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文之光照亮醫學前行之路——四川省醫學人文系列節目《健康大講堂》現場紀實

2023-11-21     健康報

原標題:讓人文之光照亮醫學前行之路——四川省醫學人文系列節目《健康大講堂》現場紀實

誦讀一首首傳頌千年的杜詩,感悟山河無恙、人間皆安的樸素心愿,與今時今日共築健康中國的美好嚮往一脈相承;

展開一段段跨越代際的對話,回首老中青三代醫者「光陰的故事」,為當代醫學生解答成長中的困惑與迷惘;

翻閱《健康報》上一篇篇精彩的報道、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再現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賀誠將軍的初心與使命,將紅醫精神的歷史成就與時代傳承娓娓道來……

近日,由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學習強國」四川學習平台主辦,四川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承辦的一檔醫學人文系列節目《健康大講堂》走進觀眾視野。作為四川省加強醫學人文建設的創新性工作,節目圍繞「大衛生、大健康、大人口」,結合熱點話題、社會民生、醫學前沿等,講述醫患故事,闡釋生命哲學,讓人文之光照亮醫學前行之路。

共赴紅醫精神的時代傳承

拿手術刀也一樣幹革命?賀誠,這位紅色衛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用一生書寫著篤定的回答。第三期《健康大講堂》於11月13日登陸全網,本期節目以「賡續紅醫精神 勇擔時代使命」為主題,走進賀誠將軍故里四川省遂寧市射洪市。這方土地自古就湧現文人志士,唐代詩人陳子昂曾因報國無門徒留「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革命前輩賀誠則以一脈相承的壯志寫出別樣的詩篇。

節目中,一幕幕動人心弦的情景演繹,將賀誠一生的光輝歷程盡數呈現。賀誠出生在射洪一個普通農家,父母的言傳身教造就了他堅毅的品格,勤勉求學的他一舉考入北京醫科大學。1925年,賀誠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早期黨員之一。此後,他投身於紅色衛生事業建設,通過「一所衛生學校,一張《健康報》,一個衛生材料廠」,展現出對衛生事業的長遠規劃,以及革命家幹事創業的胸懷和氣魄。

「1931年,中央蘇區,在江西瑞金葉坪鄉朱坊村一座古樸的祠堂里,一份報頭為『健康』二字的四開黃麻紙油印小報在戰火中誕生。這是我黨我軍創辦的第一份專業報紙,創辦人正是時任中央蘇區前敵委員會總軍醫處處長賀誠。」伴著主持人的講述,在場觀眾對《健康報》的前身逐漸明晰。

據賀誠生前回憶,革命戰爭年代,戰士們露天而眠、和衣而睡,傷口得不到正確處理,引發肢體潰爛;加上水土不服、傳染病肆虐,嚴重影響紅軍的軍事行動,削弱了革命力量。毛澤東同志提出「一切為了傷病員的健康」的號召,戰火中誕生的《健康》報以此為辦報方針,大力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登載教戰士們包紮、止血、搬運、防凍等的衛生知識,千方百計促進蘇區軍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如今,曾經的油印小報已發展成為集四報兩刊、兩網多微為一體,融合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台,各埠粉絲數近3000萬,年閱讀量達數百億,為全力建設健康中國打造的主流輿論場。

節目現場,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鄧海華談到,作為一名衛生健康行業工作者,自己有幸與《健康報》一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日新月異。從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到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從力推新農合制度保障農民健康到交上脫貧攻堅「健康答卷」,《健康報》見證了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光輝歷程;從抗擊「非典」到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健康報》見證了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歷程;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逐步演變,《健康報》見證了黨為人民繪就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

「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直屬單位,《健康報》是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理論學習的『政治課堂』和『精神家園』,也是啟迪思維、強化業務的重要平台。未來,我們將以『立足行業、面向社會、服務大眾』為辦報方針,將老一輩報人為我國衛生事業服務、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初心代代傳承。」鄧海華說。

據介紹,本期《健康大講堂》還是四川省衛健系統一次特別的黨性教育活動。該省衛生健康系統兩批主題教育銜接聯動工作座談會的代表、青年黨員代表,組織代表現場觀摩本期節目錄製,接受黨性教育,汲取衛生健康奮進力量。來自射洪市當地醫療機構的青年黨員代表楊雪琴表示:「參加這次活動,我深受紅醫精神的鼓舞,我更加堅定了在以後的從醫道路上承擔救死扶傷重擔的理想和信念。」

