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愛自然,愛生命,愛人類

2023-12-09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愛自然,愛生命,愛人類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未來,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一個活得幸福的人應該是什麼樣?

他應該具備什麼特質?

作者|梁永安

在過去的2021年,或許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大環境的動盪。裁員潮一波接著一波,公務員考試也迎來了近20年最高峰報考人數。

不確定的時代里,對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出路到底在哪裡?

我在復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的這場精彩的演講中找到了答案: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存縫隙」,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文東茅:學會選擇,走向遵從本心的自主人生

李鎮西:如何理解「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整場演講,梁永安教授從歷史原因、時代背景等各個層面深度剖析了「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的重要性以及具體如何操作的方法論,清醒而又通透,分享給你,期待今天的內容也能帶給你收穫感和啟發。

01

我們將從差距社會轉到差別社會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題目,《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我們社會在這10年里會走向中產化,這是一個扁平社會,中間大兩頭小。

我覺得任何一個年輕人,一定要活在10年後,眼光要在10年後,甚至20年後。

接下來的這個過程,整個制度、體系都會圍繞著城市化、中產化進行,所以這個過程里,每一個人都在建設一個新的生活方式、一個自己的微生活。

微生活裡面,又跟全球化,跟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增長和精神需求有一個巨大的關聯度。

我們現在正在逐漸的從經濟建設轉向文化建設,人的需求,人的滿足感,逐漸的走出房子、汽車等等這些需求,然後走向精神的、藝術的、自由的需求,這是必然的。

那麼,在未來,如何讓自己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這時候你除了消費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輸出能力,你的生產能力,這就是每個人面臨的一個時代的這樣的一個前景。

這就需要我們在這麼一個迅速增長的社會裡去大量的吸收,變成一個有我們自身特性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生活焦點,有自己的生活選擇,這時候你才有資格去跟別人去交換。

我們不是隱匿在一個龐大的群體裡邊,靠這個群體得到的東西,然後再分給你,我們特別需要一種個體自身的價值,這是世界文藝復興以來800年以來整個現代社會的趨勢。

所以我們在這麼一個時代里,需要萬眾創新,需要我們一種全新的意識,這是我們面向未來的時候,一個基礎,也是一個前景。

梁啟超:做一個完整的人!

朱永新:教師節致教師——創造與幸福同行的旅程,成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02

什麼樣的人是「優秀的普通人」 ?

什麼樣的人是優秀的普通人?

首先要解決普通人。

別以為普通人很簡單,普通人其實很了不起,普通人太不容易了,為什麼呢?

1.首先普通人是一個正常人,而不是精神扭曲的畸形人。

我們現在太多的人活得不正常,我們從農業社會出來,進入了什麼節奏?

法國思想家福柯,他指出我們現代社會是進入了「鐘錶統治」,鐘錶的指針統治每個人,到點了,你趕快去擠地鐵去,趕快去拼搏,趕快去內卷,你沒有自己的時間。

這個社會一直都是這個問題,這是200年來工業革命之後普遍存在的。

1919年,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叫《小城畸人》,都是畸形的人。

他裡面寫了十幾個短篇小說,每一個小說寫一群人,都是一種病人,有病,為什麼他會這樣看,因為他自己也是一種病人。

舍伍德36歲的時候,是溫世堡小城最成功的商人,他覺得很驕傲。但是突然有一天,舍伍德腦子一下就空白了,跟秘書正在說一個文件的時候,說著說著,突然說不下去了,然後跑出去。

從辦公室沿著大街小巷跑,跑到河邊看著河水,拚命地問自己為「什麼要掙錢,為什麼要成功?為什麼什麼呢」,他發現一個問題答不出來。好了,第二天不要公司了,全美國漫遊去了,看人家怎麼生活,聽人家講故事,轉了一圈一年以後才明白原來自己是個作家,不是做生意的。

他這樣一看,發現人人活得都不真實,都在追求,但是不知道在追什麼,後來下定決心,寫小《小城畸人》。

小說裡面那些人的那種扭曲度太厲害了,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或者說在追求什麼真理。

