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專業與關愛對抗「遺忘」

2024-09-20     健康報

今年9月21日是第31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即刻行動:點亮記憶之光」。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是老年期痴呆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患上這種疾病的老人仿佛身處迷霧之中,記憶力和認知能力逐漸被侵蝕,漸漸遺忘至親、摯友,甚至迷失自我。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這個被稱為「腦海中的橡皮擦」的疾病,正逐漸成為人們無法忽視的挑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超過1500萬人,該病與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腦卒中並列為老年人的「四大殺手」。

「在黑暗中摸索」的那些年 

「當我說『請』的時候,請你們和我打一樣的節拍!」9月14日上午10時,當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泰康之家·燕園護理公寓記憶照護區時,14位老人正在音樂治療師哈抒藝的帶領下,進行著一周一次的擊鼓體驗活動。只見他們圍坐在一起,手中拿著形態各異的打擊樂器,跟隨著老師打著節拍。眼前這些熱情洋溢、興致勃勃的叔叔阿姨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而在入住專業照護機構之前,他們大多生活不能自理且無法融入集體生活。  

泰康之家·燕園記憶照護區的特色鼓圈活動

今年83歲的王阿姨便是其中一位,她於2019年5月入住這裡。她的女兒司女士告訴記者,在母親入住燕園以前,一家人經歷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漫長階段。  

「一開始,我們只是覺得母親年紀大了容易忘事,後來開始擔心她腦血管有問題,到最終母親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這中間經歷了兩三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司女士回憶,母親的症狀最早是出現短期記憶喪失,比如剛剛見過的人轉頭就忘,同一個問題會反覆問好幾遍等。後來,老人開始出現生活能力喪失,曾經能做一桌好菜的母親,突然有一天連一個菜都做不了了。再後來,老人開始漸漸喪失自理能力,對時間、空間出現混淆,最後逐漸發展為行為和情緒方面的異常,比如經常會整晚不睡覺,情緒時而淡漠、時而暴躁。  

阿爾茨海默病又叫「失智症」,在臨床上被稱為「痴呆」,在照護領域,為了表示對這個群體的友好,減少其病恥感,人們傾向於稱之為認知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阿爾茨海默病是由多種影響大腦的疾病引起的一種慢性或進行性綜合徵,患者的認知功能會出現比正常老化過程更嚴重的衰退,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風險也在增加。認知能力損傷通常會伴有情感控制能力、社會行為和動機的衰退,它會影響一個人記憶、思考、定向、理解、計算、學習、語言和判斷等能力,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  

因為缺乏對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在王阿姨確診之前,一家人走了很多彎路。而確診之後,如何照護老人、給予老人高質量生活,又成為了擺在其家屬面前的一道難題。自打王阿姨生病之後,在國外工作的兩個女兒輪流回國照顧母親,她們還嘗試過請保姆和護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沒有專門的記憶照護區)等。可即便如此,司女士依然體會到了深深的無力感,「就算集全家之力,也無法給予母親高質量的生活,更無法延緩疾病的發展。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依然看不到希望,就好像前路看不到光明,很無助、很焦慮,也很孤獨」。

司女士一家的經歷,往往也是類似患者的家屬都會經歷的心路歷程。在一次醫院問診中,司女士得知了泰康之家·燕園護理公寓記憶照護區,幾經考量之後,司女士為母親辦理了入住手續。正是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司女士一家的生活,也讓家人從照護的泥淖中解脫了出來。

泰康之家·燕園一角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在燕園入住不到半年,母親的狀態就有了很大不同,體重由此前的不達標過渡到了標準體重,身體各方面指標都有所提升,每天的精神狀態非常好,還成了這裡的文藝骨幹。」老人肉眼可見的變化讓司女士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照護需要具備一定專業性,而專業的事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司女士感嘆道。  

泰康之家·燕園副總經理張敏介紹,泰康之家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打造出一套泰康國際標準長期照護體系,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設立了專屬的記憶照護區。在這裡,專業的「1+ N」多學科團隊為老人制訂專屬照護方案,鼓勵、認可和引導老人,給予積極的非藥物治療,讓老人的病情進展得以延緩,使其生活質量得以維持和改善。  

