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文:學校管理到底誰是第一?——底線有守,創造無限

2022-09-0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盧志文:學校管理到底誰是第一?——底線有守,創造無限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底線有守,創造無限——校園安全,

學校管理者面臨怎樣的生態?

作者|盧志文

盧志文,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新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新教育基金會理事長。

1

校長的「第一」糾結

我們說校長有一些特別的糾結。在學校裡面常常會有這樣一些口號說「質量第一,品質至上」,有時候我們也會提「安全第一,生命至上」。那到底是質量第一,還是安全第一?總不可能有很多個第一。

事實上只要你在做校長,就會面臨著這樣的糾結,到底誰是第一?「豈能樣樣都排首?安能全都排第一?」,我們可以用這句話猜一句標語,這還是一條很好的燈謎,謎底是什麼?

謎底是安全第一。安全其實才是學校現實管理語境當中真正不可撼動的第一,所有的第一都是偽第一,安全第一是真第一,校園的安全警鐘要長鳴!那麼實際管理實踐當中,真正的現實悖論又是什麼?有兩個應該引起我們校長的重視。

第一個叫「太過小心,卻越不安全」。第二個是「固守安全,卻失去了意義」。

我們說安全本身「既是目的也是保障」。或者說安全「既是結果更是過程」。我們到底怎樣定位學校的安全?在我們的管理實踐當中,怎麼把這件事抓得得體,同時又能消滅我剛才說到那兩種弊端?

我的校園安全觀——底線思維:安全是底線。我的管理原則是什麼呢?就是:底線有守,創造無限。因為底線有守,所以才能創造無限。學校做好了安全的基礎,我們就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沒有安全做前提,活動就開展不起來。我們越能把安全抓好,就越是可以開展活動。

「底線+創造」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處理超級複雜問題的「最優化」的策略與機制;是安全穩定的保底策略和高效跨越的創造策略的完美結合。它也是學校宏觀發展戰略選擇、微觀管理實踐創新,包括校園安全管理當中的黃金定律和不二選擇。

我們說安全在學校里很重要,但是你天天守著安全,你不做其他事情也沒用,學校是搞教育的地方,所以這兩者之間我們找到了一個恰當的關係之後,我們就能夠相得益彰。

既然安全是底線,我們靠什麼守住這個底線?我覺得應該用制度去看守一切,也只有制度才能夠看守這一切。

校園安全管理,需要能在制度上實現「底線+創造」。保底靠制度,繁榮靠創造。底線是保障,創造是機遇。其實,不獨是校園的安全管理,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領域,校長都可以用「制度保底」與「創造選擇」的策略,去思考和解決學校管理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這樣就有效地克服了「摁下葫蘆起來瓢,此消彼長,無所適從」的那種狀態,「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顧此失彼」。我們有了「底線+創造」的思維方式,就可以比較科學地把一些工作安排好。

盧志文: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方向;完整是教育的質量標準

盧志文:管理的進化與嬗變:從1.0到4.0

2

校園安全的「六維」制度體系

那麼,用什麼樣的制度體系來完善學校的安全管理呢?

這裡列了6個:設施完善、制度健全、責任落實、訓育經常、救助及時、通報有序。

設施完善,一個字概括叫「硬」;

制度健全,一個字概括就是「軟」,就是軟體;

責任落實,一個字概括就是「人」,就是要把人落實到位;

訓育經常,一個字叫「練」;

救助及時,一個字概括就是「減」,就是減損,止損;

通報有序,一個字叫「控」,就是控制好信息流通。

第一,設施完善:硬體是基礎

首先,不要寄望用軟體去彌補硬體設施的不合格,確保硬體合格是底線,管理軟體彌補只能是臨時權宜。

其次,不要用超過標準的應急設施去填補管理的不足,因為過度的硬體保護反而增大了安全的風險。這什麼意思?比如有些學校防止學生跳樓,把學生宿舍的所有門窗甚至走廊都用鐵網子給封起來,看上去安全了,孩子沒辦法跳樓,但這種安全是建立在不正常的基礎上,因為全社會不可能任何地方都用這種方式,不現實。

一旦他找到或者看到某個地方沒有鐵絲網的,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地方可以跳,所以事實上這種做法增加了孩子跳的可能性。所以我主張學校的應急設施規範合格就可以,不要過分地提高標準,增加標準。

第二,制度健全:軟體保障

制度是一種軟體保障,我們說制度比人更可靠,好的制度會讓壞人變好,壞的制度會讓好人變壞。

制度是綱,綱舉目張。文化是魂,魂歸神安。制度是剛性的,制度做的是負面清單文化。文化是柔性的,文化做正面性的影響。制度不管做得多細,它如同一張網,總有漏洞,文化則不一樣,文化可以在制度管不著的地方起作用。

學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關於安全的管理制度,同時還要倡導一種積極向上的陽光燦爛的校園文化,還要倡導老師愛孩子,員工愛孩子。你會發現制度管不到的地方,還有好的文化去做彌補,去補漏,就形成了學校安全的防線。

第三,責任落實:人為主體

我們很多制度形同虛設,根本原因就是責任不能落實到人。

我們經常說要強化管理,很多時候會異化成「牆化」管理。這種牆上掛著的制度,不落實到人頭的制度,常常是空的。所以我們會在學校里或者在我們管理實踐當中倡導「牆上無制度,心中有規範」,當制度成為每一個人心中的規範的時候,這個制度才算真正的落地。

只要制度落實到人,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就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來,這種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就讓人人都成為校園安全的主體。

