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車的中國品質 中國高鐵的all in

2019-09-24     首條財經

導讀

高鐵,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曾經李白筆下的浪漫遐想,隨著高鐵穿行已成現實。越來越多的國人,甚至開始跨市省上下班。而成都、哈爾濱等邊遠城市經濟,也因其打開了新成長空間。

深刻改變,也來自產業端。一列高鐵動車組4萬個零部件,輻射20多個省市、帶動600餘家一級核心配套企業、1500餘家二級供應商企業,帶動鋼鐵、鋁型材等10餘個產業發展。1比5的拉動經濟效應,讓高鐵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巨擎力量,還延伸了國外。出口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鐵,甚至成為老外眼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品質的新名片。

滿滿的all in節奏感,來自哪裡,又是否會有更大驚喜呢?

作者:南衡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被譽我國的新四大發明。

有意思的是,相比後三者的輕量互聯化,高鐵滿滿的金屬感,總有些國之重器的感覺。

這種形象衝突,增加了大塊頭的話題性。

該如何解讀呢?

先來看看這位神車的製造企業——中國中車。

事實上,中國中車的歷史可謂久遠。最早可追溯到1881年的中車唐山公司,已有138年。百年來,南北各地多家鐵路機車車輛製造廠經歷成立、聚合,於1986年成立中國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2000年,分為南車、北車兩大集團公司。2015年,南北車實施重組整合,組建成中國中車,成為A+H股上市公司。

合併後的中國中車,是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

所謂規模越大,責任越大。其不僅承擔國民出行效率、城市軌道水平提升重任,也扮演「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引領者角色。

中國中車有限公司

中車本色

實際表現如何呢?

業績,是最直觀的體現。

中國中車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961.47億元,同比增長11.42%;歸母凈利潤47.81億元,同比增長16.19%。

營利雙增。可以看出,體積龐大的中國中車,業績仍持穩健增長態勢,符合預期。並且,其歸母凈利潤增速也超過營收增速。

從業務板塊看,最亮眼業務是鐵路裝備和城軌及城市基礎設施業務。

其中,鐵路裝備業務收入占比高達56.04%,收入同比增長20.25%;城軌與城市基礎建設業務收入占比18.53%,同比增速37.67%。

鐵路裝備業務中,動車組業務表現最佳,收入303.02億元,同比增長21.5%,客車業務增長率更是達到187.1%。

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業務,總收入178.20億元,城市軌道車輛收入就占163.94億元。

同時,公司還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有意縮減期間費用。

2018年上半年,中國中車管理費用60.22億元,2019年上半年59.91億元,同比下降0.51%,管理費用率降至6.23%。同時,2019年上半年,公司財務費用3.13億元,同比大降59.23%,財務費用率降低至0.33%。

從其中期報看,中國大陸營業收入869.66億元,同比增長11.28%;除大陸外的其它國家或地區收入91.81億元,同比增速12.79%。

但占比看,中國大陸收入占比高達90.45%,其他國家或地區累計收入占比不足10%。由此來看,國內市場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專家表示,在客貨運重要新線投產,運輸需求提升,鐵路設備業投資仍處景氣周期背景下,中國中車2019年下半年業績有望繼續穩健增長。

不難發現,擁有百餘年歷史的中國中車,依然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

這種活力性,也讓其行業地位不斷加強。

2019年5月,在第七屆「港股100強」評選中,中國中車獲得「綜合實力100強」第38名的佳績,相較前年再次前進5名。

2019年9月1日,2019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發布,中國中車位列第89位;在2019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中,中國中車排名第29位。

中國中車董事長、黨委書記劉化龍表示,經過多年探索實踐,中國高鐵發展速度快、建設規模大、運輸能力強,整體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部分領域世界領先。目前,中國是世界上高鐵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運營動車組最多、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成績背後,離不開中車人的努力。專家表示,在行業趨向飽和,國外市場風雲擾動的大環境下,中國中車仍能穩健增長,彰顯投資價值,實屬不易。


中國高鐵

創新說話

原因是什麼?

