期望
父母對於孩子,最大的殺手邏輯是「你要表現好,我才會愛你。」於是,為了迎合父母,兒童既要表現「好」,又要迴避不好,當這不好出現時,兒童就會常常採用「撒謊」的方式去掩蓋。可見,家長的「拔苗助長」造就了兒童的「掩耳盜鈴」。
(5)減少不良刺激影響
孩子生活在家庭、學校、社會的三維立體空間中。除了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外,學校、社會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學校里同學之間的相互模仿、攀比,社會上的耳濡目染,電視、網絡中的不良示範都可能教會或助長兒童的「撒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