所以他在序言裡面講,世上本沒有什麼真理,只是各種各樣的想法。

他講的很對,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想法裡面,人們拿許多不成熟的想法拼湊,造出了真理,然後真理越來越多,充滿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所有的距離都很迷人……人隨後登場了,每個人出場時都要搶占一個真理,好像很有力量,最後把自己變成一個畸形的人。

很多人只拿了真理在身邊,然後只遵照著這個真理生活,活了一輩子,人成了畸人,懷抱的真理成了謬誤。

普通人是要回歸真實的人、一個正常的人,光這一點就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說平常心,生活就是平平淡淡一杯茶,但是做不到,人就是被改善價值壓制,拚命往上走。

2.優秀的普通人,也是擁有「常識」的人,是走出舊的邏輯同化的人。

這個社會上有些所謂的法律、所謂的那些真理,它其實有時候解決不了問題。

美國19世紀為什麼發生南北戰爭?背後有原因。

一個奴隸跟著主人從南方去了北方,變成自由人,後來又被主人帶回南方又變成奴隸,他不服氣,就打官司上告,「我已經自由了,回來怎麼我應該是自由人了,怎麼又變成奴隸了?」

州法院判決他還是個奴隸,後來打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羅傑·坦尼,美國最著名的大法官,他是堅決反對奴隸制的。

但經過兩次法庭辯論,最終9位大法官以7:2的票數維持原判,首席大法官羅傑·坦尼撰寫了判決意見,長達55頁,主要 論述:即便自由的黑人也不是《美國憲法》中所指的公民,黑人不算人,黑人只算財產,他沒有擁有這個人的權,所以斯科特無權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

在高貴的法官和法律無法改變奴隸制的歷史死結中,爆發了美國南北戰爭。

你看多麼的荒誕。我們有時候一生活在這個荒誕里,就是這個道理,就活著好像是很有真理的樣子。

所以作為普通人,得回歸真實,回歸「常識」。

雷夫: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成為優秀教師

朱永新:接近優秀的人,就像接近光一樣

03

「優秀的普通人」特質

一個優秀的普通人,會熱愛世界,熱愛萬物,熱愛人類,踏踏實實找到一個自己內心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情,這就可以了。

從內向外生活,不要從外向內生活,不要外面說什麼好,我就這樣生活,而是我內里喜歡,我很自然的發自內心的去做,就這樣的人一輩子很單純,一輩子做好一兩件事就非常好。

那麼從這個點出發,我覺得一個優秀的普通人,他應該具備什麼特質?

第一個 愛自然

我們中國、美國現在動作那麼厲害,但是兩國合作簽署的條約,卻是致力於人類進步,致力於碳中和。碳的排放和碳的消除,在若干年裡邊要達到平衡。

為什麼把這個問題放在那麼重要?因為自然是我們人類的生存的基礎。

我們人類是從自然里出來的,內心深處會希望按照自然的規律去生活。而且自然有它偉大的智慧,現在活在自然里的所有的東西,包括我們人類,都是偉大的智慧選擇的結果,不要以為自己比自然高,面對大自然要謙卑,內心深處,你的生活要有一個自然的尺度,而不是野心勃勃把一些虛假的東西作為替代品。

所以我很喜歡孟子,他在《孟子·離婁下》裡面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他說「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盈科」,「盈」就是水流,流到這個「科」,「科」就是一個坑、一個坎。

徐志摩:大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

世界上最美的教室,叫大自然

水流到這裡之後,首先要把它灌滿,然後才能繼續往前,就是自然的。

我們人生活也是這樣,不能整天忙著奔,整天就是急匆匆的,我們要有「盈」的時候。

要有沉澱的時候,據柳宗元《小石潭記》里有一句最美的話,寫魚在水裡游,「空若無所依」。

我們人心深處太混亂了,永遠沒有「空若無所依」的狀態,所以我們給自己要有一個嚴苛的節奏,這是自然給我們的一個啟發。

我們現在的生活碎片化,人在漂流,生活裡面留下了大量的「科」,就是大量的坎,我們就跨著過去了,坎在你心裡,永遠留著,越來越積累,去糾結焦慮,最後深度抑鬱,沒解決,你沒有「盈」的過程,都在不斷的積累這個「科」。