強大的創新研發力、高端的技術支撐是一個重要考量。

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研發費用43.88億元,同比增速8.95%,整體處於較高水平。同時,科研實力雄厚,科技團隊人數達到三萬餘人,不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高精人才。

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中國中車累計獲得12項國家科學技術獎,主持和參與起草並發布現行有效國際標準89項、國家標準239項、行業標準703項,技術標準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近3年,中國中車每年專利申請量均保持4000件以上,目前累計擁有有效專利2萬餘件,有效專利總量位列中央企業第8位。

不難發現,作為一家生產製造類企業,中國中車的科技感滿滿,強大的研發實力更不容小視。這種實力,奠定了中國高鐵的神車實力、讓其成為中國速度、中國質量的代名詞。

以此來看,其與掃碼支付、共享單車等一同位列新發明,也就找到了原因所在。即四者都飽含科技基因,都因創新帶給國人生活乃至國民經濟深刻變革。

一定意義上說,這種創新性滲透在中國中車的每個細胞中。

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株洲所)為例。

公開資料顯示,中車株洲所創立於1959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老炮企業。梳理其發展路徑,科技創新的概念貫穿其60年歷程。

早在80年代末,中車株洲所就將目光瞄準以交流傳動為特點的機車牽引新技術。通過7年苦戰,1996年,我國首台交流傳動原型電力機車AC4000終於誕生。

同時,中車株洲所堅持技術引進吸收與自主創新的雙重戰略模式。最引注意的,當屬永磁高鐵。從直流到交流再到永磁系統革新,該所用創新速度推進我國的高鐵進程。

再如,在自研時速380公里動車組時,先後與清華大學等62家科研單位、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建高效研發團隊,共同開展技術攻關。

經過數萬名技術人員多年努力,終於完全掌握高速動車組9大關鍵技術和10大配套技術,形成了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產品體系,構建了時速200公里、時速300公里、時速350公里三個速度等級的高速動車組產品技術平台。

2016年3月,中車株洲所自主開發的全球新一代列車網絡控制系統成功在時速380公里級中國標準動車組上裝車試驗成功,此舉標誌我國自主高鐵動車組裝載世界「最強大腦」。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國中車株洲研究院還與極限元達成技術合作。極限元為其提供智能語音技術,以實現軌道交通領域機車、列車等不同場景下的智能化需求,滿足產品創新。

另外,中國中車通過獨立研發,彌補信號系統的短板。

2019年6月10日,湖南中車時代通信信號有限公司(下稱「中車通號」)發布符合歐標的ETCS信號系統---SigThemis。緊接著,7月25日,中車通號又發布全自主CBTC(基於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信號系統---tSafer-UC1000。

對此,株洲中車時代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可安表示,前者是適用於幹線鐵路的信號系統,比如說高鐵;後者是滿足地鐵、輕軌、市域城際、磁浮等城市軌道交通運輸制式應用需求的一套完整CBTC信號系統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信號系統是軌道交通最關鍵最核心的子系統之一,對於中國中車來說,這項系統技術的掌握,將大大增強其獲取海外訂單實力。

事實上,正是依靠這些強大自研技術,中國中車奠定了行業話語權,用實力一次次敲開海外市場。

歷史早已證明,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中國中車從「一窮二白」到「走向全球」,靠的就是可貴的研發精神、強大的核心技術。

No.3

中車模式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激發了中國中車持續的創新精神?

治國需要國策,治家需要家法,治理企業當然也需一套模式,對 於中國中車這樣的大型央企,管理模式不僅必要,而且還需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與時俱進。

事實上,正是中國中車的管理革新,且模式多元化,激發了其創新實踐。

據悉,中國中車通過上市、混改、重組和國際化等方式,不斷提升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提升企業活力和產業競爭力。

中國中車副總裁徐宗祥表示,中國中車針對自身特點探索綜合性配套改革的「中車模式」,採取「一企一策」方式確定對子企業的授權放權事項,建立差異化、科學化、精準化管控模式和運營機制,激發企業發展動力活力。

並且,中國中車還持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中車所屬30家全民所有制子企業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改制為有限公司。

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面,中國中車加強法人治理制度建設,規範董事會建設,建立專職外部董事隊伍。

目前,中國中車在集團公司、股份公司、子公司三個層面均設立董事會,「三會一層」的治理結構,確保了法人治理規範高效運行。

可以說,正是管理模式的不斷優化,讓中國中車優勢凸顯,成為其創新不斷、活力不斷的重要原因。


中國高鐵復興號

戰略新布局

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中車的創新能力,還體現在精準的戰略層面。

馬雲曾說過,「戰略不是花拳繡腿,不需要花哨理念,只要腳踏實地的結果,若不能落實到目標上,都是一句空話。」

中國中車,也是一行動派。具體表現即在協同、開放。

企業合作方面,2019年9月10日,包鋼(集團)公司與中國中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中車副總裁余衛平表示,中國中車將加強與包鋼在鋼鐵產業方面合作,希望進一步加強交流溝通基礎上,將合作向礦山設備、稀土領域、先進裝備和電商平台等方面拓展,在更廣泛的合作領域實現共贏。

