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0年、50年,岩茶是不是放得越久,越喝不出品種特徵?

2023-11-21     小陳茶事

原標題:3年、10年、50年,岩茶是不是放得越久,越喝不出品種特徵?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昨天,今年的天心村鬥茶賽剛落下帷幕。

在決賽場,聽到這樣的討論。

彼時的桌面上,正擺著10泡不同的大紅袍。

講真,能順利突出重圍,進入終極決賽的大紅袍,品質表現都已不差。

但在一旁,聽到這樣的議論聲。

「右邊倒數第二泡,帶點熟茉莉香,香氣倒是做得挺好的,怎麼嘗湯是一股木質味?」

「這不太行,品種特徵太有傾向性了,真正頂尖的大紅袍,就得喝著讓人猜不出特徵才有意思。」

聞言,心底啞然。

這當真是應了那句話,有人漏夜趕科舉,有人辭官歸故里。

對很多岩茶來說,能將最基礎的品種特徵做清晰,已經很不容易!

多款茶擺在一起同場喝,能尋到個性鮮明,特徵獨特的蓋香、水香、以及湯中滋味,反而能讓人感到安心。

至少在打分時,心底能夠有把秤,不至於完全摸不著底!

《2》

喝岩茶,品種特徵鮮明的茶,會更有亮點。

畢竟,照著喝下去,心裡更知根知底。

怕的是,一泡茶開湯後,反覆聞香,多次啜茶,還是喝不出品種特徵。

尤其是水仙、肉桂、鐵羅漢、梅占、北斗等單品。

全程喝不出具體特徵的感覺,好比到了一座全新的城市開車上高速,而自己手邊卻沒有導航指路。

這種一路跌跌撞撞盲猜的喝茶之旅,很容易讓人摔個大跟頭!

前幾天剛收到一段留言。

「老岩茶喝不出品種特徵正常嗎?」
「最近收到一款老水仙,重焙火的,喝起來和之前喝的重焙火鐵羅漢一個味道,都怪怪的,想問一下,這是重焙火導致,還是年份太久造成?」

快速瀏覽下來,對於這兩個提問,暫時不能給出一錘定音的答覆。

因為在這當中,缺失了不少重要線索。

既然那位留言的外地茶友,有十足把握,這是一泡重焙火的岩茶。

試問,這裡面是否有焙焦跡象?

干茶聞著是否有焦炭味?沸水激發後,蓋上與葉底是否還有偏嗆的焦糊味?

若有,結合一前一後的描述。

當你在同一出處買入手/拿到手的岩茶,都是這種焙茶下手特別重,比市面上常規足火岩茶,火功還要重許多。

達到這種「將焦即焦」的病態程度。

那麼,基本能確定最開始的疑問。

這樣的茶之所以喝不出具體品種特徵,以至於水仙和鐵羅漢都變成一個味。

焦焦的,苦苦的。

茶味已空,湯感不醇。

浸泡過後,搓揉葉底,手感摸起來也是偏僵硬的。

沒有任何「干茶遇水則發」,條索泡開舒展後,葉底軟亮、鮮活、柔軟的質感!

綜上情況能100%確定,這背後原因正式焙茶過急,焙火過頭導致。

《3》

存放太久的老岩茶,是不是喝不出品種特徵?

在這背後,還是缺了細節。

譬如,那位茶友遇到的老岩茶,究竟有多老?

單純放3年5年,對比那些直接存滿十幾年的老茶,存茶時間可不是一個數量級。

對待那些古董級高齡的老茶,超過十幾年陳的那種,喝茶之前就要做好心理準備。

因為,這麼老的茶,再談品種特徵無疑是奢談!

區分岩茶品種,靠的是品種香、品種味。

岩茶水仙,品種香是蘭花香(武夷山當地人普遍稱為蘭底)。

喝茶感受品種香,要抓緊適飲期。

新茶階段的水仙,蘭底清幽,花香雅正,香氣清晰度更高。

而那些動輒放了7年、8年,甚至更久時間的老水仙,能保證自身不出現陳味,就已經很難得。

哪裡還能再奢談當初的品種香?

哪怕真空包裝,哪怕焙火結束直接裝箱封存,中間沒有拿出來翻包,儲存期間,小心翼翼對待。

但也難免不了,日久天長之後,一款水仙的香氣沒法一如當初,半分未變。

至於岩茶水仙的茶味特徵(含水香),也很有代表性。

一個字,醇!

醇不過水仙,這是圈內公認的道理。

但新茶適飲階段的水仙,湯水滋味與老茶陳茶擁有顯著區別。

最鮮明的地方,是落水香,以及茶湯當中的鮮醇度。

焙火結束,褪火完成的岩茶水仙,在1-2年內去喝,好一些的情況延續到第三年再去喝。

沸水泡開出湯,蓋上與水中都不會有半點陳味、酸味。

蘭香清晰,伴有明顯的焙火香氣,咽下湯水,回味尾調也是清清爽爽的粽葉氣息。

但老茶不一樣,且不說,那些高齡老茶,久存後容易面臨「出酸味」的窘境。

也湯中的清幽落水花香,也難以得到保證。

儘管儲存到位,品質基礎出色的老水仙,湯感也是醇的厚的。

甚至於,比起新茶,湯中的漿感更顯,綿柔細膩魅力不減。

但那股又香,又醇,又鮮的茶味質感,早已回不到當初。

所以,想喝准岩茶水仙的品種特徵,還是抓緊3年以內,及時找機會泡開喝為好。

《4》

最後,排除焙火失誤與存茶年份影響。

當一款岩茶,你反覆試了很多次,但還是摸不著品種特徵。

背後貓膩重重。

因為,這樣的茶很可能是一款工藝走偏的茶。

比如,出現了「紅茶化」問題。

將茶採回來後,做青環節,完全脫離烏龍茶的正常做青操作。

論發酵程度,早已不是三紅七綠,綠葉紅邊。

而是接近八、九成,全部氧化「紅變」,內部生出大量茶紅素。

由於做青不當,發酵過頭。

每次遇到這樣的茶,都讓人有一種「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困惑。

即便將錯就錯,最後再輕輕焙一遍火,當成清新口味的岩茶推向市面。

但這樣的茶,你幾乎喝不出任何焙火香。

茶湯入口,雖然也算溫和、柔順、不苦澀、不刺激。

定睛一看,湯色發紅,紅得還有些偏暗。

但細品起來,茶味特別薄。

薄而淡,淡寡無內涵,沒有半點岩茶的底蘊。

泡茶喝,當你遇到這類湯色紅,茶湯綿弱無骨。

閉著眼睛去喝,大機率讓人猜測成紅茶的XX岩茶。

說實話,這樣的飲茶體驗,完全是嚴重踩雷!

《5》

武夷岩茶,一茶一味。

即便是多品種拼配組合起來的大紅袍,茶味也是多元化的。

喝茶嘗湯的某一瞬,能讓人找到熟悉的味蕾記憶。

而不是,完全喝不出像是一泡岩茶的感覺。

如果一款茶,喝著完全沒有品種特徵。

香氣,欠缺。

茶味,單薄。

韻味,匱乏。

那麼,不管背後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這樣的問題岩茶,都不值得原諒!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9f9113a8e6942b9c1468c4623812c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