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家庭教育只要做到這12個字,就是好父母

2023-11-1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孫雲曉:家庭教育只要做到這12個字,就是好父母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家庭教育只要做到這12個字,就是好父母

作者|孫雲曉

成長與教育都是有規律的。究竟什麼是強大的父母?或者說好父母有哪些最重要的特點呢?也許,可以用12個字即可以基本概括,那就是:陪伴、榜樣、發現、尊重、支持、成長。

孫雲曉:新家庭教育的十大願景——新家庭教育是共同成長的教育

2021年10月23日,全國人大通過《家庭教育促進法》,這是中國家庭教育事業的里程碑,也是一個歷史的新起點。

《家庭教育促進法》內容極其重要而豐富,其中根本點是明確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以及國家和社會對家庭教育的協同支持。

這是廣大父母非常需要了解並踐行的法律義務,也是國家和社會非常需要落實到位的法律責任。

毫無疑問,新時代不僅賦予父母們神聖的責任,也對父母們的教育素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標準和高要求,因為新時代需要強大的父母,沒有強大的父母就沒有強大的後代,也不會有強大的民族與希望。

實際上,面對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一代代父母承擔了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責任,而一代代孩子的健康成長足以證明,絕大多數父母都是稱職的,甚至可以說是強大的。

然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有一個明顯的誤區,就是對父母的指責過多而支持不足。很多父母都有非常難堪的回憶,例如被老師訓斥或挖苦,似乎孩子的任何缺點都是父母的過失。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們內心崩潰,家庭教育還有什麼希望?的確,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深受家庭的影響,但誇大父母的責任,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更不利於強大父母們的自信心。

家庭教育事業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我們要堅定不移的相信父母,相信父母具有強大的能力,相信孩子同樣具有強大的潛能,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教父母們如何理性的愛孩子,包括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尊重兒童的權利、劃清是非界限等,並最終能以幸福為目標培養真正健康發展的人。

家庭教育促進法在總則第二條對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與責任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本法所稱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總則第三條又強調:「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第十六條還規定了家庭教育的六條具體內容。

這些法律原則表明,家庭教育有自己的本質與特性,它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教育,它是以生活實踐教孩子做人的教育,而不是以追逐考試名次和升入名校為目標的「雞娃」競爭。這是正本清源的引導,對於「雙減」背景下的父母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

洪明:家庭生活教育要義——孫雲曉《教育的魅力在生活》序言

一、陪 伴

就像幼苗離不開陽光雨露,未成年人尤其是幼年是非常需要陪伴的,並且是需要愛與智慧的陪伴。

家庭教育促進法確立了「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的原則,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心理養育理論告訴我們,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沒有養就沒有育。

因此,父母的第一職責就是愛的陪伴。請注意,孩子需要的不是母親一個人的陪伴,同樣需要父親的陪伴。

陪伴需要愛心,需要體力,也需要恆心。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國際奧委會駐中國首席代表李紅給我們帶來一個經典的案例,她在天津市長大,自小學一年級開始,爸爸天天帶她跑步,一直跑到高中畢業。12年的陪伴,12年的堅持,即使李紅進入大學以及後來出國留學,一直堅持跑步。

李紅養成了堅持鍛鍊的良好習慣,成長為一個自信自強品學兼優的大學生。9年的中小學時期可謂成長的關鍵期,可能伴隨多少矛盾與坎坷?父親堅持陪伴跑步,讓女兒進入了成長的綠色通道。這就是陪伴的魅力。長期堅持陪伴的最大收穫是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進而形成健康人格。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最需要的五種高質量陪伴

二、榜 樣

常言道,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所以身教重於言教。

家風對於人的成長影響巨大,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形成家風的關鍵因素。如洪明博士所說,對於一個人來說,價值觀在其人格結構中居於核心地位,對其行為方式、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家庭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搖籃,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是由其家庭價值觀(家風)所決定的。

