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幾天,跟一位新茶友聊天。
他說,我買了你的老白茶,喝起來還差點意思,不夠醇厚。
啊,高山茶,S師傅出品,不醇厚?
老S聽見這話,肯定要哭暈在廁所。
不過,還是仔細問了茶友如何沖泡、水溫、水質等等。
最後發現,都沒有問題。
甚至人家還坐杯了10秒鐘才出湯,比起我們平時提倡的「快出水」,茶湯中的物質肯定是只多不少的。
然而,茶友後來說的一句話,暴露出了真相。
原話大概是:「這茶喝起來不太得勁(某地方言),沒有苦苦澀澀的味道,舌頭上也沒有那種很刺激的感覺,太柔了。」
於是,恍然大悟。
在新手階段,的確很容易把濃苦刺激的味道,誤解成醇厚。
而把清新柔和的味道,又當成了寡淡。
很濃,很釅,很煞口,恰恰符合了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不苦不澀非好茶」。
殊不知,坐杯悶泡,喜歡喝濃重口味,可不是好習慣。
趁著味蕾還沒被摧殘到底,快快改掉吧。
《2》
為什麼濃苦≠醇厚?
首先,從表現形式上看,濃苦的茶湯,其實是不好喝的。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種苦中藥的味道,比如黃連、苦參、黃柏等等。
喝進去時,苦感會直接刺激到味蕾,讓人的口腔瞬間擰巴起來。
雖說良藥苦口利於病,但茶葉苦,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喝中藥是為了治病,喝茶則是為了修身養性,舒緩壓力,愉悅心情。
當我們品嘗了一杯濃苦的茶湯,會發現,苦感完全蓋過了茶香,味蕾也暫時失去了敏感度,往往還伴隨著發麻。
口腔不僅難受,還產生了負重感。
簡直是一種舌頭被點穴的感覺,動彈不得,悶悶的,不舒服。
而醇厚的茶湯,稠度、滑度、柔度都很優秀。
漿感豐富,湯水飽滿多汁,就像一隻汁水豐沛的水蜜桃。
有一些好茶,因為內質太過豐富,茶湯呈現出來的是極度醇厚,極度稠滑的。
像一顆布丁果凍,富有膠質,喝不動,只能吸。
於是,伴隨著「呲溜」一聲,它就滑進了口腔。
落在舌面上,沉甸甸的,似乎可以用舌頭去咀嚼。
養分多,才可以嚼。
反之,若清湯寡水,則沒有嚼頭。
至此,對比一些濃苦但沒有內容的湯水,想必列位看官已經可以輕鬆辨別了。
其次,從茶葉的品質上看,濃苦的茶未必是好茶。
茶湯喝起來濃釅苦澀,代表著湯水中含有過量的茶多酚和咖啡鹼。
那麼,茶多酚和咖啡鹼又是什麼東西呢?
理論上來說,它們是茶葉必備的三大物質之二。
但是,含量的多與少,比例的均衡度,決定了一款茶的品質以及茶湯的風味。
想要把一款正常的茶葉泡出濃苦的滋味,很簡單,增加投茶量或者延長出湯的時間即可。
甚至於,一款原料差勁,品質有缺陷的茶葉,同樣能輕鬆泡出苦澀煞口的滋味。
而如果想要泡出醇厚的口感,則是以品質作為前提。
品質好,養分多,內質足,才會有如漿似湯,綿柔香濃的茶湯。
《3》
茶圈中,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濃非厚,淡非薄。
可是,很多人都沒有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
作為新手,盲目相信「不苦不澀非好茶」,就會被濃、烈、釅這三種口感的茶湯,麻痹味蕾。
想當然地覺得,越刺激,就越有茶味。
而越有茶味,茶湯就越醇厚。
其實不是的。
以白茶為例,剛開始喝白茶的人,一般接受不了它原汁原味、簡樸純粹的風味。
久而久之,「白茶味寡淡」的評價,就在茶圈裡傳開了。
想嘗試白茶的茶客,受到這個觀念的影響,在泡茶時就會刻意悶泡。
逢白茶,必悶泡,或許成為了新茶友的老梗。
殊不知,好的白茶,快出水一樣醇厚,一樣好喝。
雖然喝不慣白茶的人,會覺得不苦不澀的湯水,沒有味道,太淡了。
但只要去細細啜飲,便會發現,白茶湯並非沒有內容。
相反,好白茶的湯水裡,內容物深厚且飽滿,每一衝茶湯的香氣和滋味,都有細微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在快出水下,豐沛的養分能均勻析出,當茶氨酸大量釋放到茶湯中時,茶多酚和咖啡鹼只是適量的參與進來。
所以,如此誕生的茶湯,鮮香醇爽的同時,還平添了層次感。
只有不好的白茶,劣質的白茶,做舊的白茶,才需要靠悶泡來增加味道。
正所謂,品質不夠,悶泡來湊。
六大茶類中,不論用蓋碗泡什麼茶,但凡品質過關,都不急著在前幾沖里就坐杯。
從注水到出盡大部分茶湯,只要7-8秒,一泡香、清、甘、活的茶湯,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況且,悶泡也不能憑空帶來醇厚感。
產區不佳、工藝不精的茶,內質匱乏,即使悶泡很長時間,茶湯也只會是濃而苦的,不會生成厚度。
還是那句話,茶湯醇厚與否,要看品質。
至於茶湯的濃淡,只要看沖泡就行了。
喝茶時,要關注品質帶來的美妙湯感,千萬不要被又苦又澀的茶湯蒙蔽。
《4》
六大茶類中的所有茶,在初始狀態下,都是一片樹葉。
樹葉當中,含有一些基本的內含物質,也包括了苦澀的成分。
但是,這些物質通過後續的加工,是可以被弱化的。
比如走水,比如烘乾,主要目的,就是去除茶葉中的水分,順便把多餘的苦澀物質帶走。
最後剩下來的,只有一小部分了。
當然,就算是大師,也無法做到完全徹底地把它們驅趕出去。
但剩餘的苦澀物質,只要通過合理的沖泡手法,就可以隱身。
並且,與其他美好的香氣,豐富的湯感互相配合,完全不違和。
對於好茶而言,不苦不澀,醇厚柔和才是常態。
很苦很澀,濃烈到分辨不出其他層次的滋味和湯感,那就不正常了。
喝茶,不是喝中藥。
中藥可以不用細品,一口悶就好了,反正到身體里能起到相應的功效就行。
而喝茶不是,聞茶香,品茶味,體驗好茶帶來的愉悅感,和通體舒暢的感受,才是喝茶真正的意義。
《5》
不可否認,茶多酚和咖啡鹼,是茶葉中客觀存在的物質。
所以,喝茶的時候,稍微出湯慢了一些,就會嘗到微微的苦,以及微微的澀。
當然了,再好的茶,悶泡後都會有苦澀味。
但如果味道太重,太濃,苦到已經讓味蕾麻痹,讓心情受到影響。
那麼,還是果斷放棄,不要再繼續嘗試了。
苦澀味太重的茶,未必是好茶。
況且,市場上的選擇這麼豐富,稍加挑選,就能選到湯感柔和醇厚的好茶。
又何必讓自己的舌頭,遭受無妄之災呢?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