我們需要愛自然,愛我們的童心,愛我們的內心深處最自然的一些情感。

其實魯迅小說裡邊我覺得最偉大的是《故鄉》,寫出了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閏土化」。

書里對十一、二歲的閏土的描述,「項帶銀圈,手捏一把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多麼活潑多麼靈動。

不到30歲,變成什麼樣了呢,「小時候的我回鄉看到他了,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最後恭恭敬敬叫了一聲,老爺」,跟他爸爸一樣的,跟他爺爺一樣的,跟他曾祖父一樣的,中國人2000多年,農業社會幾千年就在循環,一代一代在循環,根深蒂固的那種在內心深處的未老先衰。

自然到哪裡去了?所以魯迅才感慨「仁義道德,全是痴人」。

我們現在商品社會更厲害,對人的塑造和老化過程更厲害,金錢的意識,有時候讓一個孩子七、八歲就固化了,再也打不開了,任何東西的衡量核心全是錢。比農業社會還厲害。

愛自然的人,實際上都包含著特別豐富的、特別深切的內心。

去愛自然的人,他的生命裡面才有刺激。我們愛自然,會有意識的讓我們保持一個自然的節奏。

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的人要特別提倡做一個有24節氣的人。

每到冬至春分什麼時候,你要想一想自己這一天,想一想我這半個月怎麼樣,我的生長怎麼樣,想一想停一停,這樣你會有一個內心深處的一個節律。

中國文化特別重要的一個中心概念,一個核心概念,除了人以外,我覺得就是節,有禮有節或者節制、節操、節儉,中國語裡面節用的特別多,而我們今天都忘記了。

復旦大學已經去世的鐘揚教授,我特別欽佩他,他就是看到了人活的不自然,大自然一點都不自然了。

西藏有30多種獨有的植物,一些植物種子白白的,因為氣候變暖,很多植物都沒了,急了半死,然後跑到西藏,他努力收集,想起碼收集2000種植物,結果收集了1000種,後來車禍去世了,他是個高端科學家,在中國3萬多植物學家裡面,他的排位在前100名之內。

但是他放棄了高端實驗室,帶著採集隊去西藏,這就是甘願做個普通人,什麼院士都不申請了,這就是為自然焦慮,它會帶動你的價值觀,這就是我們說為什麼要愛自然。

如果你當官的話,一定要做一個有四季的官,你該當春官就當春官,該當夏官就當夏官,該當秋官該當秋官。

朱洞來到長沙,發現當地民風野蠻,看到有一個地方廢墟,原來是道家的道場廢掉了,他想想要搞教育,於是搞了個嶽麓書院。他自己也不是什麼大學問家,但是他是個「春官」,多種樹為後代留點文化的種子,結果現在變成了千年學府,後來朱熹什麼都到這來,這就是「春官」,自己看不到,但是留給後人。

我們今天的人太缺乏這種春天播種的精神,都是急著收,都想馬上做一個「冬官」,趕快收回來,急啊,真的愛自然,做普通人,愛自然,這是第一點。

食指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郝曉東:做一個真正熱愛孩子的老師

第二點 愛生命

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

什麼叫珍惜自己?

你是很特別的,你跟別人是不一樣的,不管從生物學上,還是從你的原生家庭、你的成長曆程上來看,你都是跟別人不一樣的。

很多人被磨平了,變得跟別人千篇一律了,沒價值了。

下面的時代是需要高度的創造精神,從小失去了自我,將來你憑什麼去創造?

為什麼我們中國動漫現在不如人意,因為我們強調從幼兒園開始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分數第一工作之後績優第一,這時候你的生命你自己真實的生命到哪去了?