2019年9月份,福伊特集團與中國中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致力電驅動系統領域開展合作,攜手拓展商用車市場,進一步開拓軌道及工業市場業務。

資料顯示,福伊特是一家全球性高科技集團。憑藉包括系統、產品、服務以及數字應用在內的廣泛解決方案,為能源、石油與天然氣、造紙、原材料及運輸與公共運輸等領域樹立行業標準。

在地區合作方面,2019年3月2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與中國中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中國中車將在科研、產業、資金和人才方面,對貴州軌道交通運輸裝備產業、軌道交通建設等方面進行支持。

同時,貴州支持中國中車推動現代有軌電車等新制式軌道交通製造業發展,打造西南地區新型軌道交通系統產業鏈等。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還將共同推動綠色環保產業發展,貴州支持中國中車發揮風電、新能源汽車、污水收集及處理等綠色產品研發方面的技術優勢,並在貴州發展風電設備研發製造、新能源汽車製造推廣。

也基於此,有專家表示,中國中車正朝新能源方向發力。而最近的收購事件,則印證了上述觀點。

2019年9月17日,中國中車全資子公司中車產投取得*ST安凱股權,成為其新控股股東。

據媒體報道,中車產投介入安凱後,將依託中車時代電動,以及其已收購的一汽無錫客車、石家莊雙環汽車、重慶恆通客車、廣州中車客車、以及常德大漢客車,形成全國範圍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布局。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中國中車可能將旗下新能源汽車資產收購併打包整體上市。

不難看出,中國中車正在布局戰略大棋。從創新布局到創新實踐,中國中車用行動抓住了行業發展脈搏。

不止是中車速度

也正是這種敏銳性,讓中國中車抓住了產品機遇,向世界詮釋了中國速度。

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中車研製的更高速度試驗列車,在試驗台上跑出605公里/小時的試驗速度。一舉奠定世界領先地位。

隨後,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下,中國中車成功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時速350公里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即如今的復興號CR400AF/BF 型動車組。

這一高鐵的成功運營,使我國一躍成為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國家,鐵路技術裝備達到領跑水平。

除了速度,中國高鐵的安全性更值得關注。

曾有網友實驗,時速300公里的列車上,一枚豎立在列車窗台上的硬幣,竟可8分鐘不倒。

對此,中國中車董事長、黨委書記劉化龍表示,中國高速動車組採用了減振性良好的高速轉向架,車廂內振動小。

他還表示,縱向穩定性、橫向穩定性、垂向穩定性是衡量高鐵運行穩定性的3個指標,中國高鐵列車這3個指標都已達世界領先水平。

中車四方所攜全壽命周期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參展青島國際軟博會

中國名片

這種高效安全,這種中國品質,成為中國中車國際化的一把利器。

實際上,中國中車已成中國高端裝備參與「一帶一路」、更好「走出去」的主力軍。

截至目前,中國中車產品已出口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對於中國中車的國際化之路,中國中車董事會秘書謝紀龍表示,「中國中車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四大轉變』,即出口產品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級,出口市場從亞非拉到歐美澳飛躍,出口形式從單一產品出口到產品、資本、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組合出口,出口理念從產品『走出去』到產能『走進去』、品牌『走上去』的轉變。」

在產品「走出去」方面,近幾年,中國中車為印尼提供的高速動車組、為寮國提供的機車、為巴基斯坦提供的地鐵、為衣索比亞提供的輕軌等,都是上述各國首次引進此類產品。

產能「走進去」方面,中國中車在美國、巴西、馬來西亞等地新設公司,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在美國、德國、英國、捷克、瑞士等組建了聯合研發中心,集聚了全球行業頂尖人才,實現了全球資源的有效利用。

品牌「走上去」方面,中國中車與相關國家建立穩定關係,依託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打造「中國裝備」的金牌名片。

謝紀龍表示,針對「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中車著力推進「三個關鍵環節」,從「本土化」到「國際化」,從「中國企業」到「跨國經營」。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中車更在系統性的輸出「中國方案」。