因此,父母的榜樣作用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也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例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做。父母帶頭讀書影響孩子愛上閱讀的例子比比皆是。

家庭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如儲朝暉研究員所說,與舊教育僅僅從道德約束角度反覆強調「做人」不同,陶行知大大豐富了「做人」內涵,將培養「生活力」作為「做人」的基礎,創造理想社會作為「做人」的目標。生活力包括「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

《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養成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和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熱愛生活,做飯能夠做得色香味俱佳,就是為孩子做了好的榜樣,孩子很可能也熱愛生活,甚至願意做家務。如果父母討厭做家務,家裡缺少煙火氣,總習慣於叫外賣,家庭生活貧乏無趣,孩子怎麼會喜歡家庭生活?更不可能喜歡做家務勞動。

國慶節前夕,我回青島家鄉給97歲老母親過生日。因為老人病臥在床,我提出減少在家裡吃飯的次數,老母親卻堅持「離家餃子還家面」。

細細想一想,我離開家鄉43年,每一次回家都享受這個傳統。不僅如此,家裡的麵條和餃子都有「媽媽的味道」。所以,我感慨老母親真正是生活的英雄,也是我們全家的榜樣。

家庭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親

三、發 現

我有一個基本觀點,即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為12個字,那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

首先就是發現,好父母會及時發現孩子的變化與需要,給予孩子必要的理解、幫助和支持。較早發現孩子的潛能優勢,這是強大父母的特殊而神聖的使命,沒有人比你更關注更了解你的孩子,你不發現誰發現?

而人的一生是依靠優勢發展的,甚至可以說是靠優勢活著,沒有發現優勢的人生可能是渾渾噩噩的一生。

就理論依據而言,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描繪了框架,每個人都有8個以上的智能,但每個人的智能組合或者說優勢是不同的。

中國的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問題在於,孩子的潛能優勢並不是容易發現的,這不僅需要細心也是需要條件的,尤其是需要豐富多彩的實踐。

當然,發現孩子的優勢有一個過程,從假優勢到真優勢,從小優勢到大優勢,不斷的發現就是成長,發現越早越可能掌握教育的主動權。

與此同時,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尤其注意孩子的自我發現。我就是在11歲時發現了閱讀的強烈幸福感,並開始了改變一生的文學夢,這個發現猶如內心裝了強大的引擎給予我成長的動力,也像火炬照亮了我漫長的人生道路。如果沒有這個發現,我難以想像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看見兒童不等於發現兒童, 發現兒童的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

四、尊 重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最難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而強大父母的顯著特點恰恰就是尊重孩子。舉例子來說,許多父母都期待孩子進入名校,獲得高收入又安全體面的職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曾發現,父母最希望孩子選擇公務員等職業。

可是,當孩子做出與父母期望迥然不同的選擇時,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青島市一位母親告訴我,她女兒高考成績非常優異,完全可以進清華北大,卻選擇了讀涉外警務專業的一所大學,因為她的夢想是當一名現代警察。這位母親內心很糾結,但還是尊重了女兒的選擇。

今日父母值得注意一個變化,隨著中國逐步進入富裕時代,孩子的選擇可能發生明顯的變化,即不再以尋求溫飽為目標,而更多看重個人興趣與夢想的實現。這自然是文明的進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6年提供的調研數據證明了這一點:從2005年到2015年,少年兒童對學歷期待的主要順序仍然首選博士,其次是碩士、本科。但00後對博士學歷的期待比90後下降了16.3%,父母對孩子的學歷期待也呈現同樣的下降趨勢,逐漸回歸理性態度。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個基本的教育觀點,就是父母不要做孩子是塑造者,而要做孩子成長的協助者。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法律則來說,我們要尊重兒童或未成年人的四項基本權利,即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簡而言之就是「兒童友好」,兒童優先,兒童利益最大化。