據了解,記憶照護團隊由「1+N」多學科團隊組成,即一位老人對應一位個案管理師,並配備由醫生、護士、護理師、康復治療師、藥師、餐飲營養師、文娛活動師等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從生活照護、醫療護理、健康管理、營養管理、文娛療愈、社交支持等方面為認知症患者提供身、心、社、靈的全人全程照護。  

像王阿姨一樣的老人還大有人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世界上每3秒就會有1人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全球範圍約有500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而我國60歲及以上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經超過1500萬人,此外還有約3800萬輕度認知障礙人群。預計到2050年,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從目前的5000萬人增加至1.5億人。從患病率上來看,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的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約為6%,80歲及以上則超過20%,60歲後年齡每增加5歲,發病風險就會提高約1倍。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我們將這些階段總結出來,根據患者的狀態分為五個階段,對患者採取分階段照護方法,這便是『五彩蝴蝶』模型。」泰康之家記憶照護負責人龔增良表示,結合國際認知症分期照護以及自身實踐,泰康之家創新總結出了一套分階段照護方法——「五彩蝴蝶」分階段照護模型,深入分析在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同階段,患者身體、認知、心理及行為狀態的變化,可以使照護者更有效地支持和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五彩蝴蝶」模型將阿爾茨海默病劃分為五個階段,根據患者能力由高到低用五隻不同顏色的蝴蝶來表示,分別是藍蝴蝶、綠蝴蝶、黃蝴蝶、紅蝴蝶、紫蝴蝶。在每個疾病階段,均總結出相對應的典型症狀、能力水平、照護中的挑戰、症狀分析、科學的溝通方法及照護技巧。在泰康之家的實踐中,大量案例證明了這一方法可以有效幫助一線護理人員理解認知症老人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需求,讓他們更主動、更有創造性地與老人互動,對於應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提升照護質量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燕園記憶照護區用懷舊療法和多感官刺激幫助老人找回記憶中的夏天

用愛照亮「家的方向」

走進泰康之家·燕園護理公寓記憶照護區,迎面就是一幅標有「歡迎回家」字樣的全家福。室內擺放著縫紉機、配有紅色簾幕的電視機等老物件,一股懷舊、溫馨的氣息撲面而來。  

「我們在進門處設置了記憶玄關,這裡放置了兩個電子相冊,滾動循環播放老人及工作人員的照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一個行為是遊走,需要經常走路來宣洩情緒。當他們注意到電子相冊有聲音、有圖畫,就會到這個區域駐足停留,可以減少他們遊走和意外的發生,減輕各種跌倒或其他原因帶來的傷害。」泰康之家·燕園護理公寓記憶照護區主管李慶港說。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照護中最難的環節是什麼?我認為最核心的就是滿足老人的需求,從而緩解其精神行為症狀。」龔增良表示,在泰康之家的記憶照護體系中,有三大非藥物療法在實證研究中療效證據最多,分別是多感官刺激療法、音樂療法和懷舊療法三大特色非藥物療法。其中,懷舊療法通過老照片、音樂、影像、實物等懷舊線索可以喚起和鞏固老人不容易損傷的長期記憶,幫助其找到熟悉感、自我滿足感和價值感,緩解因定向混亂而導致的精神行為症狀。「多種形式的懷舊療法,可以有效幫助認知症患者喚起和鞏固長期記憶,增加交流互動,促進自我身份認同,緩解情緒問題,減少和預防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整體提升患者的幸福感。」龔增良說。  

作為國內較早配套設置記憶照護專區的養老機構,泰康之家於2018年與全球領先的養老康復機構運營商合作,結合自身多年實踐經驗,創新打造了泰康國際標準長期照護體系,並進一步打造了認知症照護體系——「家的方向」項目。「家的方向」基於「以人為中心」的照護理念,打造友好環境、文娛療愈、特色餐飲、員工支持和家屬支持五大特色板塊及多感官刺激療法、音樂療法和懷舊療法三大特色非藥物療法,根據認知症老人不同的能力水平提供分階段照護,幫助長輩重新找到「家的方向」。

泰康之家·燕園記憶照護區實景

文:王倩

編輯:張曌

審核:劉志勇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836b70a7243379f240aed9d880e6a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