2019年6月中旬,中國中車旗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舉行義大利現代軌道交通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揭牌儀式。

中國中車副總裁王軍表示,這個全球性研發中心,以中車唐山公司控股的義大利藍色工程技術公司為依託,推動兩國在交通領域的技術合作,為當地提供創新交通運輸解決方案,同時為其他國家提供交通領域技術服務。

這種專家式的綜合實力,也讓中國中車敲開歐美之門。

2019年9月11日,中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與匈牙利簽下訂單,向其提供兩種型號的「火車頭」,並滿足歐洲貨運鐵道的「七國認證」標準。

再將目光移向美國。2019年8月14日,在美國波士頓金融區、新地鐵吸引了乘客眼球。該車由中車製造,接下來還有400多輛中車製造的地鐵,將陸續出現在波士頓的軌道交通上。

在專家看來,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高鐵已成行業標杆,靠實力說話的中國中車,受到國際市場青睞自在情理之中。

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的高速鐵路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為高鐵體系發展提供清晰框架。與此同時,憑藉設計和程序標準化,中國建設高鐵成本約為其他國家建設成本的2/3。

綜合來看,中國中車在速度、安全、性價比上,都有一定優勢。這是其成為「國家名片」的重要原因。

智軌首次「出海」試跑

依然在路上

這張厚重名片的打造,離不開中車人的努力,幾界領導層更是關鍵。

公開資料顯示,劉化龍大學學歷,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在中國北車集團齊齊哈爾鐵路車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車集團、南車股份擔任重要職位。

2015年09月至2016年11月,任中國中車集團公司總經理。

2018年01月至今,任中國中車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劉化龍曾表示,我們的創新方法,就是自主創新,如何實現中車的自主創新,結合我們這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就八個字,這八個字也是中車的創新八條,具體來講是「明志篤行,固本培元」。

劉化龍還認為,40年前中車還沒有對外合資合作企業,40年後,中車中外合資企業超30家。

截止2018年4月,中車產品已出口到世界10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83%擁有鐵路的國家,高鐵也已成中國製造的一個名片。中車用自己發展實踐證明了中國開放是必然,未來一定會繼續走好開放與合作之路。

不難發現,創新與合作是中國中車發展戰略的基石。

站在行業角度,這種基石性還有更大的價值感。

根據《「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指出,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城市群建設的進程中,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迅速,至2020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到6000公里,這較2015年增長近一倍。

另一方面,國內高鐵客運量高速增長,為中國中車提供更大市場。

數據顯示,2008年高鐵年客運量僅734萬人,2017年攀升至17.52億人,年化復合增長率高達83.74%。

同時,隨著乘坐高鐵人數增長,高鐵票價也呈上漲趨勢,在改善高鐵盈利狀況同時,作為製造商的中國中車必然也會受益。

由此看來,新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中國中車也會迎來新的發展。不過,機遇之外,也有挑戰。即如何滿足國人更高效、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做好城市經濟、甚至中國經濟的一個持續引擎。

中國中車董秘謝紀龍曾表示,面對中國高鐵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中車人「自豪而不自滿,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看點滿滿 新價值大門

事實也確實如此。

2019年7月25日,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余衛平表示,正在研發時速400公里可變軌高速列車、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和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服務的京張智能列車。

余衛平介紹,中國中車研發的時速400公里可變軌高速列車將可在多重軌道上運行,讓洲際旅行快起來。同時,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也將為乘客提供更友好體驗。

除了速度,中國中車還在依託智能傳感、大數據等技術賦予軌道交通裝備。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柴永強表示,不難發現,中國中車的創新步伐仍在加快。面對智能化、數字化浪潮,中國中車正在由傳統製造向數字製造轉型。眾所周知,中國中車憑藉創新實力,由單一的產品生產商,到綜合方案提供商,精準了抓住了市場難點痛點,由此樹立的護城河,讓其打開了一次價值升騰之門。而現在,中國中車又一次憑藉敏銳市場洞察,向大眾綜合智能服務商轉型,基於強大軌道交通承載,藉助模式生態創新,讓其成為集出行、購物、辦公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載體。這是中國中車打開第二次價值大門的關鍵。

顯然,成功演繹中國速度、中國品質、中國創新的中國中車,依然看點滿滿。

數字、智能賦能的中國高鐵,all in的價值感,更是看點滿滿。如何表現,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f1SYG0BJleJMoPMyk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