當然,必須看到未成年人存在不成熟性,尊重孩子並非意味著唯孩子意見是從,而是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接納合理的意見,分析引導不合理的意見。例如,深圳翠北實驗小學等學校有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就是經常舉行家庭會議,既保證了兒童參與家庭生活的權利,又解決了孩子困擾的諸多問題。這是真正的尊重。

藍玫:新父母,智慧愛:尊重孩子,才能贏得孩子——從兩隻「大老虎」看孩子被尊重的需求

五、支 持

兒童是最需要支持的人,因為兒童有五彩斑斕的夢想,卻又缺乏實現的能力與經驗,他們最渴望得到成年人的幫助。

毫無疑問,有愛心的父母最有可能給予孩子支持,特別是解放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個重要主張: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實踐證明,孩子健康成長特別需要父母理性的愛,例如,擁有積極的解釋風格,摒棄消極的解釋風格,因為父母的解釋風格深刻影響孩子人格健全。

解釋或評判孩子的行為,幾乎是父母教育孩子最最經常使用的方式,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童年既是初生牛犢不懼虎的年齡,又是犯錯誤最頻繁的時期,父母的解釋有可能影響孩子的走向,積極的解釋導致自信和樂觀,消極的解釋導致悲觀和絕望。

孩子健康成長特別需要父母的另一個支持,就是在成長的關鍵時刻給予鼓勵和引領。很多時候,孩子已經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優勢,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卻未必能夠堅持下來,因為任何方面的學習都離不開克服困難這一環節。北京大學一位女生回答「什麼是好父親?」時說:「好父親就是90%的溫柔,加10%的冷峻。」這說明,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愛心,也需要父母的理性。

基因與環境,哪一個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更大?

六、成 長

成長作為強大父母的六個特徵之一,放在最後絕不是無足輕重,而是說特別重要,具有兜底的價值,甚至說是新時代強大父母最為本質的特徵。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面對信息化世界,面對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更是面對在網際網路時代長大的孩子,家庭的牆再厚也無法抵禦社會的影響,沒有哪一個父母可以輕鬆應對。

新時代父母的唯一出路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學習學習再學習,成長成長再成長。信息化社會具有許多「後喻文化」的特徵,即在某些方面,前輩需要向晚輩學習,所以,學習孩子的優點已經成為強大父母的新特點。

當我們談到家庭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的時候,完全可以理解,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好的生活,更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作為強大的父母,我們有太多需要學習的知識與能力。讓我們先用一個事實來說明,多少家庭被手機和網絡遊戲所困擾。一家人在一起是什麼樣子呢?一人捧著一部手機,家人很少交流,親子難以對話,真可謂:人在咫尺,心在天涯。

作為父母你有什麼靈丹妙藥?北京史家小學四年級小學生朱子薇發出倡議:「放下手機,讓我們真正在一起」,就是兒童參與改變生活的美好實踐。半年來,一千多個家庭父母響應孩子的建議,累計放下手機5.4萬個小時,即每天晚飯後兩個多小時不玩手機,與孩子在一起聊天、遊戲或者學習,有效促進了親子關係的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尊重孩子的參與權多麼重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創造美好生活,才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家庭教育。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做到陪伴、榜樣、發現、尊重、支持、成長,就是好父母,就是強大的父母。

來源|中國教育學會、守望新教育。

李鎮西:成長路上的四個助推器——只要堅持,你想不成長都不可能

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兒童幸福成長,從生命教育開始

戲劇課程對孩子的意義——讓孩子用整個身心來學習,讓兒童在戲劇中學習和成長

兒童在經歷中成長——家校合作不是少數人的遊戲

童年需要自由玩耍的空間和經歷——玩耍為什麼會使孩子更優秀呢?

把「教」減到最少,把「學」放到最大——理想的教育過程是經歷多、考試少、空間大、情感深

......

來源|《中國教師報》、守望新教育。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3265d789f5fb0707460444dc6c83b7c.html