第四,訓育經常:教育演練

我們的教育跟演練要經常進行。大家知道的,大腦是會遺忘的,技能是需要訓練的,所以要警鐘長鳴,拳不離手。

第五,救助及時:止損補救

救助的含義是什麼?就是一種止損補救。大家知道出了問題以後一定要及時補救,及時止損,分秒必爭。進入得及時,常常會讓事故消除。

第六,通報有序:信息管控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信息通報的缺位和不及時很容易引發後續的麻煩:法、理、情皆被動。所以發生安全事故,上報信息一定要及時和準確。

今天是信息時代,自媒體非常發達,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信息的發布中心,做好信息源的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信息源的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通報有序實際上就是信息源的有效管控,權威、真實、適時、得體的信息發布是我們化解輿情的最好的方式。

在學校安全的六維的制度體系之外,其實還有兩個環節不可或缺的,就是「事故處理」和「事後反思」環節。

在這兩個環節當中要貫徹 6 個字的原則:依法、講理、重情。「法、理、情」是根據,要把握好「序」;「依、講、重」是姿態,要把握好「度」。依法,講理,重情。為什麼要強調「重情」?人都是感情動物,我們要設身處地地站在當事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我們就不會產生後續的一系列的麻煩。

新教育實驗的管理鐵律——「底線+榜樣」

新教育實驗的校長角色——行走大地的思想者

3、

校園安全的「生態」營建

生態營建:從管理者停止「埋怨環境」開始

找100個理由埋怨環境,環境不會因為我們的埋怨而改變;找一個理由改變自身,你會很快發現自己身上的可喜變化。同時你也會發現,環境也因此而改變了。

我們既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社會是教育的環境,局長是校長的環境,校長是老師的環境,老師是學生的環境。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抱怨環境不好,但事實上我們同時也是環境的營造者。所以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我們去思考校園安全的生態營建,我們就會有一個更好的態度。

比如平時的一場堵車,我們總以為造成堵車的原因不在自己,需要改變的是他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眼中的「他者」,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我們就從自己開始,入手去做改變,這就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你可以創造「小氣候」

查理 · 芒格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他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而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就是說大氣候是背景,可是人們實際上都生活在這種「小氣候」當中,相比那些宏觀的因素,我們更應該關注在具體情境當中的決策。換句話說,其實你是可以創造小氣候的。

薛兆豐老師說得更形象,他說「宏觀好壞就像全球平均氣溫,你要是關心人類的命運,平均氣溫有價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門辦個事,它真沒啥用。」一個學校的氛圍是寬鬆,愉悅、樂觀積極還是壓抑、痛苦、悲觀消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長。

多元思維,綜合治理

校園環境安全的防控實際上有三個大的方向或者類別:人防、物防、技防。

人防是德才兼備,訓練有素的人。物防就是完善精良的設施設備,技防是專業先進的技術支持,三者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需要一種多元思維去做綜合治理。

依靠組織

依靠組織,相信領導,這是校園環境最有力的保障。完善的社會治理,強大的執政能力,是學校安全的堅強後盾,這是今天社會提供給我們的大的背景。在具體的小的環境當中,作為學校管理者還要學會向上領導,我們知道上級是最重要的管理資源,你要贏得上級的支持,這是你處理一切校園安全問題的最重要的資源。

用系統去代替目標

這是亞當斯的觀點,他認為「目標是失敗者準備的」,他覺得我們一定要用系統去代替目標,才是一個正確的管理方向。

比如,減少 30% 的事故率,這就是一個目標。但「打造平安校園」,這就是個系統。我們只要打造平安校園,牢記我們按照發展一個系統的方式去做事,發展系統遠比完成一個目標更有價值。

需要一些「狠心」地放手

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的作品當中,大家知道有個湯婆婆,湯婆婆的坊寶寶從小被告訴「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有病菌」。每天躺在床上吃了睡,睡了吃,有任何需求都只會用哭喊來表達,從來就沒有站起來過。可在無意中被錢婆婆變成小老鼠後,他走出家門,跟隨千尋踏上了「道歉之路」。沒想到,在外面的世界「闖蕩」回來之後,巨嬰寶寶不但能自己站起來,還能幫助錢婆婆織毛衣,也更加明白事理了。你看他是在無意中被狠心地放手,讓他去做這樣一次闖蕩後才成長的。

相信孩子

我們常常說相信孩子,學會放手。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當中指出,兒童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其實沒有成人的幫助,也是能夠做好事情的。澳大利亞著名兒童發展問題專家還發現了一個情況,除極端情況以外,日常與家人的互動和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已經足以促成兒童健康全面的身心發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其實是這樣,只有把孩子放在真實的生活場景當中,不要刻意地去做一些事,很多真實的教育就發生了。

不放手,源於不放心;不放心,帶來不省心。

相信是一種力量,無限相信蘊藏著無窮的力量。教育為了孩子,解放孩子,通過孩子,依靠孩子,在於孩子。孩子是主體,抱著的孩子長不大。

我們就是要通過好的教育營造這樣一種輕鬆的氛圍,在可以放的時候放一放。學校是唯一可以讓孩子犯錯誤的地方,所以這樣一種氛圍有助於我們在學校里營造相對安全的校園環境。

強大自我

強大自我就是做強做優品牌,增強學校抵抗風險的能力。建設品牌實際上是一種儲蓄。當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偶爾一次事故處理好,學校走出陰影,不影響繼續前進。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學校沒有好的口碑,一次學生跳樓事故或者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就毀掉一所學校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我們要把學校做優做強,校園安全的生態營建,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讓事故成為故事,把安全變成全安!

來源|蒲公英教育法治研究中心 。

盧志文:相信是一種力量——散論新教育

盧志文:讓我們和整個世界站在一起

盧志文:給成長型教師的四個建議

盧志文:未來學校的新思考

盧志文:讓學校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盧志文: 理想課堂的14個必要認知

盧志文:一位好校長如何成就一所好學校?

......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293990c08a38130cba60b2d80e132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