約翰·多恩在1623年歐洲大文藝時期做布道,他說「沒有人是獨自存在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這話說得很好,你首先要說是大地的一部分,不然你什麼都不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是虛漂的,價值的基礎都沒有。

什麼叫大地?土地的邏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什麼土種什麼東西,一個人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特質來,自己是個什麼特質,就過成什麼樣子。

桃花就是桃花,我們很多人是個桃花,卻硬是要長成一個梨花,或者長成個椰子樹,一生奮鬥,不知道自己是誰。很多父母親也是,我每年去招生,父母帶著孩子來了,都是很優秀的學生。

我們招的都是文科,在全新疆22萬考生裡邊,起碼是文科前35名之內的,理科都是前60名之內的,很優秀。但父母來了,一句話,文科考經管,因為以後收入高,那孩子是什麼特質,喜歡什麼,沒人管,就這樣。

所以人活著就是一個模子,精神人口太少了。

我很喜歡村上春樹,他相信自己,相信奇蹟,敢於想像自己今後活出什麼樣子。

還有梵谷,就是很簡單,熱愛太陽,畫畫就是要畫出耀眼的光芒來。

英國評論家評論:「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 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

特別關注|與人類崇高的精神對話,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新教育教師讀書會正式啟動啦!

劉擎:人類真正的成熟,是勇敢地與不確定性共存

第三個特點 就是愛人類的

愛人類,才會擁有中產化社會的社會情感。才能看到人類的苦難,找到自己一生的事業。

我們愛人類,不是因為人類美好,我們愛他,而是人類存在那麼多問題,我們懷著正義之心去看待問題,然後你去愛,才能看到人類的苦難,有焦慮,才能找到自己一生的事業。

這個世界有多少人獲得不了公正的一種生活,因為我們心裡有焦慮,我們才會去奮鬥,你個人可以選擇奮鬥,也可以不奮鬥,很容易放棄,也很容易去爭取。但是你有一份人間情懷,那就大不一樣。

所以普通人就是要有一種對於世界的,對人類的一種深切的親情。

比如發明電影的盧米埃爾兄弟,他們為什麼要發明電影?因為對人類有價值。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 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的「印度沙龍」。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工廠大門》、《拆牆》、《嬰兒喝湯》、《火車到站》。

這對滿心好奇的雙胞胎,最大的幸福,是想知道世界需要什麼,自己又能做到什麼。做一件心裡喜歡、又有時代價值的事兒,是他們的人 生嚮往。

所以我們說做一個普通人不容易。

我們作為優秀的普通人一定是努力的創造,然後努力的按照自己的本心去生活,要做到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一個最好的一個要求。

04

如何優秀?

核心問題是既普通,但是優秀,優秀不是出人頭地,而是我們把它做到最好。

這個女孩子,是我在西藏遇到的,研究生畢業了,也不去爭什麼,就跑到西藏看看別人怎麼生活,然後跟牧民在一起,給自己一個就是隔離,去了解自己,做一個間斷了解自己,這就是普通人,他想知道自己該怎麼生活。

所以一方面我們又不能恐懼,在這個世界,我們很多人是被恐懼壓倒的,怕困難。

其實我們普通人面對生活,更像是愚公移山,有那麼多困難,但是我們一天一天的去面對,一步一步地做事情,你能夠過去,這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所以我們要學會去做那些可能沒有人做過的一些空白的領域的事,或者說別人做過,但是失敗了的事情;

我們去試一試,試一試不見得能成功,但是你的人生過程不一樣,你打開的東西不一樣,我們真正一個普通人就是要做到打開了一個新東西,如果你講終點講成功講成敗你就失敗了。

這就是普通人精神,要獲得我們真實的這麼一個人生。

實際上所有的那些優秀的人,實際上他們都很普通,但是他們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說勃朗特三姐妹,寫《簡愛》、《呼嘯山莊》,她們愛這個東西,而不是要去跟別人比。

很多人說選擇「普通」是不是選擇「躺平」,不是的,「普通」不是「躺平」,而是一種積極,是一種思考,是一種熱愛。

所以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說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先做普通人,同時我們要努力的讓自己優秀,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

作者:50後UP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內容來源:本文首發於「Momself」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全宇宙最酷女性聚焦地,讓你有本事不靠譜,ALWAYS有辦法 。來源 l 田藝苗的田、守望新教育。

朱永新:接近優秀的人,就像接近光一樣

優秀教師專業成長的五個需要

請找到值得重複的事,重複它——請記住:卓越 = 做好 + 重複

朱永新: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怎麼做?——馬文•柯林斯的啟示

肖川:深度學習讓教師走向優秀

......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241eb33585f1b50db304c80e3cc8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