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當爸媽,帶娃時各方面都缺乏經驗,也因此經常做錯坑娃。有些「育兒問題」請教身邊有經驗的家長,也基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能給的答案都不一樣。
就比如:孩子到底要不要穿襪子?
剛剛我看到家長群就在討論這個話題,不過媽媽們通過自己的帶娃經驗給出的答案可不一樣。
有個媽媽說「我家4歲前不穿襪子,平均每兩個月生病一次,夏天好一些,冬天每個月病一次,不穿襪子很容易從腳底受涼,現在晚上都穿襪子睡覺,幾乎不怎麼生病了,都是小打小鬧的。」 她覺得應該給孩子穿襪子,有助減少生病。
但另一個媽媽認為她說的不完全對,她說:「孩子過了5歲生病就少了,我覺得和穿不穿襪子沒太大關係。」
兩位媽媽說的好像都有道理,那到底要不要給孩子穿襪子呢?
這篇文章,京媽就和媽媽們一起來分析分析這個問題,找找答案。
為什么小孩子普遍不喜歡穿襪子?原因有這幾個
帶過娃就比較有經驗,很多時候並不是家長不想給孩子穿襪子,而是:孩子自己不喜歡穿!
你剛給他穿上去,他就翹起小腳麻利兒的給拽下來……
穿幾次,拽幾次,拽下後還樂的咯咯笑,還以為你在逗他玩呢~
孩子不喜歡穿襪子,多是這4個原因
小襪子讓孩子感覺束縛
沒穿習慣襪子、或者襪子太緊穿著總勒出印痕,就容易讓孩子覺得穿著有「被束縛感」,也因此不喜歡穿襪子。
小寶寶更喜歡光腳探索世界
對小嬰兒來說,觸覺更敏感,而腳上又有很多神經反射區,能明顯的感受溫度、軟硬、是否粗糙等,不同的觸覺感受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體驗。
但如果給孩子穿上襪子,隔著襪子去感受,體驗感就會大打折扣。而且穿襪玩耍時,也會影響運動能力和靈活性。
出汗讓孩子感覺不舒服
小孩子新陳代謝快,很容易出汗,如果本來就有些熱還給孩子穿著襪子,就容易讓娃的腳丫汗涔涔的,很不舒服,那自然也不喜歡穿。
生活習慣原因
有些家長因為各種原因不太喜歡給襪子,從小養成了不穿襪子的習慣,等偶爾穿襪子時,孩子就容易出現排斥心理。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穿襪子?90%的家長都做錯了
孩子經常是不喜歡穿襪子,而家裡老人又總說「寒從腳生「,總嘮叨讓給孩子穿襪子。怎麼做才正確呢?
分析下穿不穿襪子的利弊、哪些情況需要穿哪些情況不穿,這個問題也就有答案了。
前面也說了,寶寶在特定年齡段喜歡用小手小腳探索世界,這個時候不穿襪子,可以讓娃的觸覺更靈敏,也有助促進神經發育、大腦認知發育等。
但帶娃時若不注意細節,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比如從腳底受涼、小腳受傷,甚至發生感染、傳染腳氣等。
因此,是否給孩子穿襪子?
還真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了。
這2種情況建議給孩子穿襪子:
室內地面不安全或不幹凈
比如地板上有硌腳的東西,或是在公共場合,就可以給寶寶穿襪子,以保護娃的小腳。
若是在家裡,地面十分光滑時,比如衛生間地面上有水跡,寶寶光腳走路很容易滑倒,這時就可以給娃穿帶防滑功能的襪子。
秋冬季室溫過低
一般室內溫度較高時,孩子不穿襪子在家裡玩也不會冷。
但若是秋冬季室內溫度低,尤其低於 10℃ 以下,光腳就可能會凍傷或者得凍瘡,也容易受涼讓孩子肚子不舒服,這時候就建議給寶寶穿襪子。
其他正常情況,寶寶一般不用穿襪子。
有些家長擔心寶寶從腳底受涼生病感冒,但現代醫學的主流觀點是,病毒感染才是導致寶寶感冒的病因,而非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所以呀,光腳走路並不會讓娃感冒。
如果寶寶平時就是不喜歡穿襪子,家長不必非要強求,也不用太擔心,以寶寶的舒適度為主就好。
另外,如果 想要寶寶喜歡穿襪子,也可以試試這些技巧:
選擇合適的襪子,材質柔軟、舒適、透氣,避免過緊,並且根據室內溫度和環境給寶寶選擇穿上舒服的襪子。
漸進式的適應,也就是慢慢來,逐漸延長寶寶穿襪子的時間。
選擇色彩或圖案對寶寶有吸引力的襪子,比如襪子上有一些小動物造型、動畫片里寶寶喜歡的卡通形象等。
讓寶寶自己穿襪子,製造愉快的體驗,嘗試讓寶寶自己穿,增加他的參與感和掌控感,當他穿好襪子時,及時給與正面的反饋和獎勵,讓寶寶覺得這是愉快開心的事情。
總之,育兒有方法,並且要科學,這樣才能避免掉坑、避免孩子生病,也幫孩子生長發育的更好。
【寫在最後】:你家孩子平時喜歡穿襪子嗎?你對「是否要給孩子穿襪子」這事兒怎麼看,來說說你的經驗和看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