共敘抉擇與堅守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9月27日,第二期《健康大講堂》開講。這次,講台擺進西南醫科大學。在這裡,老中青三代醫者齊聚,共敘抉擇與堅守的故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年輕人要想清楚學醫是為什麼,找到樂趣和熱愛所在。」現年95歲的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孫同郊教授勉勵年輕一輩。風華正茂時,她也曾迷茫,而多年的堅守,緣於60多年前的一紙畢業證書。「上面『為人民服務』5個字,激勵我響應國家號召,到群眾中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孫同郊說。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正畸科徐曉梅教授有著令人艷羨的求學經歷,卻直言自己不是「學霸」。「初學醫時,那種未知和無法掌控感也讓我恐懼,但我發現很多問題等待去解決,這就促使我不斷學習。」人到中年的她深有感觸,學習是醫者的終身使命。

2023年「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第四屆「健康四川·大美醫者」、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陳躍教授和大家分享道:「剛入學時,我是名『差生』,經過夜以繼日的苦讀,畢業時我順利留校工作。可見,起點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抵達了哪裡,選擇了怎樣的方向。」

2009年從瀘州醫學院(現西南醫科大學)畢業的沈富瓊,當時毅然加入「三支一扶」計劃,來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工作,至今已有14個年頭。「聽到牧民們一聲聲『卡卓、卡卓』的祝福與感謝,即使高原反應再強烈、生活條件再艱苦,我也堅定紮根高原,用實際行動守護人民群眾健康。」沈富瓊說,這些年,隨著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深入開展,麻邛鄉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衛生院蓋起樓房,醫療物資更為完備,醫務人員更為專業,當地居民實現了小病不出鄉。沈富瓊說,她對自己的抉擇從未後悔。

「醫學不僅是自然科學,也具有社會科學的屬性,所以醫學生不僅要有技術的精度,更要有人文關懷的溫度。」四川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峰表示,讓健康大講堂走進醫學院校,就是希望醫學生通過與前輩的對話交流和思想碰撞,在探索過程中沉下心來紮根醫學領域,學習精湛的醫學技術,培育厚重的人文情懷,尤其是要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努力爭做讓人民滿意的醫務工作者,為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共話困境中的生命力量

首期《健康大講堂》聚焦詩歌文化和醫學人文,開講地點選在「詩聖」杜甫流寓成都時的住所——著名的杜甫草堂,開講時間選在8月19日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大講堂邀請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院長、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康焰教授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特聘專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王紅教授,共話困境中的生命力量。

王紅對杜甫詩詞頗有見解。她談到,成都之於杜甫,仿佛跋涉在茫茫沙海之中的旅人望見的一片綠洲。暮年的杜甫,從當時戰火連天的北方輾轉於此,在天府之國獨有的風土人情中得到滋養,病體日益康健。「『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杜甫對種藥、採藥的描寫,與多數詩人藉此表達求仙、修道等避世觀念不同,他以寫實為主,且對醫道鑽研之深,既能救己,也能救人;『種藥扶衰病,吟詩解嘆嗟』,他將種藥和吟詩放在同等地位,一個療愈軀體上的病況,一個解救心靈上的苦痛。」

被問及在見慣生死的重症監護室里,如何感知生命力量,康焰如此回答:「在我眼中,這裡不是距離『死神』最近的地方,而是留住重症患者最後生存希望的地方。ICU音同I See You,意為『我看見你』,體現著重症救治的特點,即持續關注患者,根據病情起伏,給予必要而及時的醫療處置。醫患共同對抗疾病的過程,就是在困境中找尋生機,感知生命力量的過程。」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在四川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徐斌看來,重視文化對於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是我們一以貫之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醫務工作者要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這是醫學人文建設的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諄諄教誨,大力弘揚醫學人文精神,讓人文之光照亮醫學前行之路。」

徐斌表示,打造這檔全新的醫學人文類的《健康大講堂》,就是希望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養分,讓群眾感受到醫學的溫度、醫者的關懷,讓醫學人文溫暖更多患者,讓醫務人員的付出獲得更多理解,構建更為和諧的醫患關係;立足大衛生、大健康的發展理念,不僅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靠社會綜合治理的「大處方」,來推動全社會關注健康,在「共建共享」中實現「全民健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文:健康報記者 趙星月 特約記者 范川

編輯:李詩堯

校對:馬楊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1WYHTTVL】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f93a0c37362a9f60e283eab5382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